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陕黄河风情游(3)

闲云

在山西临县碛口镇所辖的冯家会村的一条山沟里,有一处被称为盖帽土林的小景,近年来有了一定知名度,不过并没有进入旅行社的法眼,大都是导游带队到了碛口临时加的自费景点。去的人没有门票费用,只需付一点坐当地私家小车过去的交通费。<br>  在碛口上车的时候,见到司机拿了一把菜刀放在车里,还互相开玩笑地说,看来这里有土匪啊,不过走不多久就知道刀的用处了。原来去土林都是黄土小道, 两边是茂密的灌木丛,细枝条就长到路上来,司机不得不走一段就下来清理一下道路两边,很明显平时不会天天有车子进去。好在我们一行五、六辆车,一有情况,师傅们马上下车,手起刀落,一顿乱砍,可以继续前进,尽管师傅们很卖力很齐心,几次下来也力不从心了,加上下雨,车轮陷得很深,老打滑,最后一段只好下车徒步进入。<br>  我们的到来给寂静的山沟带来了生气,大家跟着司机慢慢前行,一路的枣树林望不到头,已近收获时节,红里透青大枣挂满枝头,雨滴点缀其上,晶莹剔透非常诱人,我们必须低头前行,免得被枝叶碰到打湿。在司机提议下,大家都摘几颗尝尝,真是鲜嫩脆甜,可口无比,真正的原生态呵。<br> <p>  大约走了有三、四百米吧,看到沟两侧的山坡上昂首挺立着许多棕红色的黄土柱,高低不等,有的粗壮敦实,有的挺拔纤细,这些土柱虽然形态不尽相同,但却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无一例外的头顶一块石板,就像戴了一顶帽子,在我看来,可能叫“带帽”土林更确切一点,也许容易让人想起那个特殊的含义,所以叫盖帽土林。</p> 相信到过这里的人都会有一个疑问,土柱顶上的石板从哪里来?是不是人为的?不过好像在张掖、罗布泊地区也有类似的地貌,大自然的神秘,不是人类总能弄清楚的! 榆林靖边红墩界镇尔德井村,在其周围约20平方公里范围的滩涧地上,散布着数百棵古老的柳树,这些树小则几百年,多则上千年,所以这里也叫“神树涧”。不过我更感兴趣的是它的“另类”形象,完全不同于以前见过的样子:粗壮的树杆只有1米多一点就仿佛被齐头砍断,重新长出不少新枝(也称柳椽),粗壮挺拨全部向上,形成球状,而不是常见的弯腰倒挂,—路过来,公路两边的行道树全部是这样。导游说这种柳树是这里特有的,叫“毛头柳”,也有资料介绍这是白皮旱柳,树叶可以喂牲口,树皮可入药,柳椽可搭房建圈,所以曾是当地百姓重要的经济来源,于是便有了“家有百株柳,吃穿不用愁”的说法。 因为下雨,我们没有在那么大的范围进行活动,所以也没有看到据说六、七个人都抱不拢的古树,不过也确实看到是有不少大树,特别一棵倒在地上的老树非常显眼,树干已经劈成几瓣,却依然枝繁叶茂生意盎然,强大的生命力令人感叹,至于是否真如介绍有数百上千年,有待求证。 村里窑洞还算新,只是没有见到老乡,无法交流,有点遗憾。 <p>  从碛口沿黄河往佳县方向走大约40公里,一段黄河石壁河岸上,由于自然风化形成“浮雕”,因其千姿百态像画一样,被形象的称为黄河画廊。</p><p>  黄河画廊又称水蚀浮雕,是因为形成浮雕的石壁属于三叠系厚层砂岩,含有大量正长石和石英石,在历史长河中,被地下水溶蚀、河水冲蚀以及各种气候风化,正长石逐渐分解,石英石从厚砂岩中脱落,慢慢在岩石上形成了石沟、石龛、石窟以及各种象形纹饰,保存至今,一睹为快之余,赞叹大自然的奇妙,往往在不经意之间就能给人一个惊喜。</p> <p>看到这个码头标志,不难想象景点目前的状况。</p> 顺着招牌左边一条便道下去,直接到黄河滩头,没有码头设施,上了一条六人座的小汽艇,大概属于私人拉客赚点小钱。当时风急浪高雨骤,小艇一起动,就没有一秒钟平稳,好在艇上有4根钢管撑起凉棚,为了拍照,我不得不一手抓住钢管,一手举相机站在艇里,尽快完成。 <p>  画廊的面积约有10000平方米,而浮雕的“题材”非常广泛,好像一个艺术展览馆。有沟、龛、窟、迷宫等建筑艺术;山水、人物、花鸟绘画艺术;书法、印章、阴阳篆刻艺术;浮、镂、透、圆各种雕塑艺术;只要我能想到的应有尽有,无不惟妙惟肖,极富有感染力。</p> 其实黄河画廊最初并不为世人所知,一直默默的沉睡在这段峡谷的悬崖石壁上。2000年,陕西省美院教授、国家一级摄影师陈宝生先生,乘木船从佳县漂流碛口,途经此地,意外发现了这一奇迹。从那时开始,黄河天然画廊才慢慢的进入世人的视野。 据专家考证,黄河水蚀浮雕地质遗迹形成于约两亿年前的地质运动中。 樱桃好吃树难栽,画廊的大气精美,让人看了心动,可为了一睹其真容,这趟行程走得很不容易。坐的中巴“破烂不堪”,早就应该淘汰,却还在路上跑得正欢,地区差异吧。雨天修路,客车货车工程车穿插混行,路况极差,有时好像在蹦床上跳个不停,大约40公里的路,2个小时才到达。特别有一个拐点,路面不平,走过去到前面大湾才发现,刚才是贴着黄河崖边走的,稍有不慎或一点小意外,后果不堪,想想后怕。 我发现有些作品还未完成 画布已经铺开,等待着下一轮的大手笔。 暮色苍茫中,岸边的石头形状不错,令人遐想。 到碛口已过8点,华灯初上,住泰仁兴酒店,窑洞式建筑,没热水只能自己烧开水解决;晚上睡炕,自1976年离开宁夏中宁,四十多年来的第一次,内心深处的一声久违了,其实是对那激情燃烧岁月的深深眷恋,故记之。 红石峡地处毛乌素沙漠和黄土高原交界,距榆林城北约五公里路程,当地人也称之为雄石峡。峡谷不长,发源于沙窝的榆溪河从谷底流过,两岸绿树成荫林木青翠,谷两边双峰东西对峙,虽不高却也挺拔雄伟,因山石呈红色,特别夕阳下格外醒目,遂称红石峡。而红石峡真正让人趋之若鹜的魅力在于,它其实是一处历史文化艺术宝库。 <p>  短短300来米的峡谷两边山峰石壁上,可以欣赏到宋元时期的石窟艺术,尽管石窟内原有的石像泥塑、浮雕碑刻,还有壁画等基本损毁殆尽,至今保留下来的石窟还有33处。而明成化以来的摩崖石刻,保存下来的,更有近200处,有介绍说石刻字大者达6米,小者不及寸,特别是蒙文石刻,少见!</p> 蒙文石刻 这些石刻中,有抗日名将马占山“还我河山”题刻,连续两方,慷慨激昂气贯长虹,其他如“山河巩固”、“威震九边”、“力挽狂澜”等,无一不豪情满怀,至今看到,仍觉得虎啸幽谷振聋发聩。<div><br></div><div>还我河山刻石(上面两方)<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