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以下是个人部分藏書</b>(主要是書法類圖書),<b>放在這里給大家看看,希望在你選擇相關書籍的時候可以幫到你。</b></h1><p><br></p><h1><b>1⃣️《中国國書法》等,約62本</b></h1><p>《中国书法》(月刊)创刊于1982年,是中国文联主管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国家级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书法杂志社)为中国文联系统十佳报刊之一。《中国书法》(月刊)为中国文联系统十佳报刊之一。</p><p>主办单位:中国书法家协会。</p> <h1><b style="color: rgb(25, 25, 25);">2⃣️三希堂</b></h1><p>三希堂[sān xī táng],“三希”即“士希贤,贤希圣,圣希天”,士人希望成为贤人,贤人希望成为圣人,圣人希望成为知天之人。又解释为“珍惜”。古文“希”同“稀”,“三希”即三件稀世珍宝。在当时,这两层含义是并重的。</p><p>古时是清高宗弘历即乾隆帝的书房。书房名为“三希堂”,位于故宫博物馆养心殿的西暖阁。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间在此收藏了晋朝书法家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远帖》。至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时,“三希堂”还收藏了晋以后历代名家一百三十四人的作品,包括墨迹三百四十件以及拓本四百九十五种。</p> <p>晋 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p> <p>晋 王献之的《中秋帖》</p> <p>晋 王珣的《伯远帖》</p> <h1>3⃣️<b>《中國名家法書》</b></h1><p>之3歐陽詢《夢奠帖》</p><p>之14懷素《自敍帖》</p><p><br></p> <p>《梦奠帖》全称《仲尼梦奠帖》,本帖无款印,纸本 25.5×33.6CM,七十八字,曾入南宋内府收藏,钤有南宋"御府法书"朱文印记两方,"绍""兴"朱文连珠印记,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p><p>此帖用墨淡而不浓,且是秃笔疾书,转折自如,为欧阳询晚年所书,清劲绝尘,诚属稀世之珍。</p><p><br></p> <p>《自叙帖》是唐代书法家怀素于唐大历十一年或十二年(776或777年)创作的草书书法作品,为纸本墨迹卷。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p><p>《自叙帖》为怀素自述其生平大略,兼录颜真卿、张谓、戴叔伦等人对其的赠诗成文。全卷强调连绵草势,运笔上下翻转,忽左忽右,起伏摆荡,实为草书艺术的极致表现。</p><p>《自叙帖》自唐末五代以来一直是草书领域的热门法帖,它是怀素流传下来篇幅最长的作品,人称 天下第一草书。字数698字,草书(大草或狂草)</p> <h1><b>4⃣️經典碑帖技法叢書</b></h1><p>作者张鹏涛 毕云扬、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07、版次1、16开、胶版纸。</p> <p>5⃣️經典書法集字藍夲</p><p>行、草书,共8本</p><p>湖南美术出版社、16开</p> <p><b>6⃣️明 宋克章草急就章、歷代章草精選</b></p><p>《急就章》原称《急就篇》,是汉代学童的启蒙读物。世传本共三十二章,每章六十三字。作者史游,在公元前四八——三三年(西汉元帝时期)官黄门令。《急就篇》书名据宋王应麟解释是:“急就谓字之难知者,缓急可就而求焉”的意思。这部书在魏晋间很流行,当时的书家往往多有写本。历代章草《急就章》写本,以传为三国时皇象所书最古。宋克临习章草书,即从此书得法。</p><p>此卷写于宋克44岁时,10接纸,1900余字,一笔不苟,心手相应,既表现了宋克已臻化境的书艺,也代表了明代章草书的最高成就。</p> <p>章草,是书法的传统书体之一,是早期的草书,始于秦汉年间,由草写的隶书演变而成的标准草书。章草是“今草”的前身,今草产生于东汉末,是从章草变化来的。与“今草”的区别主要是保留隶书笔法的形迹,上下字独立而基本不连写。</p> <p><b>郭店楚墓竹簡,十冊</b></p><p>1993年10月,在湖北省荆门市郭店村,郭店一号楚墓M1发掘出竹简,共804枚,为竹质墨迹。其中有字简730枚,共计13000多个楚国文字,楚简包含多种古籍,其中三种是道家学派的著作,其余多为儒家学派的著作,所记载的文献大多为首次发现,被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郭店楚简的文字是典型的楚国文字,具有楚系文字的特点,而且字体典雅、秀丽,是当时的书法精品。郭店楚简的发现,对于研究中国哲学、思想史、古文字学、简册制度和书法艺术等方面,都提供了可贵的资料。</p><p>馆藏地点:荆门市博物馆</p><p>所属年代:战国中期</p><p>出土时间:1993年</p> <p><b>历代 小楷集</b></p><p>小楷创始三国时期,发展于晋代,随着唐宋明清科举考试的普及,小楷成为最实用的、使用最广泛的一种书体,并出现了鼎盛时期。小楷着重横竖布局,字体大小整齐划一,笔画精细点点俱到,着墨圆润细腻,运笔灵动巧妙,字字错落有致、气神贯通,韵浓雅致,如串串珍珠悬挂,又似细玉罗布,具有极高的欣赏价值。自三国以来,我国历史上先后出现钟繇、卫铄夫人、王羲之、王献之、钟绍京、赵孟、祝允明等小楷书法名家,本文精选出部分小楷书法精品,供广大书法爱好者欣赏。</p><p><br></p> <p>歐陽詢楷書</p><p>欧阳询(557年—641年),字信本,汉族,唐朝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唐朝著名书法家、官员,楷书四大家之一。