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父亲诞辰105周年

焦宁

<p class="ql-block"><b>  2023年3月23日是我敬爱的父亲赵一德(原名焦应元)105岁的诞辰日</b></p><p class="ql-block"><b>(1918年3月23日-1998年6月19日享年80岁)</b></p> <p class="ql-block"><b>  夜深了我久久不能入睡,推开窗户眺望着金陵小雨后放晴的窗外,天上那数不尽的繁星,我仿佛又看到了父亲那慈祥的面容~</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b>  在父亲1998-6-19因突发脑溢血离世享年80岁。</b></p><p class="ql-block"><b>1999年6月《赵一德文集》由大哥大嫂编辑完成(许多老同志投稿讲述和父亲战斗共事的感人故事)</b></p><p class="ql-block"><b>分管政法的沈达人省委书记题词:</b></p><p class="ql-block"><b>高风亮节</b></p><p class="ql-block"><b>父亲的老战友梁灵光提词:</b></p><p class="ql-block"><b>公正无私</b></p><p class="ql-block"><b>干部楷模</b></p><p class="ql-block"><b>为国为民</b></p><p class="ql-block"><b>奋斗终生</b></p><p class="ql-block"><b>苏中四分区百名老战士执幅:</b></p><p class="ql-block"><b>良友、良师、铭肺腑;</b></p><p class="ql-block"><b>一心、一德、为人民。</b></p> <p><b>  在历史的长河中父亲80年的峥嵘岁月也就是一颗明亮的流星,划过天空给人间留下绚丽的彩色~</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父亲焦应元1918年3月22日出生杨州,祖籍黄珏。1927年因家庭衰败,坚强的奶奶俞焦氏在一个膝黑的夜晚带着四个儿女从扬州坐船到上海艰难谋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焦应元从1927年9岁至1940年22岁,在上海虹口区英资老怡和纱厂做工12年,他目睹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压迫,阶级觉悟不断提高,受到地下党组织的关注和培养,他关心工友成立夜校,宣传抗日组织工友罢工游行~做了大量党的地下工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是焦应元曾经在上海做工的旧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父亲9岁进了英国人在虹口区办的老怡和纱厂做童工,1937-6由周林丶肖大庆介绍入党,任纱厂地下党支部书记,沪东区工委委员,后身份暴露由刘晓安排1939年12月和另7位工人从16浦码头坐船到泰州口岸,再步行赴皖南新四军军部报到。</b></p> <p class="ql-block"><b>  1939年12月~1940年4月父亲在皖南泾县新四军军部教导队党支部委员,三队保卫委员,四队学习班长。</b></p><p class="ql-block"><b> 晚年的父亲一直有个心愿想重返军部,到大礼堂看看回想当年他们上海一行八人受到军部领导接见的激动场面。</b></p><p class="ql-block"><b>1998年6月19日面对父亲突然脑溢血病故,省法院吴处长是安徽泾县人,他难过地对我们说:赵老的心愿我没有完成,我应该抓紧时间了确他的心愿。</b></p><p class="ql-block"><b> </b></p> <p class="ql-block"><b>  1940年5~7月父亲赴溧阳水西村江南指挥部新四军一支队政治部报到后任军法处二科科员。</b></p> <p><b> 1940年7月赴溧阳水西村新四军一支队军法处,后随部队参加黄桥战役,东进苏中四分区在粟裕司令员的领导下,开展于日伪特宪1、5万人对苏中扫荡的反清乡斗争。</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1940年12月李文运(上海特科)、焦应元(新四军一支队)两人到苏中军区公安处陈伟达处长处报到,他们坐在一条长凳上,李文运这头靠着陈处长最近,焦应元坐在里面,陈处长说今天给你们改名字便于工作,接着指着父亲说:你以后名字就叫刘志坚,父亲还没缓过神,李文运以为是对他说,立即站起来说:好的!</b></p><p class="ql-block"><b> 于是父亲焦应元就用了赵一德这个名字。</b></p><p class="ql-block"><b> 解放后刘志远又改回原李文运,而父亲赵一德就没有再改回原姓焦应元,但他仍是焦氏的血脉。</b></p><p class="ql-block"><b> 文革这二位老公安都被免了职,他们有了回忆往事的时光,谈着他们在一起锄奸(李侦察、赵内保)那些惊心动魄的故事,他们相信党冤案一定会纠正的。