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谦卦碑是李阳冰应友人之请而书,所书是《易经》中的《谦卦》赞扬谦虚的美德,共211个字。风骨雅健,卓有古意,如蚕吐丝,如绵裹铁。</p> <p>老师对今天作业的点评;</p><p>我先总体说一下,再分头说:谦卦卦象虽然只是符号,但要把它作为笔画来写,一笔就是千万笔。仔细看字帖,还是能发现其笔意的。谦字总体大家都写的过于严肃,没有把它本身那种生动劲写出来。也就是说,过于"摆"了。</p><p>细心不能只停留在用数学方法分析上,要在此基础上体会那种姿态的微妙变化,这种感觉也要加强。</p><p>@王慧 有描的感觉了,和刚才素云犯的毛病类似,可以互相对照一下。 李可染先生曾说过:力量来源于肯定。在书写时用笔也要肯定,要肯定,就一定要先了解熟悉字形甚至笔画形,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就慢慢脱去描的习惯了。</p><p>@李峰 帖中的字看似笔画有点斜,但总体感觉不倒,你写的有点倒了。U形处理和前面几个类似,雷同了。部分笔画没裹住锋,有点失控,特别谦字两长竖。</p><p>@宋冬梅 字写的有点散了,理解的是对的,但有点过了,就是说表现出来的含蓄度不够。字形高度也不够。</p><p>大家看冬梅这张字,U形的理解是对的。</p><p>@郭荣军 很认真但绷的太紧,字形好像都分析过了,但用笔感觉不畅甚至导致字也不畅。可以在分析字形后,专注于笔画黙写,然后再发现问题,再纠正。</p><p>@崔丽娟 谦字言旁连写两次错,不够细心呵!笔画写的直的部分太直,太机械,感觉过生硬。要细心体会直线不是那种生硬的直。还有几个U形,也过于机械,细对比,多体会。</p><p>@大海 线质字形皆有很大进步!最重要的是行笔稳多了。注意起笔处要迅速改掉一个角度下笔的习惯。收笔处也要判断准确,不拖泥带水,谦字两长竖收,感觉有点不知所措。</p><p>@张红卫 用笔存点侧锋了,感觉笔锋没有裹住。写李阳冰一定要裹锋行笔,力量才出得来。转折处不要刻意露出断开的痕迹,要含蓄处理,不着痕迹。收笔处也过于简单,不可不细察。</p><p>@孟国清 卦象笔画强弱差异过大。@孟国清 笔意尚可,但有点机械。方圆认识不够,于孤形线左右侧必有方圆变化,你处理过于雷同。如:算了,几乎所有都雷同。</p><p>@张荷叶 字形较像,但笔意丢了。当理解了字形以后,就可以把字形放开,按理解的笔意大胆去写。形再准,也只是样子,不会产生精神。只有笔意跟上来,字才会有神采。</p><p>@素云 描的痕迹有点重了,用笔贵在痛快,又贵在含蓄。看似矛盾,其实不然。痛快是在书写过程中的一种表现,含蓄是在完成之后的一种外在表现。所以表现时要训练自己痛快,审美时要训练含蓄,这不矛盾。所以不要怕写坏,看准就写,不对就重试,总有接近它的时候。</p><p>@申轩丽 字也有点窄了。仔细对比左侧言字三个U形,它的姿态特别生动且有变化。用同样方吃去研究右侧U形及左倒U形或n形,会发现一些古人处理这些问题的小窍门。</p><p>@文芳 用笔稍犹豫了些,越怕写坏,线条就越机械,一定要克服。兼字上端转折处有另起笔痕迹,一是方便转折,二是增加生动性。@文芳 字的整体也写窄了</p><p>@邢江文 不是写歪了,是写的太正了,仔细看谦字左侧言字旁,它上端有点倒,右侧兼字也不是一本正经,可谓正而不正,细观察。@邢江文 横线整体有点上翘@邢江文 你的平行线太多,帖中几乎没有。</p><p>@素云 @王慧 所以先要读帖,熟悉而后下笔。古人讲:下笔有由、笔无枉下等皆如此意。</p> <p>点评后的交流:</p><p><br></p><p>一、轩丽问: 老师我有两个问题</p><p><br></p><p>1.你对今天总体评价时最后一句说我们都过于摆了,这个摆字怎么理解?是说笔画都是摆在纸上的意思吗?</p><p><br></p><p>2.古人处理U型的小技巧是否可以理解为,在中轴线上的左右摆动呢?</p><p><br></p><p>老师答:1.