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南县教研室“停课不停学”线上教学成果征集优秀作品展播(第二期)

寒梅飞雪

<p><b style="font-size: 20px;">  开展“生命教育” 涵养家国情怀</b></p><p><b>---洛南县第二小学“ 生命教育”主题研学活动 </b></p><p> 洛南县第二小学 李爱军 李尚荣</p><p><b>【活动开展的背景及意义】</b></p><p> 2020年伊始,“新冠病毒肺炎”从湖北武汉开始,十多天时间蔓延全国,全国人民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万众一心,全力以赴,打响了这场没有硝烟的“疫情抗击战”。科学家已初步查明,同2003年的“非典”病毒一样,“新冠病毒”来源于自然界的野生动物,人类野蛮使用野生动物、破坏生态平衡是导致这次疫情灾难的罪魁祸首,加上之前的非洲埃博拉病毒、澳洲火灾、非洲蝗灾和日益突出的环保问题,因此,结合这次疫情形成原因和抗击疫情中的感人事迹,短短对师生开展“生命教育”势在必行,且迫在眉睫。“疫情灾难就是最好的教科书,社会生活就是最好的课堂”。为了引导学生正确面对“新冠肺炎”灾难,丰富师生居家学习内容,拓宽育人途径,涵养家国情怀,弘扬民族精神,懂得敬畏自然,保护环境,珍爱生命,崇敬英雄,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科学观,传递正能量,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洛南县第二小学积极落实各级“离校不离教,停课不停学”文件精神,组织全校师生积极开展了“生命教育”主题研究学习活动。</p><p><b> 【面临的现状】</b></p><p> 目前这种存在着人传人的病毒席卷了全球,每个人都无法置身事外,在这场无硝烟的战争中,我们都是局内人。学校更是人员密集的场所。学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牵扯着千家万户。开学在即,学生无法来到学校,家长心急如焚。“隔离不隔爱,停课不停学。”在目前的这种现状下,我们必须利用网上教学,充分调动激发教师的创造性、智慧性、积极性,对学生进行生存意识、学习意识、卫生健康意识、关爱教育意意识、保护生态环境等意识的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指导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独立学习生活自理能力、面对天灾人祸时的生存能力等教育的培养。这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必须要做的。 </p><p><b>【“生命教育”主题研学活动开展】&nbsp; </b></p><p><b> 一、活动时间安排&nbsp; &nbsp;</b></p><p><b> 1.</b>3月2日2:00--2:40,观看《生命教育》视频,学习本年段相关课文。&nbsp;&nbsp; &nbsp; </p><p><b> 2.</b>2:50--3:30,班级组织学生讨论交流,研究学习。</p><p><b> 3.</b>3月5日前学生形成自己的生命教育学习成果,在班级群里交流。</p><p><b> 4.</b>3月6日以班为单位上报自己的学习成果。 &nbsp; </p><p><b> 二、活动开展步骤&nbsp; &nbsp;&nbsp; </b></p><p> 1、全校师生和家长观看深圳新安教育集团第一实验学校校长、新教育研究院新生命教育研究所执行所长袁卫星的《生命教育》视频(剪辑整理约25分钟)。&nbsp; </p><p> 2、教师引导学生诵读、学习课本上的《生命桥》《蚁国英雄》《只有一个地球》《永远的白衣战士》《船长》《雪儿》《鸟语》《云雀的心愿》《天鹅的故事》《麻雀》《青蛙卖泥塘》《父亲 树林和鸟》等同年段相关课文,也可由老师推荐或学生、家长自行查找学习有关环保和生命教育方面的资料,加以深化理解。&nbsp; </p><p> 3、以班级为单位,教师引领,学生主体,家长做好引导支持,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形式,以电视、网络、微信、QQ等途径开展研究,和大家一起交流、研讨、学习。三至六年级师生和家长以敬畏自然,敬畏生命,探索生命的意义、价值,崇敬英雄,崇尚科学,自己目前的责任和担当等为主开展研究讨论,一二年级师生和家长以环保教育(保护环境,保护大自然),感恩教育(感恩祖国、社会、英雄、亲人、千千万万的“逆行者”、我们身边默默付出的普通人)等为主开展学习研究。&nbsp;</p><p> 4、学生课外搜集学习有关生命教育、环保教育的文章、书籍或相关资料,在家长的帮助下在网上或电视上观看《流浪地球》《釜山行》《战狼2》《中国机长》等电影。&nbsp;</p><p><b> 三、活动展示&nbsp; </b></p><p> 主题研究学习完成后,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如绘画、绘本、思维导图、手抄报、情景对话、观后感、读后感、视频解说词、书信、习作等方式进行了展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大多数同学感悟深刻,交流踊跃,收到了预期的“生命教育”效果。六(1)班郑皓钰同学在读完《只有一个地球》后感慨道:“我们要精心保护地球上的一草一木……”;五(3)班孙若轩观看了视频写到“这次疫情如同一个180度的放大镜,看透了人的内心是善良还是自私,是勇敢还是怯懦”;四(3)班刘奕轩写到“一场疫情让我们见证了白衣天使和每一位抗疫一线英雄的无私无畏,我们的岁月静好,只不过是因为他们在负重前行…”,五(2)班陈海钰同学在给白衣天使的一封信中写到“当我们呆在温馨的家里时,你们却在医院里日夜不停的与病魔做斗争…是谁给予我们幸福?是谁在没有硝烟的战场默默奉献?…”孩子们用稚嫩的声音表达了自己的心声,有对抗疫英雄的崇敬与爱戴,有对大自然的敬畏与热爱,有辨别美丑善恶的是非观点,有对伟大祖国由衷的赞美与热爱…… </p><p><b> 【问题与反思】</b></p><p> 此次“生命教育”主题研学活动,正值抗疫的关键时期,应情应景,广大师生能够在第一时间积极响应,全身心投入到研学活动之中,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但是也反映出来很多问题,如各班活动开展情况参差不齐,有的班级研讨与交流不深入,不能很好地帮助学生将知识内化与吸收;囿于疫情需要,研学内容只限于电视、网络、书籍,学生不能亲眼目睹、亲身体验生活情境;师生之间只能通过网络形式进行交流,不能面对面及时回复、补充、生成和高潮跌宕;今后,我们要把生命教育作为一门校本课程来开发,拓宽生命教育渠道,赋予生命教育更深的内涵,把以前人们所经历的大灾大难、生活中的种种不幸和此次抗击疫情作为学生生动的教科书,进一步帮助学生树立和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尊重自然,敬畏生命;心向世界,善恶分明;崇敬英雄,牢记使命。