探访奎阁甘棠书院

吴翊佐

<h3>  探访奎阁甘棠书院</h3><h3> </h3><h3> 奎阁甘棠书院,指1486年明代广安州人云贵按察使吴伯通讲学处的甘棠书院,由郡守王舆和同知秦昇创建。因为1818年由州牧恒敏和刘有仪在文明街(现厚街)桂花井仿吴石谷之旧名捐创有甘棠书院。1880年,因改建文昌宫在恒公祠建甘棠书院, 此1880年建的甘棠书院于1904年与渠江书院和培文书院一起以紫金精舍为堂址,成立了广安州官立高等学堂,1911年后更名为广安州立高等小学堂,此后又改为广安县立高等小学堂,1915年邓小平进入该小学堂学习了三年,即邓小平母校广安中学前身。</h3><h3> 近日,笔者到奎阁街道办事处药场社区探访了至今有534年曾经的甘棠书院。</h3><h3> 2020年3月22日,一直想去探访奎阁的甘棠书院终于成行。2015年3月6日,“两江行”采访组到此进行了寻访,记者胡佐斌写了一篇《甘棠书院:我市最早的官办学堂》文章。当时受资料的限制,一些情况还未掌握,也未被人了解。</h3><h3> 我们在大桥路最先见到王国斌,王国斌的年龄应有70岁左右。问他是否知道甘棠书院的事,他说他从小一直生活在这一带,知道甘棠书院,但他说的甘棠书院在现正大饲料厂位置的姜家院子,但后面多人指正不是这里。但王国斌叫我们去找一个叫姜德良的人。</h3><h3> 去找姜德良的路上,在大桥路131号处,看到一个门市,上面赫然写有“甘塘埔餐馆”店招。店前有几个人在闲谈,我们上前打招呼,问他们是否知道甘棠书院的事情。其中一位年龄较大的妇女周庭琼马上就开始介绍,她指着店旁的低矮破旧的瓦房说,这就是甘棠书院。我们穿过这个“甘塘埔餐馆”往里面看到刚才低矮破旧瓦房里面的情况,里面的房子是土墙,空地多,有人造的小路,砖砌的小房,空地养有鸡鸭。周廷琼说,这里是个坡坡,前面有条河,以前旁边有一条小河沟(就是甘棠溪,甘棠书院因此名取),但已填了,看不出有小河沟,这条小河沟是从正大饲料厂方向流向大河的,我问她这条大河是不是叫海棠溪。她说就是。我问这小河沟叫什么名字,她说就不知道了。</h3><h3> 周廷琼介绍,原来是甘棠书院的房子是周廷荣的,周廷荣巳八十多岁了,他有个儿子叫周军,在南充打工,住在南充氮肥厂。据后面姜德良介绍,这里邻小河边还有叫大湾丘的地名有朝门(大门)。书院建在小河沟(甘棠溪)与岩之间。《广安州志》对甘棠书院的描述:“在州东十里,溪水溁洄,四山环抱”。毕竟这么多年,该地地貌与当初情形无法进行比对。他们提供的情况与我们来的路上看到的情况可以确认的两条河的名字。一是这条所谓的大河入河口流入渠江,从《海棠溪奎阁街道药场社区段河长公示牌》得知,这条所谓的大河沟就是海棠溪。从公示牌可以看出,海棠溪经过瀚石村、园门村(夫子坎)流经原药场村四组(现改为药场社区六组)。</h3><h3> 因吴伯通而取名的夫子坎就在护安园门村。据明代版吴伯通撰《石谷达意稿》记载,吴伯通父亲吴辅去世后就葬在夫子坎山下玉皇观,离甘棠书院也不远。</h3><h3> 在《石谷达意稿》中,《山庄寄松庵》有一句“海棠溪上是吾家,翠竹新移傍浅沙”的诗句。《幽居写怀》诗“天地驱驰轮暂曳,海棠溪上此茅庵”。《甃引庄北小溪》诗旁注,海棠庄北有小溪可引而溉,因甃为塘,塘成,纪之以诗。此三处海棠印证吴伯通曾生活在海棠溪边。</h3><h3> 我一直在关注夫子坎、玉皇观吴辅墓、甘棠书院的关系。《石谷达意稿》中《闲居山庄出省墓田》(感总有作呈松庵次韵)“何时虎啸城边去,还指长松问旧庵”。虎啸城就在现在奎阁街道办事处的虎啸村,距园门村和药场村不远。毫无疑问,吴伯通作品中吴伯通“丁忧守制”生活范围就是指的夫子坎、玉皇观吴辅墓、药场村四组甘棠书院三角关系范围内,海棠溪旁。</h3><h3> 后来在三桥安置房找到了姜德良,他说,解放前他家给廖二娃(廖典木)家种庄稼,种了40挑谷,要付地主8挑谷(租金)。 &nbsp;</h3><h3> 解放后,因减租退押,地主破产了,地主抵了一个立柜给他家,这个立柜现在还在。甘棠书院解放前是地主廖二娃在住。只是记得这房子听说时就有一百多年了,他现在87岁了,估计他说的这房子恐怕有200年以上。解放后,他与他伯伯就分得甘棠书院的房子。他家因人多分得前半边,他伯伯姜以成分得后半边。堂屋他家占四分之一。</h3><h3> 希望了解更多关于甘棠书院的事,姜德良介绍的均是解放后的事。他说他家就住甘棠书院。我问他父亲给他说没说关于书院方面的事,他说没有,他说了几次,传说这里原是一刺斑竹,砍了后修的书院。看来也无法了解更多信息。