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今天张老师主要给我们分析了两个问题:1、为何要带上课标视角看教材?2、如何带上课标视角看教材?</p> <p>学习它真正的意义在哪里?我们到底为什么而出发?我们在研读教材的时候,固然要学会向里头去看,借助显微镜这样的所谓工匠的精神,不断地往深处去挖,寻找所有的细节,寻找所有的内部的东西。但与此同时埋头赶路,也要抬头去看看先能够从一个更宏大的事情去帮助我们去认识我们的教学教材,学习更上位的意义到底在哪里。</p> <p>在厘米的认识过程当中,长度它就是一厘米,用字母表示就是cm,学生应用知识,逐步形成技能,离不开自己的实践,我们需要给学生更多的活动的空间,让学生在自己的不断的动手操作探索研究实践的过程当中,学生才有可能应用知识并逐步形成技能技能的行程,是建立的学生大量的实践活动基础之上,最后学生在获得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只有亲身参与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才能在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心态态度方便得到更好的发展。</p> <p>如何带上课程标准的视角来看待教材?第一个方面,从教材走向课程标准,回到源头去找活水,当我们在研究教材的时候,对这个教材有了自己的一些思考和认识以后,提醒自己我们是不是也可以学的教材的内容,回到课程标准对应的一些要求点,看看课程标准这个对于这一类内容,它在内容、目标、教学建议、教材编写上面有没有一些特殊的建议和要求,也许这个东西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当下我们正在研究的角色。第二个方面,从课标走向教材,可以先去研究研读课标,在研读课标的时候看到了课程标准对某些内容的一些要求,然后再去看看我们的教材对于刚才提到的内容,它又是如何去实现课程标准的内在的规定性的。</p> <p>通过三个版本的教材讲述《认识方程》,都是通过天平平衡和不平衡,得出一些等式和不等式,然后非常清楚的定义,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就是方程,然后接下来都让学生尝试写一写,并让学生判断,北大师版教材通过天平和水壶等,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体会数量与数量之间的关系,同时让方程的右边含有未知数,告诉我们其实未知数放在哪里不重要,重要的是这里面是否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p> <p>接下来张老师和大家结合一个具体的案例来进行阐述,选择的案例是人教版认识千以内的数。1个1个的数10个,一是1个10, 再认识10以内的数的时候,我们就已经有了初步地感受,这里面它是把它结构化的进行一个整体的布局,1个1个的数10个亿是1个10,1010 个的数,10个10是1个百,100 100的数,10个100是1000,我们先通过这样的方式建立了一、十、百、千这4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实际的关系。</p><p><br></p> <p>张老师又举例怎样从300、870、987、555数到1000?从一百零几一个一个的数数到120,从198起一个一个地数到203,220起,一十一十的数到300,前面两个都是一个一个的数,这儿一十一十的数,然后以100作为一个计数单位继续数,通过数数这个活动让学生体会数感。</p> <p>最后张老师设计了三个素材,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数的意义。一栋楼高450米,怎么去体会呢?以教学楼为参考,一层楼大约3米,450米相当于150层教学楼,学生体会到450米好高啊!跳绳一分钟跳450下,相当于一秒钟跳七次多,让学生自己摇跳绳试一下,体会到一分钟跳450下好快啊!一个月收入450元,同学们在在参考自己父母的收入的情况下,感觉到月收入450元好低!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数感,因为在不同的语境下,同一个数它可以获得不同的感受,有不同的意义。</p> <p>在我们日常教学中不能只钻研教材和教学用书,在解读教材的过程中跳出教材,回到课程标准,对内容有一个崭新的上位认识,让我们对知识有一个更清晰的逻辑,然后再回到教材中梳理全新的教学线索,通过课程标准的阅读和学习改变我们对课堂的认识,能让我们从全新的模型思想来演绎教材内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