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妹妹的美篇

林妹妹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很久以来,我就有一个愿望,想回父亲的老家去看看,我很想知道84年前的父亲,一个13岁的放羊娃是怎样从大山深处走出来参加红军的,他又经历过怎样的苦难岁月……。2019年11月2日,在国庆70周年之际,我们姐妹俩带着孩子们,从成都出发,自驾开始了这次重走长征路的寻根之旅,我们没有选择回老家最省时的路线,而是拐了个大弯,走了一段难走,可又最有意义的长征路。</p><p><br></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在这十二天里,我们探访了以夹金山为中心南北十二个县、40多处红军遗址及长征纪念馆,感受到了前辈们当年的英勇顽强,一往无前的革命精神,感慨、敬仰、追思、感动……真是百感交集,数次不禁泪流满面。我们发表美篇《长征重走重走长征路_一一寻根之旅(上、下)》篇,以真实的现场拍照,真实的历史事实,向大家展示中国革命史上红军长征的艰难历程,共同缅怀革命前辈们的丰功伟绩!</p><p><br></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在这次重走长征路、寻根之旅中,我们追寻父亲小时候的生活轨迹,探访到父亲是怎样度过苦难的童年,又是怎样追随红军、至死不渝地将革命之路走到底的……。此情此景,给我们两代人心灵上的触动是极其深刻的,一次走过,终生难忘!</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谨以此美篇,献给我们在天堂的老父亲和革命前辈们!</p> <p>我们的老父亲(1922-2004.1.8),于1935年6月在四川省金川县参加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后跟随红四方面军转战于雪山草地之间,终于在1936年10月到达陕北。1958年从中南军区转业到黑龙江省双鸭山市</p> <p>我们的行进路线:成都(2号)—芦山(2、3号)—宝兴(3号)—夹金山(3号)—达维镇(3号)—小金(3、4号)—丹巴(4号) —甲居藏寨(4、5号) —金川(5、6、7号) —马尔康(7、8号) — 卓克基(8号)—理县(8号) —汶川(8、9号) —映秀(9号) —都江堰(9号) — 成都机场(9号)— 天全(9、10号)— 泸定(10号)— 康定(10、11号)— 木格措(11号)—雅安(11、12) — 成都(12、13)&nbsp;&nbsp;&nbsp;&nbsp;共计12天</p> <p>2019年11月2日,我和儿子从上海出发,大姐和儿子从沈阳出发,相聚在成都机场,开启了弘扬长征精神,重走长征路的寻根之旅。</p> <p>&nbsp;&nbsp;▲ 左二为姐姐林耘红,右二为外甥李思源,右一为儿子沈南</p> <p>哥俩齐心,其力断金!</p> <p>一、雅安蒙顶山-百丈关战役纪念馆</p><p><br></p><p>&nbsp;&nbsp;&nbsp;&nbsp;</p><p><br></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我们的第一站向雅安红军百丈关战役的蒙顶山出发。蒙顶山,在雅安市名山区,海拔上千米,自古与峨嵋山、青城山齐名,并称蜀中三大历史文化名山。</p><p><br></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位于蒙顶山的红军百丈关战役纪念馆,原来是蒙顶山天竺院旧址,曾是百丈关战役的指挥部。1935年11月,红四方面军的三万余人在蒙顶山境内遭到国民党二十余万人的阻击,双方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殊死恶战,消灭国民党一万五千余人,我军伤亡近万人。这就是红军十三大战役之一的百丈关战役,这场战役受挫后红四方面军再次过雪山、草地,重新北上完成长征的契机。</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我们下午四点半开车到达蒙顶山半山腰,上山的缆车已经停运,停车场的一位大叔告诉我们,现在要走着上去也要40分钟,纪念馆也下班了,我们只好放弃上山的念头,下山时在蒙顶山观景台领略到蒙顶山的全貌!</p><p><br></p><p><br></p><p> </p> <p>蒙顶山山门</p> <p>在蒙顶山的观景台上</p> <p>二、芦山县红军广场及红四方面军 第三十师司令部</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三号一大早,我们就驱车前往芦山县。芦山县是红四方面军长征途中最早建立的苏维埃政府革命根据地。到了芦山县,我们就直奔红军广场。广场是县政府于2005年修建的,当年朱德总司令曾在这里做过动员报告。我们去的时候只有大理石墙上刻的“红军广场”四个大字,两组红军雕像在2013年地震时被震坏,现在被移走拿去修复,可惜我们没有见到。</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 </p> <p>在我们赶往龙门镇途中,忽然发现了一块红四方面军第三十军遗址的牌子,非常惊喜,顺着民居中一条狭窄的水泥路开到山顶,没有发现任何迹像,只好下山。</p><p><br></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在下山的一个路口,猛然发现一棵参天大树很特别,便决定下去看看,这一看,便发现红三十军的遗址竟然在沟底一片郁郁葱葱的竹林里,这是红四方面军三十军司令部的遗址,军长程世才、政委李先念。&nbsp;&nbsp;</p><p><br></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这是个百余年的四合院,现在仍住有人家,经受地震时未倒,被媒体称为“屋坚强”,我们在这里仔细参观了遗址,这里也是芦山县党性教育基地,我们还租用了一套红军服,在这里小秀了一把。</p><p><br></p><p><br></p><p> </p> <p>这棵楠树有1200多年的历史了,根据记载,徐向前元帅及多名将领曾在树下拴过马,在沟下的小溪饮过马。</p> <p>红四方面军第三十军司令部遗址</p> <p>芦山县党性教育现场教学基地</p> <p>租了仅有的一套红军服,大家换着穿,小秀了一把。