培养学生坚忍不拔、从容不迫的奋斗精神和赤诚仁爱、胸怀天下的家国情怀,培养有科学精神和责任担当一代新人。社会即课堂、生活即教育。疫情面前,我们第二小学的每一位师生都在践行着如何做最好的自己,将居家学习作为考验,将抗击疫情作为教材。每一位学生、家长、老师都在做我们该做的、做我们能做的,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生活,认真学习,一起成长,共同完成好这场真正的“生命教育”! </p> <p><b style="font-size: 18px;"> 语言表达的连贯简明得体</b></p><p><b style="font-size: 18px;"> (线上教学设计)</b></p><p> 洛南中学 郑琰</p><p><b><i> 【设计意图】:</i></b>在我校响应教育部的“停课不停学”的号召下,我作为一名高三语文老师,为了提高线上教学的实效性和有效性,提高高三学生复习效率,让学生真正落实“语言的连贯简明得体”这一考点要求和做题方法, 确实提升语言运用的综合性素养,在考虑到学生缺少资料又无打印条件的情况下,特意从“课前预习、课上练习”的角度设计了这一案例,并且在课上练习之后又附了“每日一练”,目的是巩固基础,强化落实语言运用考点。</p><p><b><i> 【预习内容】:</i></b>语言表达连贯简明得体的“专项修改”和“综合修改”。</p><p><b><i>【学习目标】:</i></b>明确语言表达连贯简明得体的考点要求和常考方式。</p><p><b><i>【学习重点】:</i></b>通过具体的语言情境落实考点内容和常见题型。</p><p><b><i>【学习难点】:</i></b>在具体语言情境落实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要求。</p><p><b>【教学准备】:</b>提前布置预习内容并以文档形式发送给学生,学生可打印或抄写。</p><p><b><i>【教学设备】:</i></b>多媒体 钉钉在线 微课视频</p><p><b style="font-size: 20px;"><i>【课前预习】:</i></b></p><p><b> 一、专项修改</b></p><p> (一)修改语言不简明问题语言不简明,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语意重复;二是不清晰,有歧义。</p><p><b><i>修改办法:前者可采用删除法(删去多余的词语、句子),替换法(用代词复指);后者可采用换词法、语序调整法。</i></b></p><p> (二)修改语言不得体问题修改前,首先把握要表达的情境与目的,以及文体(主要是日常应用文),其次要依据得体要求,重点查找词语不得体原因,如称谓不当、敬辞谦辞不当、褒贬不当、混淆语体及不合情境等问题。</p><p><b><i> 修改方法主要是换词法。</i></b></p><p> (三)修改逻辑问题一般而言,如要考查逻辑问题,就会在题干中明示“逻辑”问题,该题重在诊断逻辑出现了哪些问题,常见的问题有:</p><p><b> (1)概念:</b>概念混乱及偷换概念。概念混乱同语病中不合逻辑之大小概念不能并列,偷换概念主要指在论述过程中没有注意概念的前后一致问题,使用了多义词或近义词。</p><p><b> (2)判断推理:</b>①混淆充分条件、必要条件与充要条件关系。检查逻辑问题主要注意以下三点:一是剖析语段的层次,提炼文段中心,这是判断逻辑推断是否成立的前提;二是梳理语句逻辑关系;三是抓住逻辑关系标志词,如表示条件、因果、假设等逻辑关系的关联词语,表示范围、程度、必然、或然、时序、情态的推断词语,修改时主要使用换词法、语序调整法。</p><p><b><i> 二、综合修改</i></b></p><p> 综合修改是指综合修改语言、逻辑、文体等方面存在的表达问题。</p><p><b style="font-size: 20px;"><i> 【教学过程】 </i></b></p><p><b> 一、视频学习</b></p><p> 1、观看5分钟微课的视频:语言表达的连贯简明得体。</p><p> 2、学生谈观看视频课程中自己的收获和疑难。</p><p> 3、学生提出该考点内容的预习困惑和思考过程。</p><p> 4、通过课堂练习解决学生学习中的实际困惑,课堂练习中学生交流讨论,提出疑难,教师引导抓住题目的切入点。</p><p><b><i> 二、释疑解惑</i></b></p><p> 1、下面是一位年轻导游为暑期某学校学生研学社团所作的解说词,下列选项中,用语全都不得体的一项是(3分)(  )</p><p> ①女士们、先生们:②欢迎大家莅临八达岭长城游览!③今天我作为大家的导游,感到荣幸之至。④八达岭长城是明长城中最精华的部分,以苍茫的风光和“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口号而名闻天下。⑤目前,已有尼克松、撒切尔夫人等世界知名人士来这里拜谒,表达对长城的崇敬之情。⑥现在,让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登上台阶,一睹长城的风采吧!</p><p> 2、下面文段三处画线句子推断存在问题,第①处作了合理推断的修改,请对另两处进行修改。(6分)</p><p> 共享单车作为一种新出现的事物,便利了不少骑车人,①彻底解决了久困不解的“一公里”难题。但共享单车的任性“泛滥”,也在挤占有限的城市公共空间,还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②成为影响城市发展的最严重问题。对于共享单车,我们乐见其创新带来的便捷,但也需彼此约束,共同维系城市之美,③只要完全解决了共享单车造成的问题,城市居民幸福感就会有显著提升。</p><p> 3、阅读下面的文字,按照要求完成后面的题目。</p><p> ①每逢春节,人们习惯把燃放烟花爆竹视之为营造喜庆氛围的必要方式。但近年来,雾霾天气经常频现,严重威胁我们每个人特别是老人和儿童的身体健康!全市共同行动、携手应对大气污染已是当务之急的大事!</p><p>②寒假到来,春节将至,校学生会倡议:全体同学要率先垂范,严格遵守禁放烟花爆竹的规定,并号召自己的家人、亲朋共同拒放烟花爆竹。