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家菜

王婷

<p>每个家庭都有一碗传家菜,在我家是“豆腐炒肉”,以前写过,在户主家是“辣椒炒黄豆”。我第一次去他家吃饭,婆婆就做了这个菜,一家人吃得热火朝天。我当时犹豫着并未下筷,心想这家人得多穷,才会用黄豆做菜,黄豆的唯一出路不应该是作豆腐么?实际情况也确如我所想,在九零年代的贫苦农村,家庭主妇们要想丰富副食,除了养鸡下蛋、让孩子们去河里摸鱼、捉泥鳅、打野味,也没更多的好办法,而黄豆产量高、易储存,还营养丰富。</p><p><br></p><p>在往后的二十多年里,我家餐桌上这道“辣椒炒黄豆”一直保持比较高的出镜率,而且也确实蛮好吃的,被我笑称这是老李家的“传家菜”,户主也颇为认同。我甚至觉得这道菜相当符合经济学和营养学原理,因为黄豆便宜、便于储存、蛋白质含量高、有嚼劲、超级下饭…。如果哪天我想吃了,就告诉婆婆,她会提前把黄豆浸泡一晚,第二天用红椒、猪油渣一炒,黄灿灿、红艳艳、香喷喷的辣椒炒黄豆就出现在了餐桌上,咸香美味。当然,这只是我最喜欢的一种做法,婆婆还有另外两种拿手的炒法,一是用小火煸得酥脆,咬起来嘎嘣作响的,一是加点水翻炒,让黄豆表皮皱皱的,嚼起来比较有韧性,婆婆称之为“牛皮豆子”。总之非常受欢迎。</p><p><br></p><p>最近因为疫情,婆婆留在老家暂避,我开始接管厨房的一切事务,核心当然是学做菜。今天发现冰箱里还有黄豆,就打算试行一下老李家的这道传家菜,如此简单实惠又美味的菜肴不能在我手里失传不是?首先,浸泡,这一步很简单;第二步,开炒。我是这样想的,底油仍是猪油,拿新买的郫县豆瓣酱代替红椒和盐,然后佐以大蒜苗收锅。在炒的过程中我完全低估了郫县豆瓣酱的威力,不知深浅地㧟了一大勺,结果发现太咸了。眼看就要翻车,赶紧倒一大杯热水进去稀释,再偷偷沥出,估摸着黄豆熟透了,放入绿油油的蒜苗,翻炒一会儿出锅装盘。</p><p><br></p><p>此时,劳苦功高负责养家的户主在客厅看电视,只要求好好读书其他啥活不用干的高中生李维熙在房间写作业,没人注意到我的手忙脚乱和狼狈不堪。传家菜首秀总算没被我搞砸,父子俩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一致认为和奶奶的水平相去不远。吸溜着黄澄澄的小米粥,嚼着白花花的热馒头,一碗劫后余生的新版“辣椒炒黄豆”很快被吃个精光。</p><p><br></p><p>最后盘点一下近期学会并熟练掌握了火候的几个菜,煎牛排不算:红烧排骨、小炒黄牛肉、攸县香干、水蒸蛋、清炒时蔬、辣椒炒黄豆。估计等再糟蹋个千儿八百银子,我也能开席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