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参加病区工作已近月余,思绪依然久久不能平复,感动于武汉同道的坚持与付出,感动于病区患者的奉献与牺牲……。</p><p> 90多岁的老人家,上面插着胃管,下面保留着导尿,手上扎着液体,经鼻高流量吸着氧……老人家时而清楚,时而糊涂,但清醒时嘴里总是含混的念叨着一句话—“谢谢!”。这一谢,朦胧了护目镜后面的双眼,打翻了防护服里面的五味杂陈;这一谢,是生命直面疫情肆虐的抗争,驱动了医患携手抗疫的洪荒之力。</p> <p> “我什么时候能出院啊?”这是一位在抗疫一线罹患新冠肺炎的勇士、一位英姿飒爽的女警官,住院期间始终在纠结的一个问题。看的出来,被迫脱离一线的焦灼与无奈牢牢地攫取了她,甚至有些出离的愤怒。其实,她哪里闲的下来?照顾体弱老人、安抚焦虑患者、帮助忙碌的医务人员,俨然一个志愿者的作派。其娟秀的书法作品,更是构成了隔离病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以至于,医疗队全体队员发自内心的对她表示感谢,队长卜阳郑重地递上了我们的感谢信,抗疫路上感恩有你同行!</p> <p> 隔离治疗,于患者来说,精神的磨难不亚于肉体的伤痛。来自封闭的孤寂、对预后未知的恐惧、无处宣泄的情绪,无时无刻不在摧残着郑某脆弱的神经,一位中年男性、高级知识分子、确诊患者,24小时内睡眠时间以分钟来计算,濒临崩溃,专业心理治疗师近5个小时的心理辅导也没有办法帮助他彻底地摆脱焦虑。即使如此,对于援鄂的我们,他却至始至终的保持着尊敬和礼貌,每当查房和治疗结束,总是以深深的一躬表示谢意。总感觉那是患者内心深处残存理智的本能反应,是对援鄂医疗队工作最原始、最朴素的支持。</p> <p> 白衣执甲,逆行抗疫。我与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的三位老师们被分配在一个医疗小组,共同参与病区患者的一线诊疗工作,我们戏称自己为“超强小团队”。</p><p> 彼此间自嘲为“大白”,那是因为被白色厚重的防护服从头到脚裹了个严实,每个人都变化成粗壮的模样,俨然有了企鹅般的笨拙可笑、熊猫般的憨态可掬。每一班要十个小时左右,不吃、不喝也不睡,既是要规避暴露的可能,更是要甩开排泄的羁绊。当呼吸开始变的厚重、视野开始变得朦胧、步履开始变得沉重的时候,一天的工作就此拉开了序幕。</p><p> 作为小组成员中年龄最长的一个,我时刻要警醒自己。既要做到老大哥的模样,团结好每一位同志和谐组内氛围,将小队战斗力发挥到最大;又要克服生理上的劣势,力争不掉队,圆满完成小组的医疗任务。最终“超强小团队”有幸成为了整个医疗队收住院患者最多的小组,这也成为了我们时常拿出来炫耀的“资本”。</p><p> 武汉中心医院位于疫区中心,患者数量多、构成复杂、病情危重。如何在复杂情况下避免职业暴露和院内感染,是我们不得不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这时候,我这个“老”同志的细致与耐心发挥了作用。平素随身多带几副帽子口罩,随时满足同伴们的需要。脱下防护装备后,追着队友们喷洒酒精消杀裸露皮肤,也成了我日常工作的习惯之一。</p><p> 隔离治疗,于患者来说,精神的磨难不亚于肉体的伤痛。来自封闭的孤寂、对预后未知的恐惧、无处宣泄的情绪,无时无刻不在摧残着郑某脆弱的神经,24小时内睡眠时间以分钟来计算,濒临崩溃的他显得有些歇斯底里。此时的查房接触不确定风险明显增加。幸运的是,半个小时的有效沟通加上专业到位的病情分析终究换来了患者情绪的稳定和深深地一躬。“总是在安慰”,这一刻,我真正的体会到了它强大的威力。</p><p> 作为宁夏第六批援鄂医疗队临时党支部组织委员,临危受命,坚决贯彻党组织要求,组织召开支部委员会3次、党员大会4次、主题党日活动1次;支部发展预备党员15名、入党积极分子68名;通过自媒体发布援鄂期间弘扬社会正能量、宣扬我党主张作品5篇,已发布在自治区卫生健康委支部宝平台3篇。</p><p> 患难时刻见真情,危机时刻显身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用实际行动诠释新时代中共党员的担当与责任,用优异表现践行“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新时代医疗卫生职业精神。我希望此次援鄂,当得起合格党员的标准,当得起白衣天使的称号。</p> <p> 面对病魔,患者与医护人员被整合成为坚强的命运共同体。相对于患者对医疗队员的致谢,我更感激来自于他们的包容和认可,来自于他们对防控形势的理解和支持。正是有了他们的奉献和牺牲成就了我们诊疗行为的进步与成功,成就了我们战胜疫情的决心和信心。感恩有你们,风雨中我们患难与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