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课标视角”看透数学教材 <p>这个春天值得我们加倍热爱和珍惜。春已暖,花将开,阳光正好。等待与春风相约,赏一季的姹紫嫣红,享一方湛蓝天空!</p><p><br></p> <p>等待着等待着,我们小数团队又迎来了一场精神盛宴。3月22日,数学王子张齐华老师小学数学“教材解读”系列公益讲座:《以“课标视角”看透数学教材》7:00准时开播。</p> <p>课程标准我们大家都很熟悉。作为小数团队的一员,几乎每个数学老师都手握一本《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每年的教材教法考试,课标内容必不可少。所以张老师以“课标视角”看透数学教材的讲座更加难能可贵。</p> <p>张老师主要从这两个方面进行讲解:</p><p>1.为何要带上课标视角看教材?</p><p>2.如何带上课标视角看教材?</p><p><br></p> <p>莫只顾埋头赶路,还要抬头看天。张老师拿望远镜做引喻,我们的教学不能闭门造车,还要抬头看看,我们是否走对了方向!我们已经走的很远,不要忘记为什么而出发。张老师又以显微镜作为引喻,我们不仅要把知识深挖,还要做好细节的处理。</p> <p>张老师从四个维度深入剖析。我再重新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只想到了如何把课本知识传递讲授给学生,忽视了数学思考,没弄清为什么而教。以后一定要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想一想“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p> <p>教材→课标:回到源头找活水。</p><p>张老师借助三个版本的教材,用《认识方程》一课为例,详细讲述了如何带上课标视角看教材。</p> <p>张老师从课标文本阅读中搜索“方程”二字查找和方程有关的内容,最后发现了紧密关联的一个词“模型思想”,于是张老师开始了自己的数学思考。这一点对我的启发很大,以前自己的教学设计没有仔细研读课标,只是看看课本,看看教师用书,所以挖掘的不够深入、设计的不够巧妙。原来哪有那么多的奇思妙想,只不过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感悟啊!</p> <p>从张老师这段访谈中,我感叹名师的成长之路绝非运气而已,他们执着于对教学的研究,对课标的研读,对教材的分析。于是带着这种好奇和崇拜的心情,我仔细学习了张老师《方程的意义》一课。张老师的这节课从轻松谈话开始,揣摩出方程雏形。然后通过天平演示,建构出方程模型。又通过练习,凸显思想价值。不得不感慨“优秀,源于解读文本功力”。</p> <p>课标→教材:回到现场看落地。张老师通过“数感”来给我们解释。</p> <p>张老师借助案例《认识千以内的数》,讲解如何培养孩子的数感。 通过活动,体现在教材中是如何落实课标对数感的要求。</p><p> 1.用不同方式表示300,870,987,555。让学生利用小棒图、方块图、点子图、计数器来表示数。</p><p> 2.怎样从300,870,987,555数到1000?让学生自主选择是一个一个数,还是十个十个数,一百一百的数,培养学生的数感。</p><p> 3.你愿意用小方块1个1个数到1000吗?那你想怎么数?</p><p> 4.下面的3个数,给你怎样的感觉?结合具体的情境,让学生感悟数感。</p> <p>这个同样的数字450,给学生带来的感受太不一样了。数感在如此巧妙的设计中不用多说,学生自己就自然而然的感受到了。</p> <p>张老师每次的讲座都善于给我们总结和梳理。最后的部分,张老师又重新领我们复习了所讲内容。这点我应该好好学习,以后要做一个有始有终、善于总结和梳理的人。反思自己对课标和教材的理解不够全面,忽略了太多深层次的要求。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要仔细研读课标和教材。</p> <p>莫只顾埋头赶路,还要抬头看天。</p><p>我们已经走的太远,不要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p><p>——莫负这春光,与大家共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