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陆书院(柴关山)写生活动

伏陆书院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春意盎然 写意柴关山</b></p> <p>  写生是对现实生活,自然生命的再现,绘画是记录将存在,已存在或曾存在的一种最好记录符号。伏陆书院有幸得到这次组织的机会,让我们相约柴关山,记录即将消失的古村落。</p><p> 本次活动主要是丰富绘画的积极性,同时让大家更好的感受陕北风土人情,通过实践,来寻找灵感和绘画上的提升。</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活动剪影</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美景展示</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个人风采</b></p> <p>上官永祥老师</p> <p><b> 柴关山写生后的希望</b></p><p> 时间很快,两天活动结束了。这次活动好像使我回到多年前。夜间和七八人一起谈笑风生,白天和多年的老朋友、老战友一起画画的感觉很好。希望能建立一支优秀的团队,大家各选所长,攻己专长,博采众长。你们年轻一代思路新,有干劲,是甘泉美术发展的新活力、新动力。希望你们能多加努力,为甘泉艺术事业的腾飞贡献自己的力量。</p><p><br></p> <p>刘虎林老师</p> <p>   <b>丹青行</b></p><p> 从事美术工作几十年,平时喜欢投身大自然怀抱,对景写生,为创作储备素材。庚子年三月,时令已到春风,陕北中午已经燥热,早晚依旧寒风凛冽。甘泉伏陆书院邀请大家一起去乡下,举办为期两天写生,还为指导老师准备好了专业背心。在偏远山区,一行十五名朋友们放逐疫情期间隔离的郁闷,挥笔展翰,或人物速写、或山水积墨、或春桃野花,一揽春光灿烂的日子,激情在画面游走之美。</p><p> 近年来,甘泉美术工作者,坚持向传统学习,坚持深入乡村写生,坚持现实主义创作,涌现出一批青年才俊。这批青年人思想新,认识现实敏锐,对创作有新的思路。写生,是对自然界美的形象忠实的记录和思想提炼。</p><p> 在洛河川远山画柴关山村,父老乡亲淳朴善良,土窑、石碾、岭壑长云,柴门犬吠,奔驴卧猪,在平时看起来不起眼的寻常场景,却是画家们眼中取之不尽,画之不竭的大美之象。 白天,大家分头行动,每个人占住一个地方埋头苦干写生。红日高照,万里晴朗,不时有黄风裏沙而来,乡亲围观,啧啧称赞。大家画的非常投入,忘记了喝水吃饭,晚饭后,天穹静谧群星璀璨,大家一起在窑洞院子里相互观摩写生作品,或激情争论喋喋不休,或谦谦自释沉昧观象。乡村的夜晚孤寂,难得在一起出来画写生,少不了坐在热炕上置酒论艺,兴酣畅淋漓时,相互画人物速写,直至半夜雄鸡长啼,沉沉鼾声如雷响起。 第二天早饭后,驱车到石门南曲湾村。该村与石门村隔河相望,村里有许多破旧窑院,但建筑风格显示出当年许氏祖先的富裕与睿智。村里百年以上古槐依然郁郁葱葱,见证村里人和事的变迁。晚清时间,美国美孚石油公司曾经派专家来该村钻探石油,至今遗址犹存。</p><p> 午饭,伏陆书院院长文华先生安排在石门农家乐。地道的洛河川荞面饸饹豆腐汤,细如发丝的腌红萝卜丝佐菜,边吃边聊,总结两天来的写生心得体会,大家尽兴而归,相约下次集体写生。</p><p> 刘虎林</p><p> 2020.3.22</p><p><br></p><p><br></p> <p>王卫国老师</p> <p> <b>柴关山写生漫谈</b></p><p> 能外出写生是一种享受。在面对自然的写生中用心体会大自然真正美,虔诚的学习,吸收营养,充实自我,陶冶性情。自然的造化,远比坐在室内自造更鲜活、更生动。</p><p> 古人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矣",大家一起写生互相影响,共同进步。</p><p>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是我们共同的追求。