建议大家以写春联、剪窗花、打锣鼓、制作中国结和灯笼等文明环保的方式欢度春节。亲爱的同学们,让我们共同行动起来,释放每个人的巨大能量,呵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美丽家园。</p><p>(1)在不改变语意的前提下,为了语言表达简明,①中必须删掉的三处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p><p>(2)②中使用不得体的三个词语,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p><p><b><i> 三、【内容小结】:</i></b>学生总结本课学习收获,教师指导点拨</p><p><b><i> 四、【课后作业】:</i></b>修改本节做题中的错误并整理笔记</p><p><b><i> 五、【每日一练】:</i></b></p><p> 1、落实习题,限时训练,巩固基础</p><p>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p><p> 自宋代以降,对于上古金石碑铭的审美,成为中国文人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人们将这种借助器具追怀历史的审美趣味称为古雅。可以认为,(&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它的重要意义在于借助器物,将遥远的历史拉入人生现场,为空间性的当下生活,______了历史和时间。或者说,我们通过古雅,不仅仅生活在立体的三维空间世界之内,而是让它给自己的生活打开了历史或时间的维度。古器物的存在,使抽象的往昔历史变得坚实,变得可感,变得______,对人生和世界的理解因此前所未有地富有______。中国金石学______于证经补史,这提供给了我们一个审视古器物的基本原则,就是认知先于审美。没有认知基础的审美,是盲目的审美,是假装在审关。就此而论,如何在追求古雅生活趣味的同时激活历史,是我们目前需要思考的问题。</p><p><b>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nbsp; &nbsp;)</b></p><p>A.植入&nbsp;&nbsp;&nbsp;&nbsp;&nbsp;金碧辉煌&nbsp;&nbsp;&nbsp;&nbsp;&nbsp;立体感&nbsp;&nbsp;&nbsp;&nbsp;&nbsp;发祥</p><p>B.移入&nbsp;&nbsp;&nbsp;&nbsp;&nbsp;金碧辉煌&nbsp;&nbsp;&nbsp;&nbsp;&nbsp;立体感&nbsp;&nbsp;&nbsp;&nbsp;&nbsp;发端</p><p>C.移入&nbsp;&nbsp;&nbsp;&nbsp;&nbsp;琳琅满目&nbsp;&nbsp;&nbsp;&nbsp;&nbsp;纵深感&nbsp;&nbsp;&nbsp;&nbsp;&nbsp;发祥</p><p>D.植入&nbsp;&nbsp;&nbsp;&nbsp;&nbsp;琳琅满日&nbsp;&nbsp;&nbsp;&nbsp;&nbsp;纵深感&nbsp;&nbsp;&nbsp;&nbsp;&nbsp;发端</p><p><b>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nbsp; &nbsp;)</b></p><p>A.古雅是以感性形式获得当下的审美表现,辅以历史知识和历史情感。</p><p>B.古雅是人的历史知识和历史情感,以感性形式获得当下的审美表现。</p><p>C.人的历史知识和历史情感,以感性形式获得当下的审美表现就是古雅。</p><p>D.人的历史知识和历史情感是古雅,它以感性形式获得当下的审美表现。</p><p><b>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nbsp; &nbsp;)</b></p><p>A.因为通过古雅,不仅仅我们生活在立体的三维空间世界之内,而且给自己的生活打开了历史或时间的维度。</p><p>B.通过古雅,我们不只是生活在立体的三维空间世界之内,而是给自己的生活打开了历史或时间的维度。</p><p>C.通过古雅,我们不仅仅生活在立体的三维空间世界之内,而且让它给自己的生活打开了历史或时间的维度。</p><p>D.通过古雅,我们不仅仅生活在立体的三维空间世界之内,而且给自己的生活打开了历史或时间的维度。</p><p><b>【习题来源】:《赢在高考》2020大二轮复习资料</b></p> <p><b> 线上自主探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b></p><p> 洛南县西街小学 王玲 罗会霞</p><p> 当前,新冠病毒侵袭全球,全国人民同舟共济,齐心协力抗击疫情。我们也响应教育部的号召 “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教”,开启了网上授课,让学生在家进行线上学习。学生在家学习,关键是要自觉自主,学会探究。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能力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现代教育的要求。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也是学生一生发展的最重要的技能之一。作为教师,要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改变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线上资源和条件,指导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努力提升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能力。</p><p><b> 一、扎实备课,灵活教学,激发学生积极探究学习的兴趣</b></p><p> 1.联系实际制作课件,整合资源上好课。备课前搜集一些吸引学生的新闻类、励志类等材料,精准找到授课的课件素材。备课时要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巧妙导入、材料阅读、内容讲解、问题探讨、试题检测、课后拓展等环节,环环相扣,逐步深入。