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若不是婺源的哥儿们在朋友圈里告知油菜花开了,我这一向在社区支援,忙得也记不得油菜花了。就跟这次疫情在家宅久了记不得星期几一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作为江南人,油菜花司空见惯,没觉着有啥好稀奇。但是对于北方或者不种油菜的地区的人来说,那的确是一个惊艳。每逢阳春三月到清明前后,像婺源这样的一些地方一定会吸引无数的游客纷至沓来,赏花踏青。</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春光明媚暖风四起的日子,一望无垠的稻田里、绵延起伏的山坡上、家家户户的菜园地里,就连房前屋后,只要有泥土的地方,满眼都是金黄。成群结队的蜜蜂和蝴蝶在花海里追逐着,飞舞着,浪漫着。空气里也弥漫着油菜花那特别好闻的味道。当年坐在被花海包围的教室里,想打个盹都会被习习香风唤醒,令人神清气爽。</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可惜那时候年纪尚小,还不懂得欣赏,没觉着油菜花有多好看,不就是吃的油菜开了花嘛。哪像玫瑰、桃花、月季那般姹紫嫣红好看哩。</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也许在外呆久了,或是人到中年的缘故,每当听起别人相约观赏油菜花的时候,我似乎早已置身于花海里,思绪也回到了那个年代。</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父亲总会在菜园地里种上些油菜,等到花开结籽后就能收获很多颗粒饱满的油菜籽。倒入大大的簸箕里放在太阳底下暴晒,待水分晒干了拿到粮站的油榨里可以换回一些菜籽油。也正因为这,我小时候得以目睹油菜籽变成菜籽油的全过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榨油师傅先是把油菜籽炒熟,然后倒入一个个圆形的铁箍里;铁箍里会密密地先垫上一层稻草,待把油渣倒满铺平后再把长长的稻草翻折过来把油渣包裹住,成为一个个的饼状;最后把一个个这样的饼叠放在一个有倾角的铁槽榨膛里,通过一根螺旋杆对它们施力挤压,油就源源不断地流了出来。整个油榨坊里满满都是菜籽油的香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榨过油后的叫枯饼,是用来喂猪和牛的。那时候零食少,乡下的同学就把它当成零嘴来解馋。段先清从家里带来刚刚榨过油的枯饼,还热乎着呢。他和我要好,就给了我不大不小的一块。枯饼就像黑乎乎硬邦邦的沥青,里面夹杂着一些稻草,看上去脏不拉叽的。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学着他的模样,用力掰下一点放入嘴里慢慢咀嚼。香香的,苦苦的,说不清好吃与不好吃,总之在别人羡慕的神情下也是幸福满满的。于是,我俩拿枯饼和想吃的同学做起了交易,用作业纸来换,一张纸换一小块。呵呵,一下子就换了好多作业纸,然后我俩平分,拿回家用针线装订成草稿本。记得这样的生意一连做了好几天哩。</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菜籽油是江南人的主要食用油,那特有的香气可能是像我这辈的人永远不会忘记的。尤其是用来煎鱼,估计是美味的绝配。那时候粮站出售菜籽油是按家里的人头数供应的,印象中城镇居民一个人一个月好像只有二三两的份。因为金贵,所以炒菜的时候,母亲总会拿捏着。记得有篇文章写陈希同的儿子陈小同回忆他母亲炒菜的时候,拎着油壶慢慢地倾斜,沿着锅的四周倒上一圈,从壶嘴里流下的是一丝油线。母亲也有这样的绝活,这是那个年代的普遍现象。可想而知父亲那时候种油菜哪有像现在这样观赏油菜花的闲情逸致。</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宅家久了,舌尖上味蕾的记忆密码突然间被激活,于是专门跑去超市买回大桶菜籽油和几条大鱼,天天做着菜籽油煎鱼炖豆腐,看着,闻着,吃着,仿佛一下子就回到了从前,脑海里的油菜花漫山遍野绽放开来,自家菜园地里的油菜花很是茂盛,还有勤劳的父亲的影子。</span></p><p><br></p><p><br></p><p><br></p><p><br></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父亲去年走了,清明节本已订好车票回家给父亲扫墓,无奈疫情特殊时期只好退票作罢。</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当下的江南,山花烂漫,春意盎然。我突然间想到,往后啊,以前不经意的油菜花于他人而言是观赏的美景,而于我却是唤我归家的信使。</span></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学小林校长,体育工作者,早年毕业于九江师专体育系,东莞市作协会员。</p><p class="ql-block">(声明:图片来源于网络,感谢原创作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