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上的年少——记苏轼《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湘江以南

<p>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p><p> ———《浣溪沙》题记</p> <p>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人生,真的不会再来吗?我默默的思索着。窗外,明月已爬上树梢,几颗星陪伴着它。我躺在床上,辗转反侧,无法入睡。我悄悄爬起,披上衣袍,坐在桌前望向窗外的圆月,思绪万千。</p> <p> 拨动历史的时间轴,回望那距现在千年的大宋王朝,有一位词人,官途坎坷,漂泊流浪,却依旧乐观。他一生坦荡,文思超群却一生无成————苏轼,苏东坡。</p> <p> 元丰三年,苏轼因乌台诗案遭贬黄州。当时的苏轼,满心悲愤,自己的远大理想无法实现,愤懑无从发泄,老年一事无成,一度自我怀疑。可难道他就这样走下去了吗?并没有!在一次游历中,苏轼看到了蕲水清水寺下向西奔流的溪水,他才猛然领悟:溪水也可向西流淌,人生也能再来少年!从此,他不再悲愤,开始乐观的面对贬谪的生活:在黄州,他写下了“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在岭南,他写下了“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在泗州,他写下了“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在那几年的生活里,他又遇到了自己人生的又一次年少。</p> <p> 又一次年少。何为?这不是再指肉体上的少年,而是精神的洒脱,精神上的自由。就像苏轼在《江城子》里写“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这种精神的年少,比肉体上的更让人难以珍惜。每个人都会有,但不一定每个人都会珍惜,都会发现。</p> <p> 人都有两次年少,而两次依然都会消散。我们要珍惜住每一次的好时光,不要被自己的纵欲诱惑,放弃了机会。用最好的时光,作最好的事,不要给自己的一生留任何的遗憾。</p> <p> 用最好的年华,做最好的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