在课件中适当穿插音乐、图像、视频、动画等,吸引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多的信息容量和有趣学习内容,让学生拥有目不暇接的新鲜感和急于探究的需求心。讲课时,可以在课件上边讲边画,也可以让学生简单地输入数字或文字进行互动。观看教学视频回放时,让学生能够边看边想边做,也可以和老师做适当的互动,指导学生学会听讲,学会思考,学会处理更多的信息,做到灵活运用信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更多的学习方法,让学生更多的器官参与学习,从中获得学习的乐趣和全面和谐的发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勇于探究的强烈兴趣。</p><p> 2、层次性、多样性的作业有利于学生进行深入细致地探究。作业布置形式丰富,类型多样,细致有趣,层层推进,步步深化,由简单到复杂,先重点后难点;也可以是过关式、比赛式;可以布置各种类型的作业,如材料题、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问答题、应用题等;也有基本题、必选题、自考题、冲刺题等。让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作业,完成必选题,就可以喜欢那些就做那些,也可以进行跳跃式选择,让学生做作业有走迷宫或爬楼梯的感觉,一个台阶一个收获,一层楼一个发现。让有趣的作业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完成作业的欲望和深入细致地探究学习的兴趣。</p><p> 3、恰切、激励性的评价和指导,促进学生更积极地去探究学习,乐于学习。老师和家长及时给孩子恰当的评价激励和指导,鼓励每一个学生,让他们知道自己是独一无二的,最优秀的,让他们沉浸在自信自强中,激励他们更积极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努力。自己战胜自己是最好的,一点点地进步,一点点地去超越!</p><p><b> 二、严格要求,形成习惯,让学生有效地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b></p><p> 学生在家里爱睡懒觉,爱玩手机、看电视等。线上学习,自主意识不强,自制能力差,而且不同的年级和性别还有很大的不同,所以需要督促学生在实践中将自己的自主意识向自主言行转化,严格要求自己,自我控制,养成良好的习惯。这就需要家长的督促和监管,帮助学生制定计划和目标,创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安静环境。如在家划分学习区、生活区,早晨按时起床换掉睡衣,营造学习的仪式感,整齐严肃地进入学习状态。学习时减少流动的信息,关闭或静音QQ和微信信息,关闭门窗,防止他人打扰,隔断外界干扰,专心致志地投入到学习中。学生能够聚精会神地自主探究学习,搜集资料,查找答案,多试验、多思考、多动手,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钻研难点、发现规律、总结方法、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自我创造、自我表现,自我实现,做到有效的探究,从而达到学习的目的。</p><p><b> 三、善于发现问题,勇于提出问题,乐于探究问题</b></p><p>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生探究思维活动是从问题开始的,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探究作为学习的一种态度,一种精神,应贯穿于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探究追求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看重的是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体验而不是结论。在探究学习中,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勇气和动手、动脑的能力,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鼓励学生用探究的眼光来对待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让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为自己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p><p>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学生发现问题,提出质疑之后,老师鼓励学生深入探究,恰当把握问题的深度、广度和针对性,积极地参与行动,去琢磨、去讨论、去交流、去归纳,并及时地加以沟通与联系,形成多层次、多通道、多方位的信息交流网络,并且通过合作学习互相启发、互相帮助,确保学生的思维在学习过程中处于积极、活泼、主动的状态,充分发挥其自主探究的能力,并且在开动脑筋思考的同时,对已有知识进行加工重组,自己生发出新的问题,从而不断地探索下去,让学生的探究思维能力得到真正的发展。</p><p><b> 四、教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方法,提高学生探究的能力</b></p><p><b><i> 1.制定计划,追求目标:</i></b></p><p> 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和目标,可以有小目标、大目标,短期的和长期的。强制自己定时完成任务,朝着目标不断努力,持续探究。也可以把大的目标划分为很多很小的目标,为每一个小目标写下行动计划,逐步完成大目标。为了激励自己,还可以制定自己的目标追踪表,在完成过程中记录自己的每一点进步。并及时反思总结自己的进步和收获,从而调整奋进的方法和步骤,灵活完成长期目标。</p><p><b><i> 2.复习巩固,举一反三:</i></b></p><p> 学生对所学知识回顾、思考、归纳、总结、复习巩固,比赛测试,探究体验,对同一项任务可以想出不同的解决方案。对有些习题可以适当做些扩充、演变,触类旁通,一题多练,一题多解,举一反三,不断探索,让学生找到适合他们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习形式和学习需求。