</b></p> <p class="ql-block">  1942年粟裕师长在南通十总店布置了反清乡斗争各项工作,其中一项工作就是配合主力部队成了一支由<b>公安局直接掌握的武装队伍-政治保卫队(又称短枪队或行动队)任务是除奸反特搞情报,与日伪开展据点游击战。陈伟达处长布置任务后赵一德当即派员方克赴上海地下党联系,60多位进步青年工人赴苏中参加了短期政治军事培训班培训,结业后男同志全部留下组成行动队。</b></p><p class="ql-block"><b>1943年3月日伪特宪1万6千人对苏中进行清乡,行动队配合主力部队,在短短时间里打死敌特奸细一百多名,惩处汉奸上千余人狠狠打击了敌人的气焰。</b></p><p class="ql-block"><b> </b></p> <p><b>1949-3在东南警卫团任政委的父亲参加渡江战役后到上海松江任公安处长参加沪松剿匪。</b></p><p><b> 蒋匪逃离台湾后,追捕残匪先后从中捕获保密局留大陆潜伏特务77名。</b></p><p><b> 收缴埋藏武器从匪特家侦查,在石块垒成的夹墙里连着茅房、猪棚查获一大批军火计子弹一百箱、六O炮一门,炮弹48发、机枪十余挺,在匪特马匪处缴获卡宾枪6支、机枪一挺、短枪两支和美制全新收发机一台。</b></p><p><b> </b></p> <p><b>  1953年(父亲35岁)江苏公安总队副政委、省军区党委委员、省边防委员会 </b></p> <p><b>1958年11月父亲时任军区政治部保卫部副部长和军区肖望东等首长、政治部法院陈克武院长等到舟山群岛下连当兵。</b></p><p><b>右二是父亲</b></p> <p>  排列第八高个是父亲</p> <p><b>  这张图片在当年解放军画报上刊用</b></p> <p><b>  1958年人民日报发表评论号召编写革命回忆录,父亲召集参加反清乡斗争的老战友,同返海启通东地区会见过去一起坚持斗争的同志和革命群众,南通地委、海门县委一启东县委给予大力支持,并派父亲战友启东县宣传部金利生协助整理,期间许多在各地工作的老战友将他们回忆材料寄往启东,历时三年多于1962年11月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b></p> <p><b> 这本书做为爱国主义教育丛书教育了60年代的年轻人,讲述了东南行动队深入敌人据点开展据点游击战可歌可泣斗争故事。</b></p> <p><b>  选择了几幅画特别要介绍的是,当年从上海到苏中参加新四军的颜辉叔叔,刻着一手楷体好字,文中插图由颜叔叔完成,他是当年反清乡斗争时《江海报》创刊编辑,排版编辑插图全由他一人完成。</b></p><p><b> 现定居北京90多岁。</b></p> <p><b>1964、1965年在军区司令部通讯兵部政委、直属政治部主任。</b></p><p><b> 他作风深入深受官兵爱戴,他平易敬人特别是每逢过年父亲都在连队与官兵一起过年。1965年因工作劳累胃出血急诊手术后,不少直属队的基层战士到医院看望他~</b></p><p><b> 启东一大娘听说恩人生病了,情急之下派儿女专程赶到南京找了几家部队医院 ,终于在军区总院找到,二个大西瓜从启东一直拎到父亲的病床头。</b></p> <p><b>  问到你们和赵主任什么关系时,大娘子女说到:战争年代一伪军头目横行乡里要抢亲纳妾,这事被东南行动队得知,父亲提笔写到如胆敢抢亲欺负良家女子,明天就是你的末日。信封里放了二颗子弹后派通讯员送过去~吓的伪军不敢下手。</b></p><p><b> 过了多少年这件事己淡忘,但这位大娘一直记在心上。</b></p> <p><b>  打开记忆的闸门,文革动乱的十年,父亲因地下党和公安锄奸工作这段经历,军内各别人以莫须有的“特务“等罪名~免去职务保留党籍父亲回到第二个故乡,因为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他的青春和热血奉献给南通这片热土,这里有他太多太难忘刻骨铭心的记忆,这里有俺护过他生命是老乡。</b></p> <p><b>1975年5月粟裕老领导、楚青阿姨到南通来看望抗战时期的苏中老部下陈坚、赵一德、王豪。</b></p><p><b> 当年反清乡斗争前,.我方做了各项准备,其中成立锄汉奸行动队即是粟司令在南通十总店会上做的布局。</b></p> <p><b>1970-1979年父亲选择回第二故乡南通环城东路三星桥一号安置,父母在此住了十年。</b></p><p><b>1940-1949年父母在南通苏中战斗了十年。</b></p> <p><b>  在人生经历最保贵的50~60岁,</b></p><p><b>正是为党工作的年龄你被罢官保留党籍,你离开南京选择了南通第二故乡安置下来,是因为战争年代你在南通十年,这里有你日夜思念牺牲的战友,有你的战友部下,有战争年代帮助过新四军的父老乡亲。</b></p> <p><b>文革中的父亲十年南通,生命之树依然茂盛他最常说的话就是,官被罢了但还是党员,党员就要为党分忧为人民服务,十年南通他做了许多送上门的思想工作,到家中上访的告状的求医的络绎不绝,他安慰和接待尽其帮助接济乡亲,也用尽他们每月全部工资,那些求助的乡亲老友临走时悄悄将粮票塞进沙发缝里~</b></p> <p class="ql-block"><b>  1979年11月您重新走上工作岗位,任江苏省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省政法委秘书长,1987年离休。