面对自然时才体会到自己的不足和弱小,激发自己更加主动的去努力、去提升。</p><p> 期待下一次写生!</p><p> 王卫国</p><p> 2020.3.22夜</p> <p>张焱老师</p> <p> <b>写生有感</b></p><p> 2020年3月22日参加伏陆书院写生活动,有幸和大家一起写生学习,本次活动收获颇多从我内心是很高兴的。随说是个偶尔涂鸦的发烧友,但也非常喜欢和大家一起写生走近自然,敬畏自然。类似这样的写生活动希望经常搞。最后希望大家都能以江西模式学习,选择自己喜欢的画风、素材,深入传统坚持专攻,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定能出一批优秀的人才。</p><p> 张焱</p><p> 2020.3.23</p> <p>麻军利老师</p> <p> <b>  柴关山写生有感</b></p><p> 就像卫国说的一样:能外出写生是一种享受。说实话自己是美术专业毕业,但自从94年工作后,为了生活就搁下了画笔。近几年看到大伙个个都很用功,自感惭愧,2016年颤巍提笔再次尝试,不为曾经的专业,只为工作之余释压、静心……此次柴关山写生感触颇深,有幸与上官永祥、刘虎林、王卫国、张焱等老中青老师一同前往,白天观摩大家作画,晚上聆听老师点评,不管是绘画技法上还是集体生活上实属学到了很多东西。</p><p> 写生是对艺术创作的素材积累和提高艺术修养等方面都很重要。我认为在写生过程中,广泛接触生活中方方面面的东西,能很好积累一些素材。因此,学习绘画过程中,写生是一个不可缺失的环节,是提高绘画水平和艺术修养的重要手段。多画写生是量的积累,质的飞跃。</p><p> 期待下次,定如约而至!</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麻军利&nbsp; 2020.3.22</p> <p>王小玉</p> <p> <b>乡愁何寄——有感柴关山写生</b></p><p>&nbsp;&nbsp;&nbsp;&nbsp; &nbsp; 3月20日我们一行14人赴柴关山写生,一大早就出发了,车辆盘旋在蜿蜒的山路上,峰回路转,不一会就爬上了山头。远远望去,两条云川上云海翻滚,蔚为壮观。山与山相连,汽车行走在山梁之间的柏油马路上,道路两旁树木林立,山头逐渐泛绿,山间桃花遍野,迎风散发出阵阵芳香。好一番春意盎然的景象。</p><p>&nbsp;&nbsp;&nbsp;&nbsp;&nbsp; 记得上一次去柴关山还是10年前的事,在同事的诱惑下去了柴关山。那是一个秋季,我们骑着摩托车,行使在泥泞的土路上,费了很长的时间终于到了柴关山,当时觉得特别没趣,但是走进村庄,品尝了可口的桃、梨、苹果等,感受的相亲的热情朴实,坐在土窑洞的热炕头上,享受着可口的“剁荞面”真实一副浓浓的乡情美景啊!</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这次写生结束最大的感受是景依然在乡情缺找丢了, 随着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乡亲们都已搬离,只剩下孤寡老人与深爱这片土地的乡愁人,村庄已没有往日的炊烟袅袅,鸡鸣狗叫,反而村落到处破烂不堪,人迹罕至。</p><p>&nbsp;&nbsp;&nbsp;&nbsp;&nbsp; 这次写生活动使我有机会正式的打开了笔墨纸砚,当我看见大家一副副作品出现在我眼前的时候,透过作品切实感受的柴关山的曾经繁华,曾经的朴实乡情,曾经的故事……时过半日,我才终于静下浮躁的心,身临幽静的山卯之间,仔细观察眼前的一草一木,真的感受到山水人文的变化,在心静如水之时方能气贯长虹,慢慢地体验到笔墨带来的独特意趣,更透彻的感受了美景的变化,乡愁的变化……,它值得我们每一位美术教师去探索去研究。</p><p> 王小玉</p><p> 2020.3.23</p> <p>摄影作品</p> <p>张大伟</p> <p>  人类迁徙的脚步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快,导致了许多人口聚集密度很大的村庄,很快的就消失在人们视眼。