</p><p><b><i> 3.质疑问难,解决问题:</i></b></p><p> 老师鼓励学生质疑,既能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又有利于学生明辨是非,提高其思想觉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学会倾听,学会思考,积极发表见解,大胆提出问题,敢问、能问、会问、善问。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引导学生质疑,就能引起学生探究欲望,并能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变苦学为乐学,变学会为会学。</p><p><b><i> 4.动手操作,多向思维:</i></b></p><p> 思维往往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活动与思维的关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动手操作是手、眼、口、脑等多种器官共同参与的活动形式,通过不同角度的探索,从直观到抽象,从少数到多数,循序渐进,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感受到知识的生成多渠道、多方法,从而从多个角度去思考、去解决问题,自己去获取、巩固和深化知识,并在参与的全过程中发展思维,可以单向、多向、逆向等多向思维,互相穿插渗透,结合使用,达到探究目的,培养探究的能力。 </p><p><b><i> 5.自学预学,求异思维:</i></b></p><p> 自己独立自主地预先学习,合理灵活地利用学习资源,找寻、解读、释疑、分析、探究、尝试、思考、计算等,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个性,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对所学知识有自己初步的感知,培养求异思维。然后,借助老师的帮助不断地修正、完善、提升自己,进一步掌握正确的有效的学习方法。如会读书,会思考,敢质疑,善评价等。 </p><p><b><i> 6.变换思维,活跃思维:</i></b></p><p> 联系除了是物质之间的联系,还可以是各种关系,比如并列、递进、因果、归属,人际关系、地域关系、时间关系、空间关系等等。只要找到相应的联系,就可以激发出新的思维。学会从一种思维方法中得到启示,诱发出新的思维方式,如发挥想象思维,逻辑思维,概括思维,归纳思维,演绎思维、逆向思维等。让学生活跃思维,学会思考,敢于联想,存同求异,自主探究,进一步变换思维,提升思维能力。</p><p><b><i> 7.实践创新,拓宽思维:</i></b></p><p> 心理学认为,学生的学习不是一个被动的吸收过程,而是以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构建新知识的过程,通过学生积极努力的探索而产生“新的结果”。就是说,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在学生对新知识的主动探索中产生,并在学生主动探索中不断加以完善的。学生在进行学习的时候是一个创新和实践的过程,是一个积极参与的、生动有趣的思维活动。实践探究法,让学生在实践中进行思考探究,拓宽思维,再创造,再创新。</p><p><b><i> 8.比较分析,整合知识:</i></b></p><p> 同类的,相似的,尽可能的利用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或相关的知识对比与分析鉴别,同中求异,找出不同的特征,加以分析比较得出新的方法和结论,再进行全面的比较学习,准确记忆,正确地理解概念,反复对比识记。不孤立地静止地去理解一个知识,把更多的知识进行梳理、整合,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如学习篇、章及单元,按知识结构的形成来归纳整合学习到的知识,系统性进行探究,增强探究学习效果。</p><p><b><i> 9.奇思妙想,激发想象力:</i></b></p><p> 德国著名的哲学家黑格尔说过,“创造性思维需要有丰富的想象。”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既要靠老师,也要靠家长。要善于从教学和生活中捕捉能激发学生创造欲望,为他们提供一个能充分发挥想象力的空间与契机,让他们也有机会“异想天开”,心驰神往。奇思妙想是产生创造力的不竭源泉,有趣味的东西特别能激发思维和想象力。创造条件,训练孩子独特的的观察力、让孩子分析和对比,也可以旁征博引,集思广益,互相启发,激活想象,实施探究。</p><p><b><i> 10.养成习惯,学会探究:</i></b></p><p> 同学们有了一定的探究方法,就时刻培养他们自主探究、自觉学习的良好习惯,学习一个知识,遇到一个问题,便立即开动脑筋:思索—质疑—询问—研究。放开手脚,给学生自由空间、充足时间,让学生“海阔任鱼跃,天高任鸟飞”。让学生尽量把所学的知识贯串、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培养学生成为一个“研究性 ”学习的人,终身热爱学习、善于探究知识的人。</p><p> 总之,开展探究性学习,改变了知识的传输方式,增强了学生的探究精神,提高了学生线上学习效果,使学生学会了学习,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p> <p><b style="font-size: 20px;">  依托网络资源 相约“线上课堂”</b></p><p><b>——以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圆柱的认识》教学为例</b></p><p> 洛南县四皓街道中心小学 高 莉</p><p> 2020年的寒假有些特殊,新冠疫情给了学校一个加长版的假期。与假期延长随之而来的是常规教学计划被打破。作为数学老师的我要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筛选学习资源,指导学习方法,开展“线上教学”。</p><p> 但学什么?怎么学?怎么教?没有人给出明确答案。我不得不开始了从线下到线上的尝试。可是,没有专业设备如何上网课?我和学生如何互动?如何保证学习效果?对习惯了传统学校课堂教学模式的自己来说,打通在线教学的每一环都是闯关。