南梁征南大将军欧阳頠之孙,南陈左卫将军欧阳纥之子,南朝梁太平二年(公元557年)出生于衡州(今湖南衡阳),祖籍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p><p>在大唐盛世他累迁银青光禄大夫、给事中、太子率更令、弘文馆学士,封渤海县男,故也称为“欧阳率更”。</p><p>欧阳询与同代的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三位并称初唐四大家。因其子欧阳通亦通善书法,故其又称“大欧”。</p><p>欧阳询与虞世南俱以书法驰名初唐,并称“欧虞”,后人以其书于平正中见险绝,最便于初学者,号为“欧体”。</p><p>代表作楷书有《九成宫醴泉铭》《皇甫诞碑》《化度寺碑》,行书有《仲尼梦奠帖》《行书千字文》。对书法有其独到的见解,有书法论著《八诀》《传授诀》《用笔论》《三十六法》。所写《化度寺邑禅师舍利塔铭》《虞恭公温彦博碑》《皇甫诞碑 》被称为“唐人楷书第一”。</p><p>欧阳询,别称欧阳率更、大欧,字信本</p><p>所处时代:隋末唐初</p><p>民族族群:汉人</p> <p>楷書四大家(四大楷书)</p><p>楷书四大家是对书法史上以楷书著称的四位书法家的合称,也称四大楷书。</p><p>他们分别指:</p><p>欧体:<b>隨末唐初</b>欧阳询</p><p>颜体:<b>盛唐</b>颜真卿</p><p>柳体:<b>唐朝</b>柳公权</p><p>赵体:<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元代</b>赵孟頫</p><p>1.欧阳询(557-641),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他的书法成就以楷书为最,笔力险峻,结构独异,后人称为“欧体”。其楷书法度严谨,笔力险峻,世称“唐人楷书第一”,代表作《九成宫醴泉铭》。</p><p>2.颜真卿(709-785),字清臣,京兆万年人,祖籍唐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 在书法史上,他是继二王之后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书法家。其书初学“草圣”张旭,初唐四家,后广收博取,一变古法,反初唐书风,行以篆籀之笔,化瘦硬为丰腴雄浑,结体宽博而气势恢宏,骨力遒劲而气概凛然,这种风格也体现了大唐繁盛的风度,并与他高尚的人格契合,是书法美与人格美完美结合的典例。</p><p>其楷书端庄雄伟,气势开张,世称“颜体”,代表作《颜勤礼碑》《颜氏家庙碑》《多宝塔碑》《麻姑仙坛记》。</p><p>3.柳公权(778-865),字诚悬,唐朝京兆华原人,官至太子太师,世称「柳少师」。后世以「颜筋柳骨」并称他们,成为历代书法的楷模。他的书法结体遒劲,而且字字严谨,一丝不苟。在字的特色上,以瘦劲著称,所写楷书,体势劲媚,骨力道健,以行书和楷书最为精妙。其楷书清健遒劲,结体严谨,笔法精妙,笔力挺拔,世称“柳体”,代表作《玄秘塔碑》和《神策军碑》。</p><p>4.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松雪道人,吴兴(今浙江湖州)人。他善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元史》本传讲,“孟頫篆籀分隶真行草无不冠绝古今,遂以书名天下”。元鲜于枢《困学斋集》称:“子昂篆,隶、真、行、颠草为当代第一,小楷又为子昂诸书第一。”其书风遒媚、秀逸,结体严整、笔法圆熟、世称“赵体”。其楷书圆润清秀,端正严谨,又不失行书之飘逸娟秀,世称“赵体”,代表作《玄妙观重修三门记》。</p> <p>晉 王羲之書法集</p><p>王羲之(303—361,一说321—379),字逸少,东晋时期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南渡后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p><p>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李志敏评价:“王羲之的书法既表现以老庄哲学为基础的简淡玄远,又表现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为基础的冲和。”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p><p>别名:王右军、王会稽,字逸少</p><p>汉族</p> <p>懷仁集王羲之心經</p> <p>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p> <p>中國傳世書法(上中下叁冊)</p> <h3>銘文、碑、墓志</h3> <p>唐 褚遂良—倪寬贊、孟法師碑</p> <p>裴休圭峰禪師碑</p> <h3>佛學經典</h3> <h3>緣刻印學</h3> <h3>畫技</h3> <p>湖南里耶秦簡</p> <h3>蘇軾</h3> <h3>宋徽宗瘦金體</h3> <h3>王鐸</h3> <p>張瑞圖草書選</p> <h3>二十件非看不可的故宮金文</h3> <h3>賀知章草書孝經</h3> <h3>黃自元草書簡架結構九十二法</h3> <h3>韓道享 草訣百韻歌</h3> <h3>原文放大 碑帖精粹 十六冊</h3> <p>沈尹默、董其昌</p> <p>草書集萃—于右任 標準草書千字文選字</p> <p>懷素小草千字文</p> <p>孫過庭—草書心經 放大本</p> <p>古代經典碑帖善夲(2本)</p> <p>中國碑帖名品(3夲)</p> <p>中國歷代書法精選系列(2夲)</p> <p>田氏書法及其相关書法著作(8夲)</p> <p>張旭懷素书法精選</p> <p>王羲之書法字典</p> <p>書法教程、書法監賞</p> <p>中國古文字的起源</p> <p>古典之美—世界古典詩畫音樂鑒賞</p> <p>⋯⋯end⋯⋯⋯⋯⋯⋯</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