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书法、绘画的核心是线条,哪一种线条是好的,好到什么程度。</p> <p>1、赵孟頫的用字,单独看处理较好,对比历代名家,有高下之分,这一笔有力度厚重度,但线条缺乏变化。</p><p>2、隋朝智永(王羲之第七代孙),这一竖圆润饱满,劲健。</p><p>3、王羲之兰亭序的蘭字,圆劲饱满,还充满了弹性。</p><p>4、灵飞经的用字,厚重,缺点:横竖转折稍微突兀。</p><p>5、苏东坡的雨字,转折整个很厚实。</p> <p>试着找一下另外书家处理竖画的方法。</p> <p>兰亭序中年字这一竖笔,看似正,又侧,看似侧,又挺拔,既挺拔又丰满,既丰满,又无多余的肉。</p> <p>再看蔡襄(宋四家之一),这个中字,竖比较呆滞,中间有犹豫,书写不如兰亭序。</p> <p>蔡襄的感字,这一竖,有力,有粗细变化,线条精神,有锋芒。</p> <p>兰亭序的岁字这一竖,线条短,比蔡襄厚重,有舒缓的感觉,蔡襄的感比较急促,中段线条有惯性存在,线条内在不如岁字。</p> <p>好的线条,厚重不呆滞,轻灵不轻飘,集多种矛盾关系但又和谐统一,能厚重、灵动、静气到什么程度,取决于书家技术水平高低和内在自身涵养。</p> <p>再来对比当代名家的字,单看符合现代审美。</p><p>对比古代名家,缺乏内涵。</p> <p>流字的下三笔,粗细一样,只注意了中锋,没有变化,更谈不上笔法的存在。</p> <p>常字,宝盖头和长竖,几乎是硬笔创作,只注意结构,未注意笔法存在,以传统书法高标准来说,还未入门。线条没有内涵,只注意到直和粗细一致。</p> <p>这个年字,与兰亭序的年字比惨不忍睹,线条存在严重问题,连结字都存在问题。</p> <p>主张学习古代优秀书家,步入正法,学到真正东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