“停课不停学”不是单一的线上满堂灌,需要老师在备课时,把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尽可能多的进行预设,一一列举。与学生在磨合中前行,在互助中提升。我们班共有64名同学,情况各有差异,大部分孩子使用的是家长的智能手机,只有几个孩子家里有电脑,所以我就决定用微信群来进行线上教学。</p><p><b> 案例叙述:</b></p><p> 在教学《圆柱的认识》这节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p><p> 我首先在微信群里发了一张长方体盒子、胶棒和魔方的图片。然后发语音问孩子们:你们能用数学语言来描述一下上面这幅图画吗?大约过了一分钟,孩子们终于丢弃了羞涩,积极发言。一大部分孩子都发语音告诉我说:左边的是一个长方体,右边的是一个正方体。还有一些勇敢的孩子连同中间的一起说了出来:还有一个圆柱体。</p><p> 我趁热打铁接着问:谁能告诉大家长方体有什么特征?孩子们争先恐后的说了起来(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接着我们又复习了正方体的特征(6个面都是正方形,6个面的面积相等、12条棱的长度相等)。我兴奋的给刚才回答问题的孩子竖起了大拇指。</p><p> 我又发语音提示:你们刚才说中间的是圆柱体。下面给大家留10分钟的时间,请你们在家里找出一个实物圆柱体,带着老师提出的4个问题:</p><p> ①用手摸一摸、滚一滚,圆柱与长方体、正方体有何不同?你发现了什么?</p><p> ②圆柱由几个面组成?</p><p> ③两个底面有什么关系?</p><p> ④量一量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有什么特点?看一看,想一想,并把你得出的结论记在练习本上。</p><p><b><i>【设计意图:一方面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另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圆柱在生活中的美,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i></b></p><p> 不一会儿,孩子们就将自己的照片发在了微信群里。 </p><p> 他们争先恐后的说出了自己的见解:圆柱的两个底面都是圆形,大小相等。中间的面叫做侧面,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圆柱的高有无数条,高的长度都相等。)为了帮助他们突破难点,我请孩子们告诉我怎样画圆柱的高,三角尺能不能斜着放?很快他们就明白了距离应该是垂直的意思,三角尺不能斜着放。</p><p><b><i>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和探索研究,自我发现并掌握圆柱的基本特征,能联系生活实际,结合自己的学习经验,有步骤地展开研究和探索,同时让每个学生都能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培养他们仔细钻研的好习惯。】</i></b></p><p> 孩子们似乎有点累了 ,但最后一个关键点还没有突破。于是我召集大家看上面第二幅图,提出新的挑战:孩子们,你们可以舒舒服服的闭上眼睛想一想:假如给你一把剪刀,要你沿着图画上的高将圆柱体侧面剪开,会得到一个什么图形?请你们先猜测再进行验证,独立思考,最后动手操作,把你们的结论用文字写出来发在群里。孩子们终于得出了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长方形(或正方形)的结论,还进一步认识到:圆柱的底面周长相当于长方形的长,高相当于长方形的宽。</p><p><b><i> 【设计意图:把教学重难点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并把“观察、猜想、操作、发现”的方法贯穿始终,既加深了学生对圆柱各部分名称和特征的认识,又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i></b></p><p> 最后我留给孩子们的练习题:</p><p> 一口水井是圆柱体的,我们把水井的高叫做( );1元硬币是圆柱体的,我们把硬币的高叫做( );水管也是圆柱体的,我们把水管的高叫做( )。</p><p><b><i> 【设计意图:把抽象的立体图形还原于生活原型,更好的帮助学生建立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为后面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打好基础。】</i></b></p><p><b style="font-size: 20px;"> 案例分析: </b></p><p> 圆柱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立体图形。在实际生活中,圆柱形的物体很多,学生对圆柱体都有初步的感性认识。所以在教学《圆柱的认识》时,我注重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为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解决实际问题打下了基础。</p><p> 这节课上,我以“观察图片——寻找实物——师生交流——形成认知”为线索,设计了让学生以寻找圆柱体实物为导向,观察、思考得出结论这一活动。孩子们经历了从形象到表象再到抽象的转化过程,体验到了从实物中抽象出几何图形的学习方法;经历了圆柱侧面展开图的思考操作过程,体验比较、发现、归纳的学习方法。对于圆柱侧面展开图这一关键,在学生试着沿高剪开圆柱体的过程中感悟,有效地突破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整节课,以活动为中心,孩子们在不断地观察与操作、猜想与验证、交流与总结中提高了自身的分辨能力、动手实践能力,每个人都感受到了自身的价值。这样不仅有效地组织学习,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一形式还原了数学的本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带给他们的乐趣,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让学生在做数学中体验到成功。