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摸一堵墙 | 小叩柴扉西门外,白马湖里歌未央

兰笑下江南

<p>我想触摸一堵墙。</p><p>这是我多年前的一个奇怪的梦想。从儿时的土墙,到后来的砖墙,石墙,玻璃墙。</p><p>这个下午,带着她们选择了城市公园白马湖和文旅综合体老西门,重现自己童年时代和少年时代的经历。</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壹 波光里的白马湖】</b></p><p><br></p> 一堵墙,一段历史。虽然是新建的建筑,白马湖的墙,比河街的墙,颜色要清丽一些,沉淀中多了一点活泼,所以在与常德第一高楼万达写字楼隔街相望的天空里,我们无法绕过白马湖的新旧碰撞,古典与现代的融合。 当汉服遇见常人看来有些怪异的COS服,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洋文化,就在这白马湖三馆三中心的点和面上,融合成了南北兼容的“常德表达”。 COSPLAY是英文Costume Play的简写,日文コスプレ。指利用服装、饰品、道具以及化妆来扮演动漫作品、游戏中以及古代人物的角色。<br> COSPLAY比较狭义的解释是模仿、装扮虚拟世界的角色,也被称为角色扮演。由此,在网络上衍生出了新的含义,往往被用来形容"假扮某类人的人"。 白马湖,常德多个“湖”之一,常德是洞庭湖滨的城市,大的如洞庭湖、柳叶湖、珊珀湖,小的如沾天湖、牛耳湖、冲天湖。 嘉靖《常德府志》载:"白蟒湖,府西七里,相传有蟒出此,俗名白马湖。"白马湖原名"白蟒湖",后因人们觉其不雅,遂称"白马湖"。 早在春秋战国时代,白马湖即为楚南名湖。南朝古志《武陵记》云:"其湖产菱,壳薄肉厚,味特甘香,楚平王尝采之,有采菱亭。" 常德白马湖文化公园是常德市城区穿紫河风光带上的中央景观节点,公园内共种植大型景观树木2000株,绿化面积达到7.8万平方米,被誉为现代常德的城市"绿心"。 我把春天的花瓣呈现给你看,让它在枝桠上生生不息,装扮春天,最后化作春泥。 <b>回首一见白马湖。</b>想起了贬官到常德的朗州司马刘禹锡,在常德形成的豪迈气概与浪漫情怀。他写道"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白马湖平秋日光,紫菱如锦彩鸾翔",让我们充分领略到唐王朝时常德白马湖的秀丽风光和山河壮美。 历经沧海桑田,今日白马湖,是一个聚现代科技与人文尚品,揽小桥流水、亭台楼阁与广场长廊,集文化休闲、旅游观光和运动健身功能于一体的城市文化公园。 <h3 style="text-align: left;">始建于1373年的老西门,第一次立起了值得常德人大书特书的明代历史巅峰。<b><br></b></h3><div><br></div><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贰 夕阳下的老西门】</b></h3> 那个时候,朱元璋刚刚建立大明王朝,驱除鞑虏于千里漠北之外。明代晚期的常德人杨嗣昌,领兵山海关,抵御后金有功,从管钱的户部郎中到了管军事的兵部尚书,后来的“杨家牌坊”成为老西门最铿锵的回忆和常德从明代至今的人文坐标。 <p>轻轻的推开这扇栅栏,仿佛打开了《刘海砍樵》的开关,脚下是清波流淌的玉带河,像极了花鼓戏的韵律,咿咿呀呀,从洞庭一隅的民间飞扬到了五湖四海。</p> <p>牌坊已经湮没在历史的尘烟里,除了百公里开外的澧县有幸看得到唯一留存的“余家牌坊”,我们仅能从历史的典籍里怀想当年“杨家牌坊群”的挺拔和巍峨了。</p> <p>一百多年后的明宪宗时代,公元1508年,22岁的明宪宗第十三子朱祐枢从京城开赴常德的荣王府。明王朝灭亡后,荣王府曾作为清巡抚的翟浩的私宅,几经易主,最后湮灭。</p> <p>1902年后成为民国总理的熊希龄创办了西路师范学堂,解放后成为常德市第一中学。而今唯一能见到的就是银杏树和葵花井,证明了那些辉煌的存在。</p> 沿着小河旁的石板路往前走,伸出围栏的花儿,透出沁人的花香,杨丽萍女士的“孔雀窝”扇动着孔雀的灵动,我们的老西门有了一丝苍山洱海的亲缘关系,灵动常德和彩云之南的时空距离,只需要一朵花的归期。 墙与花的交相辉映,象征着阵痛和新生的哲学关系,沉淀了足够历史的大小西门,成了今日沅江边文化崛起的老西门,和常德河街组成新时代的常德元素。 点一盏心灯,听一段西门夜话,在一个灯火迷离的夜晚,将误入一条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误登一座昆明滇池北滨的大观楼。 <p>一袭青衣,染就一树芳华,两袖月光,诉说西门风雅。行走流年里,无论是身着汉服的小萝莉,还是心系远方的大少女,都必将长成穿紫河畔、老西门里的地道常德妹儿。</p> <p>春风沉醉的夜晚,在西门的巷间走走,那些树、那些瓦,那排城墙、那座碉堡,它们会在你耳边牵绊,又会走进你我心间。正所谓:<b>草色入帘青如故,花开常德白马湖。小叩柴扉西门外,三春莫说楚山孤。</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