我突然想到,一般家谱应有过去详细地址信息,我问他家有无家谱。他说有。</h3><h3> 从家谱看,其祖辈的姜通珍1868年生于台子里姜家湾,父亲姜以相1917年生于姜家坝。姜德良自己也1933年生于姜家坝。家谱明确记载姜德良母亲陈光杰于1970年在本邑石桥乡台子里地名甘棠书院去世。从1949年姜德良三第姜德财开始,后面所有的人均为甘棠书院生长人氏。</h3><h3> 这里家谱中记载的甘棠书院就是大桥路131号“甘塘埔餐”旁刚才周庭琼指的低矮破旧房子。</h3><h3> 就在我们准备离开时,想到有人说一个安置房小区就取宠甘棠书院。</h3><h3> 到我们沿广前路往植物油厂斜对门一高层建筑群进入三桥路南段再转入甘堂铺街时,看到安置房小区大门,小区名字就叫“甘堂书苑”。感觉小区名“甘棠书苑”没问题,整一个街道名“甘堂铺街”,是否“甘棠堡街”最有历史范儿。</h3><h3> 探访经历知道的就这些。</h3><h3> 这里,我来说说关于甘棠书院方面的事。</h3><h3>甘棠书院在《广安州志》中有专门记载。也专门记载有吴伯通写的《甘棠书院记》,可能许多人还不清楚,目前尚未点校出版的《石谷达意稿》中的《甘棠书院记》(明代刻版)与《广安州志》记载的《甘棠书院记》有五十七处有出入。</h3><h3> 许多人还不知道吴伯通在建甘棠书院之前他在干什么?云南师范大学王紫阳一篇硕士研究生论文研究百泉书院的系统介绍了吴伯通在1483年因父亲去世回乡“丁忧守制”前的情况。</h3><h3> 在此之前,吴伯通已任河南学政三年,提学官五年,已参与主持了1477年和1480年河南乡试。出台公移《河南提督学校条约》,系统规划建设管理河南教育改革。创建辉县百泉书院,开封大梁书院,洛阳伊洛书院,汝宁汝南书院。</h3><h3> 明初上百年的时间里,书院几乎处于无人问津的地步,河南四川皆如此。吴伯通看到当时士子“病时流学务枝叶,不根理致”而“建四书院于河南境内,以祀前贤而励后进”。达到广育人才以弥补当时科举废坠的颓势,其系统的教育改革和建议巳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教书育人体系。&nbsp;</h3><h3> 一是充分利用宋元时苏门大地大儒云集“喜其重风教之本”,首议建百泉书院。以祭祀周敦颐、邵雍、二程、朱熹等十贤,起到正道脉,兴学术的独特作用。&nbsp;</h3><h3> 二是推行朱子读书法和史蒙卿进修大端四条,成为河南全省士子们读书的座右铭,贯穿读书始终。&nbsp;</h3><h3> 三是以策问来检查最终学习效果。因提学官职责选录优秀生员,他的这一方法得到当时许多书院的采用。&nbsp;</h3><h3> 四是为河南学政提出选贤师、严考试、清仕路、开科目等举措来纠正当时为学不正的现象。&nbsp;</h3><h3> 吴伯通创办百泉书院倡导“为学先立志,立志先立德”,这便是吴伯通“辩正志业”的核心标准及价值所在。&nbsp;</h3><h3>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吴伯通亲自设计创建甘棠书院并在此讲学。</h3><h3> 明代顺庆知州《题甘棠书院》诗,“十亩方园水竹隈,广堂当时讲筪开”,“门墙桃李年年事,吾道真无有厚培”。明代阴子淑诗《访甘棠书院》,虎明书院虎城阴,增重甘棠抵万金。一要堂分濂洛派,十斋铭见圣人心。春风次第吹嘘透,时雨寻常化育深。瞻望杏坛如咫尺,斯文喜读到于今。</h3><h3> 在这种背景下的甘棠书院培养的学生“胡世宁及全川绅士多师事之”,“出身有三贡,有乡举,有进士”。清代迁建,重建甘棠书院,“條画井然,人文蔚起,铉诵相闻”。“吴创甘棠,善诱循循,至今遗范,四境秀民”。建甘棠书院最高规格的表彰在东街建“当代真儒”牌坊,也因此“崇祀乡贤”。</h3><h3> 广安的书院中甘棠书院历史悠久,影响深远,挖掘甘棠书院,作为传统文化元素,可以增强当地城市文化底蕴,对传统文化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都有非常大的现实作用。(广安市城市建设档案馆 吴开全)</h3> <p>近两千户安置小区</p> <p>甘棠书院原址</p> <p>有甘棠味道的店招</p> <p>甘棠书院后面</p> <p>甘棠书院后</p> <p>族谱记载中的甘棠书院</p> <h3>甘堂铺街?</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