留守只是那些垂暮老人、残留的生活痕迹。诉说着原著村民的故事。</p><p> 张大伟</p> <p>王长鸣</p> <p> <b>柴关山写生有感</b></p><p> 陕北有着得天独厚的人文、地理资源和厚重的文化底蕴,我作为土生土长的美术工作者,有责任、有义务扎根人民、深入生活、不忘初心,坚定信念。更应该去赞美养育了我们的这片土地,讴歌生活在黄土高原上的人民,创作人民喜闻乐见的美术作品。</p><p> 王长鸣</p><p> 2020.3.20</p> <p>李海卫</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柴关山写生之行</p><p> 这次写生活动安排的很好,从大家的心情上看的出都是收获满满。但是从写生绘画专业的角度上讲,大家欠缺的还很多,要走的路还很长。每次写生都是一次相互学习交流的活动,希望每次学习交流后都能私下认真改进,不断提升自己,为甘泉美术这座大厦不断增砖添瓦。</p><p> </p><p> 李海卫</p><p> 2020.3.23日</p> <p>白鑫</p> <p>外师造化,中得心源。</p> <p>曹敏</p> <p>梁慧</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柴关山写生体会</b></p><p> 通过两天的学习,认识了各位老师和许多年轻的画友们,赏析了老师们的作品,发现自己存在很多不足,比如线条的感觉,画面的布局以及内容的取舍,尤其在我之前学习中,学的东西太杂乱,导致没有擅长的绘画种类。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虽然领悟的有些晚,但是希望努力让自己的绘画技艺能更娴熟、线条更随意洒脱。在今后的学习中,我准备继续练习行书,开始学习写意国画,努力让自己变得更优秀。</p><p> 梁慧</p><p> 2020.3.22日</p> <p>付嘉雪</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写生有感</b></p><p> 本次伏陆书院写生收获颇多,大学毕业以来第一次参加这样有意义的集体活动。通过这两天的学习在以下三方面进行了小总结:</p><p> 1.在绘画上,从画面的线条面来说由紧到活的一个变化,由照搬现实中的东西到通过思考进行提取和艺术加工的变化。</p><p> 2.在交流上,边画边看边学成为了提升绘画的方法,在绘画完一两张作品后会在各位老师旁边观摩学习,学习的过程中看老师们如何将眼前的景绘成笔下的画,集体点评是重要环节,通过对比交流进行学习提高,在老师的点评指导下发现不足的地方,在绘画方法上不断突破创新,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艺术表现形式。</p><p> 3.在生活​上,志同道合的集体活动是轻松有趣的,在整个集体下每位老师又是不同的个体,有着不同的角色,但都因绘画相聚在一起,交流有对艺术的理解。山下的一声开饭了,山上的各位老师陆续收笔下山补充能量,没有手机,没有交通工具,回归人们最简单的生活方式,去体会人们最简单的那份快乐。饭后的点评以及交流,都是间断性对自我的总结提升,不只是写生中,也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仪式感。随遇而安、幽默豁达的集体,大大的带动的了每位参与者的参与感。</p><p> 付嘉雪</p><p> 2020.3.22夜</p> <p>岳文华</p> <p> <b>写意柴关山</b></p><p> 3月21日,321齐步走,真是美好的日子!这一天,也是我们伏陆书院写生活动正式开始探索的日子,所以它显得尤为重要。</p><p> 一天的活动从准备食材开始,集智慧与才华于一身的大伟开始了他忙碌的早晨。他是写生活动的后勤总管,负责大家吃好玩好他在行。写生核心的工作是让大家采到好的画画景点,与麻军利老师商量,又请示了刘虎林主席后,就敲定了自然淳朴的古村落--柴关山。