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尽黄沙始到金——听于老师讲《西游记》有感

荷笑笑

<p>  我的阅读史中,如果说有一本你必须读而又读不下去的书,那么当属《西游记》,《西游记》拍成的电视剧看了无数遍,可是作为专业必读书目的《西游记》却拿起多少回,就放下多少回。但是看到于老师要讲《西游记》,这位妙语如珠、阅书无数、幽默风趣的于老师的课,一定得听。果然,一边听一边笑,居然听出了许多的感受,不写不快。</p><p> 毛主席说过,“生子当如仲谋,交友如鲁达,信心如唐僧,看书当读四大名著”,四大名著,人人皆知,但不是人人都能悟透看懂,真正的小说是穷极一生、耗尽心血结成的明珠。而于老师在对比否定中,强调《西游记》是最适合孩子们读的书,我竟没有反驳的理由。接着于老师借书剖人性,从这群寻梦小妖怪身上读出了人性的弱点,仿佛这些角色都是我们每个人的映照。书需厚读方见真章,即使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吹尽黄沙始到金,读出来的属于自己的体悟便是那无可替代的真金。</p><p> 吹尽漫天飞沙,拨开层层迷雾,让我们在于老师的品读中重新体悟重新感受,也打开了阅读名著的又一扇窗户。人活一世,谁又能活个明明白白,书中角色的执迷不悟,又何尝不是我们的拿不起、看不开、放不下。</p><p> 白骨精的妄念,你可曾有过?都说,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可是有多少人为了一个虚假的目标,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吃了唐僧肉真的能长生不老吗?没人试过,他的母亲吃了他的脚趾头,不照样离开人生,不知是谁,散布出这样可怕的信息,让白骨精以及那些妖怪抖生妄念,非要吃之而后快,最终丧了性命,想来可怕可悲。</p><p> 悟空的真本来是我们每一个人都赞赏的,追求真理、说尽真话、用尽真情,可是听了于老师的分享,忽然发现较真也可以成为一种执迷不悟,“水至清则无鱼”,你为了较真求真,本身无错,可是一切执念终会伤人伤己,而在较真的过程中,也许会滋生傲慢,仿佛只有你是对的,因为这一个对,置所有人的感受、安危于不顾,仿佛也失了初心。悟空、悟空,明白所有的虚幻,拥有战斗的力量,寻求真理的路上,不丢掉初心,才能成为真正的斗战胜佛。</p><p> 中国人大多数信佛,就是图一个慈悲为怀,可是唐僧的慈在这里也是人性的一种执迷不悟,善良无错,可是没有原则底线的善良,只会让罪恶更可怕,没有牙齿的好人,只会伤害身边值得保护的人。唐僧不分青红皂白,只看到眼前悟空的伤人,却没有看到妖怪的本质,进而赶走了一直保护自己的人,只会亲者痛、仇者快。所以,人既要慈悲为怀,更要金刚怒目,没有底线的纵容只会让坏人没有底线地碾压。</p><p> 八戒的嗔,有太多人选择了原谅,觉得他就像我们每一个人,真实可爱。可是从小就不喜欢八戒,直到现在。讨厌他见色忘义的嗔,讨厌他在师傅面前唧唧歪歪的小报告,讨厌他好吃懒做,却靠装傻卖萌换的师父的欢心与信任。</p><p> 沙僧的痴,不是情痴,是傻痴,于老师说“他的痴把自己活成了一座孤岛”,诚然,确实!他的存在感极弱,他不喜欢发表自己的意见,往好了说,“老好人”,往坏了说,“滥好人”,没有自己的观点,看到对错,闷头不语,只管干活,可是没有是非对错,褒贬态度,可不就成了痴人一个了嘛。</p><p> 在于老师的解读中,忽然发现《西游记》这本书的多义性,我想我得重新读一读,通过这些妖怪看懂人生、了解人性,岂不妙哉。</p><p><br></p><p><br></p><p> </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