</b></p><p class="ql-block"><b> 工作期间您清正廉洁、密切联系群众,不绚私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打击犯罪保护人民,为江苏社会的长治久安呕心沥血,做出贡献。</b></p> <p><b>高风亮节的父亲</b></p> <p><b>  我曾写过一篇反映战争年代母亲从敌战区用独轮车将牺牲的县委书记尸体运到几十里外的县委的故事,题目是《母亲我永远的楷模》,写这篇文章时采访石坚、胡翠华阿姨,对不善言谈的母亲有了更深的了解~母亲是一位待人宽厚慈爱的工农老干部,战争年代她做区、县妇女工作,解放后做党群妇女工作,解放后南京的家就是根据地,南通启东乡亲来他们热情接待的故事还有很多~</b></p> <p><b>  我们至爱的父亲母亲相识相爱在战争年代,他们一生风雨中相伴</b></p><p><b>50年,先后与同年的1998年6月19日(父)、11月11日(母亲)离世。</b></p><p><br></p> <p><b>一九五三年父母和哥哥姐姐的合影照</b></p> <p><b>  一九七五年我们兄妹相聚在南通和父母相见,南通这个即熟悉又陌生的城市,因为有了父母在也就是我们当兵在外日夜思念最温暖的家。</b></p> <p><b>父母和第三代孩子在一起,记得那时每周末我们带孩子回家,母亲准备了一桌海启家乡菜,父亲坐在客厅里给他们讲抗战的故事~待第三代读书时一一过问学习成绩,每逢中考大考他会激励他们要象打仗一样往前冲~所以第三代孩子互相影响学业有成。</b></p> <p class="ql-block"><b>  一九九一年的全家照,父亲是全家人的主心骨,孩子们的生日他用笔记本记下,还会打电话问候,哪个孩子生病住院了他会去关心,有一次他老人家拎着食品去看望住院的儿媳,感动了同病房病人,而对于自己的孩子手术住院他只是电话问候。</b></p><p class="ql-block"><b> 关心烈士遗孀~牵挂病中老战友,他念记的人太多唯独没有自己。</b></p> <p><b>  这是父亲保留每个孩子的成长的档案,倾注对孩子的爱和细心。</b></p> <p><b>父亲生前只知到祖上是文人,到了我们第七代、2012年才知晓父亲生前都不知道的清代文人焦循(1763-1820)故事,先祖倾心写著涉及多科的留世四百多册书籍,《孟子正义》是清代十部巨著之一,我们子女曾多次回祖籍走访,在甲子之年焦氏后人情归故里、在250多年前先祖生长的原址焦庄走走看看,听老人讲述遥远的焦上庄焦下庒的故事这就是情归故里的亲情吧,也告慰天堂父亲。</b></p> <p><b>焦循(1763年~1820年),清哲学家、数学家、戏曲理论家,字理堂,一字里堂,江苏扬州黄珏镇人,嘉庆举乡试,与阮元齐名。阮元督学山东、浙江,俱招往游。后应礼部试不第,托足疾不入城市者十余年。构一楼名“雕菰楼”,读书著述其中。博闻强记,于经史、历算、声韵、训诂之学都有研究。有《里堂学算记》《易章句》《易通释》《孟子正义》《剧说》等。(据1999年版《辞海》~</b></p> <p><b>  焦循主要著作</b></p> <p><b>父亲祖籍在扬州邗江区方巷镇焦庒,祖先焦循250年前的故事在这里有了传承,感谢邗江区政府、方巷镇崔镇长、文化馆馆长杨文龙等、焦庄阚长宝等近年来对清代扬州三大文人之一焦循故里、焦氏文化大院的开馆所做的文化传承的工作,在焦庒修建焦循墓地~</b></p> <p><b>左二80岁阚长宝儿时住焦庄,退休后回焦庄定居,每次我们回焦庄,阚老热情地接待让我们有归根的感受。</b></p><p><b>右一杨文龙馆长是位才智多艺的文化人,为当地爱国主义、人文历史文物等文化建设做出突出贡献(方巷镇张爱萍将军纪念馆、焦氏大院馆),出刊当地清代文化名人书籍多本~</b></p> <p><b>父亲血脉是焦循孙焦授易这支~</b></p> <p><b>  主要成就</b></p> <p><b>  扬州清代三大文人焦循手迹和书画</b></p> <p><b>  焦循墓位于邗江区方巷镇黄珏焦庄,2014年建成于清明前。</b></p> <p><b>  父亲虽离开我们22年了,但您的教诲您的精神永存,传承的路在继续。</b></p> <p><b>  记得父亲常说的几句话:</b></p><p><b> 人要感恩,滴水之恩将涌泉相报。</b></p><p><b> 锦上添花的事少做,雪中送碳的事多做。</b></p><p><b> 做副手当参谋不要随波逐流,重要的事说三遍,采纳和不采纳是另一会事。</b></p><p><b> </b></p><p><b> </b></p> <p class="ql-block"><b>谢 谢 观 看</b></p><p class="ql-block"><b>美篇文字:焦 宁</b></p><p class="ql-block"><b>背景音乐:红旗颂</b></p><p class="ql-block"><b>2020年3月23日</b></p><p class="ql-block"><b>2023年6月1日略做修改</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