</p><p><b> 教学感悟:</b></p><p> 美国教育家布鲁姆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线上教学借助手机进行师生互动,手机从“玩具”无条件变成“学具”,这对孩子们来说本身就充满诱惑。手机能够给孩子们提供声、光、色、影等集于一体的动态展示过程,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借助手机这个新型的学习资源可集中学生的注意,引起兴趣,激起学生思考的欲望。 </p><p> 传统的学校教学模式过于单一,孩子们在课堂上长时间保持一种姿态,容易疲劳,学习兴趣不浓。现在让他们呆在家里借助手机线上学习,面对的是同样的教学资源、同样的作业;不会被别的孩子打扰,也不会看不清黑板,更不会听不清楚</p><p>老师说的话,比的就是自律和家长。自律的孩子越来越优秀,不懂的知识可以举一反三;负责任的家长会迅速成长为合格班主任。</p><p> 传统的课堂教学时间有限,不可能给每个孩子都提供展示的机会,但线上教学无形中就把每个孩子都变成了主角,在相同的时间里大家可以自由展示自己独特的风采,成为其他孩子关注的焦点。线上教学很多内容是开放性的,表现方式也是灵活多样的。在答疑方面,线上学习后,可以安排孩子们随时在班级群里进行交流,有不明白的问题互相解答;学生也可以与老师私信或者电话进行答疑解惑。</p><p><b> 但线上教学也有一定的弊端。</b>虽然它有传统教学无法替代的优点,但是学生们在“居家”环境下能否保证学习状态?这还是让我多了一份忧虑。他们是坐在书桌前学还是躺在床上学?会不会看着看着犯困了甚至睡着了?如果学生在听的过程中,遇到疑问会不会有意识地记录下来?……这些我都无法知道。</p><p>  对于尚未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和自制力不强的孩子来说,居家学习很容易“钻空子”。这和课堂学习最大的差别在于,课堂上,学生可以随时问,老师可以随时答,知识点当场消化;老师还可以实时注意学生状态并进行提醒。所以居家学习特别需要家长的督促。</p><p><b> 线上学习效果也会被削弱。</b>如果学生学得不扎实,像“夹生饭”,返校后重讲,学生似乎又觉得懂,但实际上重点内容又不太清楚,这就很麻烦。所以,在发语音时我们应尽量把速度放慢,一个知识点来来回回,不断复习,让“生”的成分尽量少一点。</p><p>高效课堂是一种教学理想,线上教学是一种教学形式。我们要努力让线上教学变得轻松、愉快、高效。让孩子们不在沉溺于手机游戏,真正利用手机实现“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p> <p><b>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b></p><p> 洛南县城关街道中心小学 宁亚芳 </p><p> 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新型冠状病毒”)把我们“困”在了家里,昔日热闹的课堂成为我们师生共同的奢望。为了使学生们的学习不受影响,响应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停课不停学”的号召,我们对学生进行了“线上教学”。怎样利用电子文本材料,微课视频、网络信息平台等,对学生进行“空中教学”,以激发学生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的学习兴趣,特别是培养学生“宅家”的自主学习能力,扎实地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我做了大量的工作,首先,我积极和本年级同课头的老师进行商讨,制定教学策略,安排授课内容;其次,结合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认真备课,搜集大量资料,包括微课视频,为学生设计多层次、有秩序、阶梯式的训练内容;最后在教学时,尽量体现和渗透教学设计的意图,使学生在“特殊的课堂”中轻松快乐地学习,并且能在我的有效答疑解惑中构建更加准确、清晰、完整的语言表达体系,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训练能力。</p><p> 下面,以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北京的春节》一文为例,谈一谈自己授课后的一点感悟。</p><p> 《北京的春节》是老舍先生所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发着浓郁乡土气息的散文,文章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按时间顺序介绍了老北京过春节的热闹景象和一系列习俗,字里行间都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新年的心情,勾起读者对年味的向往,对传统节日文化习俗的留恋。又由于这篇文章语言简洁生动,文质兼美,为培养学生语感,训练学生的思维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针对本课授后的教学实际,我作出如下反思:</p><p><b> 一、注重学生自主朗读,引导读中感悟</b></p><p> 朗读是提高学生自信、培养学生语感和提升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朗读也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提高思考能力、提升写作能力的最佳方法。文质兼美的散文,能使学生读起来朗朗上口,成为学生积累好词佳句的范本材料,更是成为学生语言表达借鉴的一个最佳平台。又由于目前“宅家”的特殊情况,我不能和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所以“以读为主”的教学是设计本课的教学主线。</p><p> 这节课开始,我要求学生初读课文,自主感悟。课前,我先给学生提供了电子课本,让他们试着初读课文,我还创设了一个问题:“请同学们认真地朗读课文,跟随老舍爷爷一起去看看北京的春节。看一看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并且要求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扫清字词拦路虎。