</p><p> 阳春白日风在香,柴关山的下午茶时间,张焱老师(大家都很自然称三火老师),将自己一套还没开封的野外茶具摆了出来,向四哥(上官永祥老师)展示起来。这个时候大家拖着疲惫的身体来一杯浓烈芳香的茶,顿时神清气爽,绘画的情趣瞬间爆棚。</p><p> 春暖三月天,但是柴关山的夜还是充满了凉意。我们披着外衣坐在农家小院,开始我们一天最重要的活动——作品展示。大家都纷纷展示了自己绘制的作品,老师们也不遗余力的讲解点评了我们的作品,让我们每一个人都有所收获。柴关山的夜也是美好、宁静的。酒足饭饱后,上官老师坐在炕上为大家开始速写肖像,大家争先恐后的当起模特。过后,各种笑话、故事、新闻爆料开始轮番上演,阵阵欢笑声划破安静的村落。</p><p> 这次写生我最大的感受是:绘画的本身是建立在对生活和对这份事业的热爱之上。大家年龄不同,生活阅历不同,家庭环境不同,但就是一种美好的志趣让我们就像一个大家庭,走在一起,快乐的描述着美好的绘画旅行。</p><p> 岳文华</p><p> 2020年3月22日早上4点记</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点评指导视频</b></p> <p> 这次文华以伏陆书院名义发起的写生活动,是继“黄河纤夫”采风活动之后,又一次专业写生活动,做的很好,大家都很高兴,说明文华把方向找对了。活动时间虽然仅仅两天,但是在疫情隔离期间过后,画家对心灵感应的放纵自己艺术之旅,两个村,一个在深山梁上,一个在清澈见底的洛河畔,都很有特色。柴关山村,基本都是六十年代在荒年时间,上川吴起县黑户移民过来长期居住生存人居多。保留大量洛河川民俗体系的地域特色,为什么这么说,因为陕北地区民间艺术太丰富了,有十里不同俗之说。我是1987年秋季第一次下乡来这个村,当时觉得村里好美啊,毛驴在远处驮水沟过来,老乡把毛驴打扮的很好看,脖子上戴着铜铃叮当响着,小毛驴头上佩戴红布条蹦蹦跳跳很可爱,村里老人穿着白板羊皮袄,吸着旱烟,白发白须,善良慈祥,很象刘文西老师笔下的形象。学校只有一名姓庄的教师,带一群穿着花花绿绿的小孩,我应邀给孩子们教了几首歌。后来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和我聊天,说起这个事,当年她就是其中的一个小孩。这次写生,看到柏油马路通到村里,也有彩钢房,通上自来水,家用摩托车,孩子们都在外面打拚自己的幸福,留在村里基本都是五十岁以上人员,养蜂售蜜,地里还是以种植粗放型管理的玉米为主,路上跑的以采油厂工作车为主,村里老乡生活有些改变但变化不大,还有一些老的生活习惯。</p><p> 南曲湾村基本都是许氏家族居住,洛河川老户人家,院子建筑格式上就可以看出,以耕读传家的思想在沿续家族文脉。现阶段,每家都有县城工作人员,好多人在教育、卫生系统工作,很了不起啊。这个村很有意思:慈禧太后时代,美国美孚石油公司,就派技师过来,在村里打井找石油。村里还出土文物,是氏族时期酋长使用的、象征权力的陶杖。村里那几棵老槐树,我看都在至少百年以上,陕北有俗语:千年的寿柏问老槐。我们一边画写生,一边还要和当地老乡了解一些生活习惯等相关资料,这些事看起来好象和画画关系不大,但很重要,为以后写文章,创作底蕴都是很珍贵的第一手原始资料。</p><p> 这次参加活动的有一些新面孔的青年画家,思想新,技术好,有激情。这都是咱们甘泉美术界的后起之秀,青年才俊。我这次很高兴和大家一起学习,我觉得通过这种写生交流活动,沟通思想和技术,有力度的提升自己。作为一名普通的画画人,我有义务把全国各地有实力的画家,吸引到甘泉来画写生,让这些专家带动甘泉青年才俊,提高专业知识,让甘泉美术真正走出来一批专家学者。</p><p> 刘虎林记</p><p> 2020.3.23</p> <p>策划编辑:伏陆书院18309117118</p><p>参与写生的画家:上官永祥 、刘虎林、张焱、王卫国、麻军利、张大伟、王小玉、王长鸣、李海卫、白鑫、梁慧、曹敏、付嘉雪、岳文华</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