刻意放在纸上而能让人感觉到不自然,谓之摆。就像刻意摆放了一件不协调的东西。</p><p><br></p><p>2.中轴线上摆动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对称中的不对称(包括方圆等变化)。</p><p><br></p><p>二、荷叶问: 笔意到底是啥,说线条吗?</p><p><br></p><p>老师答:@张荷叶 笔意说不清,是一种感觉,否则就不叫"意"了。可理解为我平常说的线条的立体感、质感、软硬、速度、杀纸程度、厚度等。因为抽象,所以叫"意”。所谓意思、意会…[呲牙]</p><p><br></p><p>三、冬梅问:@拙庐 老师,我写竖划时腕部一次只能这么长,一动胳膊就扭了。不知道这个怎么处理合适同时腕和臂都动?</p><p><br></p><p>老师答:@宋冬梅 把肘离开桌面,整个身子带动胳膊运动。</p><p>四、孟国清问:@拙庐 对称当中的不对称,更多是指根据手腕结构举止自然所带到的位置,不是刻意求来的不自然的笔划,是不是杨老师?</p><p>老师答:也有刻意,也有不刻意,自然是在刻意练习后形成的最终看到的自然。@孟国清</p> <p>知道才能悟到,悟到才能做到。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一日有一日的境界。”</p> <p>丽娟评:@申轩丽 班长的线质挺稳的。亨:∧感觉稍微短了点,曰感觉是上比下空间小点。君:∪的开口偏西南,深度不够</p> <p>老师用陈忠康的话鼓励我们:</p><p>书法学习需要时间的保证。虽然书法讲究悟性、天赋,这些先天的东西其实个人都差不了多少,最终还是落实到比耐心,比时间的投入上。耐心就是要做好长时间默默无闻的准备,深刻领会书法的精神,要对书法有感觉,或者说要“来电”。这个需要很多时间的投入,去不断的领会的。</p><p>陈忠康语</p> <p>@申轩丽 班长,子的口有点方了,下面两个弯弯距离反了,应该左边比右边宽些,我感觉撇稍短了点。有字没有子字下笔肯定,上面三横距离近了,不够宽,让下面的月字位置不合适,有的笔画就不对了[微笑]</p> <p>@申轩丽 :第一字竖有些斜,二个尖不平行,第二个字捺不够长。</p> <p>@申轩丽 曰字应该是开口略比底大一些,谦字应该是行笔过程有停顿没能一气呵成。</p> <p>@申轩丽 俩字就下字竖是正的,其余都显右倾,不知是不是喝酒之故[捂脸],但线条今天吃住劲了,铁筋十足,恭喜你[玫瑰][玫瑰]@申轩丽 今天的字很漂亮,比往日好多了,真的[强]</p> <p>@申轩丽 总体不错![强]济字窄了,稍些挤。感觉没太放开。标注的细节表现不够。而的横稍些短,显得左撇出界了。标注的方向请注意一下。那个劲还是很对的。线质也好!</p> <p>@申轩丽 再把笔提提🈶️点没提住感觉,光字再长一点,明字两竖🈶️点斜了@申轩丽 整体明字比光字线条好点</p> <p>地:两条线条应该是均匀的,角小了。道:第一个图形大了,所以与两弧之间的距离近了。班长,你和大师兄的问题一样,线条有一下没一下的</p> <p>@申轩丽 卑的三个弧度必须写好,左边的不能太弯,右边的深度得够,你的卑宽度不够,也不够长,而不错[强]</p> <p>老师语:各位好!</p><p> 近期整体看大家作业,进步极大。小篆再坚持写一周(到十号吧,中间大家可以准备字帖)。十号以后小篆有时间还写,但咱们群内作业重点转向草书一到两个月,以调整大家对用笔多变和观察连续性等问题的认识。字帖就用《二王尺牍》</p><p>一见要换贴,大家还有点小兴奋。⊙ω⊙</p> <p>@申轩丽 写的好呀,只需看看行字捺划起笔,上字长横右边稍短,其他看不出来,线条真稳[抱拳]</p> <p>@申轩丽 很好,注意道字三竖起笔方向</p> <p>一笔之中一般不敢换气,一换气就圪撩了,但是后来发现可以用“留”的办法,写一半停住,换气再接着写。如果站姿有移动的空间是可以一笔写下来的,这就是老师教给我们的要有习武之人的功夫一样。