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腊肉香

小钢镚儿

  打开手机日历,现在是3月21日。春的气息越来越浓,桃花、梨花、油菜花……漫山开放,人们出门踏春的心思开始荡漾。在松桃苗族自治县大兴镇,腊肉的香味伴着春风飘散出来,淡淡的烟熏撩动着味蕾,吸引人们前往。<div><br></div>   在香味的指引下,我们来到腊肉加工作坊,一进门,扑面而来的浓郁的香味,紧扣住我的心胃,脚下的步子轻轻地迈着,生怕这香味会忽然消失。越走近,腊肉的香味越来越浓,儿时的记忆也被渐渐勾起。 <div><div>  小时候的冬天比现在要冷得多,依稀记得每逢过年,奶奶都会从集市上买来猪肉在屋里腌制。通常都是盆子里放着大块大块的白花花猪肉,然后抹上花椒、胡椒、盐巴等佐料。待奶奶一阵忙完后,爷爷会把腌好的猪肉系上细竹条,再整整齐齐地挂在火坑上的竹筐里,有时候肉太多,还会放一些在竹筐顶上。满满的猪肉被架在火坑上方,爷爷每天早早起床生火,细心照看,让白白的烟雾与红红的火苗一起窜向竹筐里。</div><div>  </div></div>   熏腊肉的时候都正值寒假,我有时会摆一张桌子在火坑边看书学习,高高的火苗印着我的书本一阵一阵泛红,爷爷偶尔会拿出毛笔教我写字,我却摆摆手不愿意学,说现在已经不流行写毛笔字了。   记得有一次,奶奶在火坑里放了几个红薯,等红薯烧熟了之后,爷爷用铁钳把红薯夹出来放在地上,调皮的红薯滚到我的脚边,我顺手捡起来要吃掉它,却因为太烫不得不将它放回地上。爷爷在一旁哈哈大笑,他拿起红薯认真地剥起皮来,我好奇极了,爷爷的手是钢铁做的吗?怎么感觉不到烫呢?还没有想到答案,爷爷拿着剥好的红薯递向我,红薯还在冒着热气,我开心地接过来一口咬上去,甜甜的,真好吃。   过了一段时间,火坑上白白的五花肉开始变黄。再过一段时间,那些肉开始冒油,烟熏的香气绕满了整个屋子。<br>   腊肉和下雪似乎是同时到来的,我时常和小伙伴在雪地里玩耍,有天累了回到家,看见爷爷又坐在火坑边熏腊肉,我指着腊肉问道:“爷爷,这肉熏熟了吗?”爷爷见我犯馋,用小刀在肉上割下一块,用小竹签把肉串上,在火上烤热了,递给我说:“喏,解解馋!”我开心得蹦起来,拿着小肉串手舞足蹈地吃起来。腊肉咸咸的,嫩嫩的,不油腻,有嚼劲,我两三口就吃完了。继续追着爷爷说想吃,爷爷便不肯给了,说家里来客人了才能吃。 <div>  终于盼到家里来客人,奶奶把一大块腊肉取下来,洗干净,切成一片一片的。油锅开了,腊肉进了锅里,颜色渐渐变深变透明,最后成了金闪闪的黄色。再放点干辣椒圈、蒜苔……我在一旁,闻着夹杂着蒜香的腊肉味,忍不住口水直流。奶奶见了,用筷子夹了一块给我,我呼呼吹了两口气,把肉一口放进了嘴里,满足极了。<br></div>   “叮咚……”电梯的声音把我拉回现实。儿时的美好记忆在我的脑海里久久挥散不去,爷爷慈祥的面容,又要被我装在记忆的瓶子里了。   在消毒室里,我和朋友挨个进行了消毒,然后进入到了腊肉的生产区。这里有腌制、烘干、熏烤等不同的工序,每道工序都在独立的房间进行,确保干净、卫生。在熏烤区,肥瘦相间的腊肉整齐挂列,像极了儿时家中火坑上竹筐的样子。<br>   成品展示区,真空包装的腊肉和香肠整齐摆放在货架上。“我们已经生产腊肉20年了,一直根据贵州的特色做法熏制,一年四季都有生产,完成所有工序大概需要半个月,现在线上线下均可购买到我们生产的腊肉……”作坊负责人主动介绍起腊肉的生产过程,随后还聊起他们家20年熏制腊肉的故事。   <br>  这是一次愉快的踏春体验,离开时,我买了两斤腊肉,临时更改了行程,开车行驶在满是油菜花的乡间小路上。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抱一抱两个月未见的奶奶,为她做一道蒜苔炒腊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