<b><i>(5分钟)</i></b>接着,我把自己朗读本课的录音发在班级建的微信或者QQ群里,引导学生跟着我的录音正确、流利的朗读全文。<b>(2分钟)</b>其次,我要求小组长抓住作者按时间的顺序记叙老北京过春节的表达顺序,引导本组组员通过多种形式的、有目的的读走进北京人过春节的几个片段,<b><i>(课前,我已经把班上的学生每六人分为一个小组,确定了小组长,由小组长牵头再建一个小组群。“我”也进入每个小组群,小组的每一个成员都要参与朗读,并且认真听其他组员的朗读语音,及时在小组群内纠错,然后小组长选出组内朗读好的同学,在班级大群内汇报展示)(8分钟)</i></b>从而引导全体学生在朗读中初步感悟文意。最后,再读课文,划出有关句子,体会交流,写出自己的感悟。<b>(我要求学生将课文内容截屏成图片,以便进行编辑、勾画),</b>在学生与文本充分对话的基础上,我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好课文的重点部分。在这样的过程中我适时用“语音”或者“表情”对学生进行评价,不断提升学生的认识,升华学生的情感,达到了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目的。<b>(10分钟)</b></p><p> 另外,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自由感知文本、自由和文本对话后,我设计了两个语言训练点,对学生进行表达能力的训练:1、说说老北京热闹的春节从哪天开始?到什么时候结束? 2、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腊月初几就已经开始了,首先第一个好日子是( ),其次是( ),接着是( ),最后是( )。我要求他们在小组中交流汇报,我也参与其中,及时了解每个小组成员的交流情况,对学生回答给予及时的赞扬或者表示接受学生的观点,并且做好适时答疑。使学生更愿意参与问答,并在问答中使学生的语言能力得到有效的训练和提高。</p><p><b> 二、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注重自身体验</b></p><p> 学习本课时,我们的新年刚刚结束不久,(尽管今年的春节有些特别)学生对自己及家乡过年的习俗还是记忆犹新的,所以在课堂上我设计了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畅谈过年的感受,同学们争先恐后、滔滔不绝地发表着自己的见解,他们的语音视频不断的发来,忙得我应接不暇。整堂课学生们自始至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课堂气氛比较热烈、浓厚,除了我的点赞评价,孩子们也是互相表扬。这样的设计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本知识学习的兴趣,通过他们彼此之间的交流还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有利于培养他们善于观察、留意生活的良好习惯。</p><p><b> 三、引导搜集相关资料,提高学习兴趣</b></p><p> 由于本课作者老舍所写的是老北京过春节的一系列习俗,其中许多情景如“泡腊八蒜”,孩子从未见过,但老舍先生对此描述的使人如身临其境,加之课前我布置学生从网上搜集的资料,再结合我自己从网络资源中找到不少资料图片,通过微信小视频等方式恰当的呈现给学生。这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课文的距离,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学生理解课文奠定了基础。在教学的开始,在展示图片过程中,我示范读了课文中描述“腊八”一段文字,通过看和听,我将学生带入了学习的情境,同时对他们老北京人怎样过春节有了初步的印象、对文本精美的文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借此,我让学生再次走进文本,自主读文,感知文本,在再次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感知了文本,感悟作者文字的魅力,触发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还对文中的好词佳句进行了熟读,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读出语言的“味道”,并把好的语言进行了积累,为以后写作文打下了基础。</p><p> 新课结束,我将老舍的《北京的春节》和搜集到的梁实秋的《过年》、斯妤的《除夕》作对比阅读,做到课本和课外阅读的衔接。让学生体会不同区域不同的年文化、年习俗及不同阶段的人物心理,既拓宽了学生知识面,又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p><p> 但是,教学是门遗憾的艺术,每一节课都有值得反思的地方,加之“特殊的授课方式”,在教学的过程中,这一节课,也有以下不足: </p><p> 1、学习是一个情知相伴的过程,但是目前网上教学还是缺少了及时适时的交流,我未能了解各个学生学习的优势与薄弱的环节,学生对学习内容不能人人做到心中有数,做学习的主人。</p><p> 2、指导学生整理资料不到位,学生课前收集了大量的资料,他们还没有学会处理资料,不知道可以去除一些关系不太紧密的内容,从一大堆资料中提炼一些有用的精华资料,因此展示交流比较耽误时间。</p><p> 3、在语言训练点的选择上,选择面较窄,达不到以点带面的作用。说话句式训练的设计,只针对多数学生,而对一些表达能力较差的学生关注不够。</p><p> 总之,通过本课的教学,我对如何在语文课堂上开展以读为主的阅读教学研究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体会,同时我也认识到在教学中还需要更多细节的思考,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p> <p>展播:洛南县教研室</p><p><br></p><p>总编:刘安明</p><p><br></p><p>负责:赵海生</p><p><br></p><p>编辑:吴荣莉</p><p><br></p><p>校正:任 文</p>

学生

学习

探究

思维

知识

教育

问题

生命

自己

古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