和练太极一样,脚不动身体和手可以自如的运转一样。我只能算是理解了,但还是做不到,因为我写字时身体太僵,靠在桌子上,有时根本动不了[捂脸]</p> <p>@申轩丽 班长,而益字下半部完美,看起来好舒服,而字中间的一撇一捺稍微收收会好点,最外面的一撇一捺,长度悬殊大了点</p><p>@申轩丽 益字上面的水波纹,我用肉眼看起来,最上面的两个半弧一大一小,下面的两个半弧是一小一大是。还有注意一下空间。</p> <p>老师的点评:</p><p>@申轩丽 几个框框理解不太对</p><p>@大海 不错!用笔开始比较稳且自然。但注意先细心读帖,行笔时注意不要太犹豫,尽可能稳而准。再便是读帖时不单纯像不像,同时要读笔意,一会举例给你说一下。</p><p>@郭荣军 看下我给大海示范那几条斜线,另外几条长孤线不对。</p><p>@文芳 你写的框也太圆,不能刻意求圆,找圈中见方的劲。注意线不可写扁,弧线尤难。</p><p>@邢江文 有点小心了,先求痛快,错一点无妨,小心写出来看上去没大病,其实是无药可救的病。另横画方向还往上翘,横笔画与笔画之间的空间距离还看的不准。</p><p>@孟国清 谦字右下部框太圆了,外部厂字框少了转的动作,显得简单了。集体问题一会集体说</p><p>@素云 理解的不错!尤其是谦字。地字土旁有点过了。对结构理解你比他们要好些,但你要慢慢体会笔触纸后如何能写出最大的磨擦力,需要多试多调整用笔的角度。</p><p>@崔丽娟 用笔还可再提,微感觉压纸力度即可。再便是体会入笔角度对线条会带来很大影响:如地字右上角那条s形线,入锋的角度直接影响这个笔画质量。</p><p>@张荷叶 用笔还有点弱,体会笔与纸接触后最大摩擦力的感觉。再就是读帖后熟记于心,行笔时便不再犹豫,错就错了。养成这样的习惯对以后很有用处。</p><p>@宋冬梅 线质及局部形的理解不错!地字整体形有点扭,长笔画有点犹豫。</p><p>@王慧 结构不错!用笔有点太犹豫了!地字土旁两缀笔弧线太过对称。</p><p>@李峰 用笔有点滞了,不畅。既要保证用笔质量,又不能滞。另外部分笔画还带侧锋,需要调整一下。</p> <p>今晚重点解释下这三个问题,也是共性问题。</p> <p>断开一是为了保证线条质量,二是有利于观察笔画走向。用笔过程中随时调整笔与纸的摩擦力以达到最佳状态,而不是一笔画到底。直线如此,弧线更是这样。我把它称之谓线条的呼吸,其实人也要呼吸,正好结合在一起。大家着眼于字形有段时间了,提高也很快,也很有必要。但对笔画节奏起伏的认识,对笔与纸接触的感性认识还远不够。所以今天作为共性问题提出,以便大家体会。</p> <p>素云问@拙庐 老师,调整用笔的角度,是说起笔?还是行笔过程中?</p><p>老师答:行笔过程中,随时能调,但难度大,得自己忖。就要转笔尖,锋方向不对吃不上劲。本身只有试错,才能做对。</p><p>冬梅问:老师今天讲的信息量大,我慢点消化。以后书写的方向:顺势而为。及时调整,让笔和纸的摩擦最大,线条呼吸有生命力。@拙庐 老师,这样理解对吗?</p><p>老师答:对。</p> <p>@申轩丽 注意我标的地方,1 收一收就漏出下面的捺,2 。起笔角度不对,也许是上面的字写的靠右了,3 应该有点长了,4、5有点往里挤了,影响到我标的6,可能是糖葫芦没串好,但是6的那个角度写的好。</p> <p>素云:看来书法也是一门百科全书呀</p><p> 拙庐:古人云:书为小道,壮夫不为。又云:世间无物非草书。本身它就是整体中的一小部分,所以理解其它也能帮理解书法。</p> <p>每次都是老师一点豁然开朗,大家就会再提高一点。没有探索就没有发现,没有名师就没有高徒[捂脸]</p> <p>@申轩丽 :第一处不够圆,第二处不对称。</p> <p>@默 不错!注意收笔不拖泥带水</p> <p>老师评:线质不错!但太过犹豫,且字形不够准。</p> <p>李峰评: 班长,标红的地方可能是调锋的时候卸了力了,另外每笔末尾出锋过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