</p><p><br></p><p> </p> <p>三、宝兴县红军广场及红军长征翻越夹金山纪念馆</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参观红三十军遗址后,我们又马不停蹄地又赶往宝兴县。</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宝兴县红军广场就在县中心的路边,占地5000平方米。1935年6月7日,中央红军北上途中进入宝兴县,在这里做了充分的准备。这也是红四方面军的南下时攻占的第一座县城,并在这里驻留了100多天,建立了中共宝兴县苏维埃政府。</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红军广场上有主题雕塑《雪山丰碑》,红军长征翻越夹金山纪念馆和长征翻越夹金山连环画护栏160多米。远看《雪山丰碑》像一面迎风猎猎的红旗,又像一座巍巍雪山,表现的是红军在向导带领下奋力攀登雪山的形象,丰碑的背面是表现红军艰难行进在陡峭山路互助友爱、团结奋进的浮雕。</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我们在这里参观了红军翻越夹金山纪念馆,舘内珍藏了当年红四方面军留下的大刀、六O炮、机关枪和刻在石板上的标语和大量的历史图片介绍。</p><p><br></p><p> </p><p><br></p><p><br></p><p> </p> <p>宝兴县城是夹在河谷中的长条形小城,一条奔腾的大河穿城而过!</p> <p>夹金山干部学院与红军广场一桥之隔</p> <p>红军广场简介</p> <p>红军广址的主题雕塑一《雪山丰碑》</p> <p>《红军长征翻越夹金山纪念馆》</p> <p>  ▲ 馆内珍藏了当年红四方面军留下的大刀、六O炮、机关枪和刻在石板上的标语和大量的历史图片介绍。</p> <p>四、翻越夹金山</p> <p>&nbsp;&nbsp;</p><p><br></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下午二点半,在路边小饭馆吃完午饭,我们又驱车赶往夹金山。</p><p><br></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夹金山是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北上翻越的第一座大雪山,是红四方面军翻越三次甚至有的运输部队翻越数十次的雪山,也是我心目中神圣之地! </p><p><br></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夹金山又名神仙山/仙姑山,当地流传一首民谣“夹金山,夹金山,鸟儿飞不过,人力不可攀,要想越过夹金山,除非神仙到人间!”这座山是宝兴县与小金县的界山。当年翻山的小路断断续续,人迹罕至,现在是11月3号,周边的山峰依然是白雪皑皑,终年不化。</p><p><br></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宝兴到小金只有136公里,正常路面也就两个小时。我们沿着导航的指路向夹金山进发。进入这段公路不久,就遇到前方公路大面积塌方,公路局正在抢修,眼前大山上的盘山路就是去往夹金山的,但此时只能是等,着急也没用。</p><p><br></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远远望着五彩大山之中的夹金山,山顶的雪在阳光照耀下显的那么神圣,绚丽!路边的景色实在是太美了,使我们这焦急的心情也好起来。公路在断断续续的修补,我们也在不间断地等。逐渐到了路面好的路段。</p><p><br></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进入山里的路几十米就一个拐,看不见对面来车,时而有落石滚下来,不少地方的护拦被巨大滚石砸中,连路面都塌了下去,(我们的车也被滚落的小石头砸了一下)孩子们的神经高度紧张,紧握方向盘的手全是汗,路面太窄了,刚刚能错开两台小车,没有这样路面的行车经验,稍有差池后果不堪设想!究竟多少个拐没心情数,很美的盘山道,走起来心惊肉跳!</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终于,我们到达了山上的一个垭口,以为这就是夹金山的顶端,我们在这座金色军号红色彩绸的纪念塔下合影留念,在观景台上俯瞰着夹金山周围的景色,山上的空气骤降,冻的直打啰嗦,可见当年红军是怎样渡过这艰难的路程。看完了这一景观,我们又开始前行,原以为顺着这条路就可以下山了,没想到又进入了更高的盘山道,越来越高,越来越陡,逐渐的我们所走的盘山路和对面的雪山群拉成了一个平面,远处的雪山在夕阳下渐渐变成了金色,白色的云雾在半山腰环绕,带有棱角的夹金山也渐渐地变暗,像一幅幅水墨画,不到此处是体会不到这样的境意,四周一片寂静,只有我们的车在努力地攀登&nbsp;&nbsp;</p><p>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终于到达了夹金山的最高处4114米,一面巨大的红军军旗挺立在山顶,一座白色丰碑刻着三个大字“夹金山”,这一路从2500米上到了4000米以上,我们百感交集!为了看一眼这神圣的夹金山,我们努力了,84年前我们的父亲和战友们喝着炒面野菜粥,拿着几根红辣椒以备在最冷的时侯吃下御寒,没有抵挡寒冷的衣物,就凭着对革命一定胜利的信心,战胜了严寒,战胜了饥饿。</p><p><br></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尽管山上寒气袭人,一片冰天雪地,但我们心里激情似火,还是在山顶观看了很久,和夹金山合影留念,直到太阳快落山。 </p><p><br></p><p><br></p><p><br></p><p><br></p><p> </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在路边的姐妹饭店吃了顿地道的川菜,味道真的不错!</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以下是夹金山的沿途风光,美景尽收眼底!</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p> <p>看对面山上的盘山道,就是通往夹金山的路。看着挺近,但不走一段非常难走的180度拐的山路是到不了滴!</p> <p>夹金山途中的纪念碑,碑文的标题赫然写着:红色丰碑一夹金山。</p> <p>&nbsp;&nbsp;从夹金山下来不久天就全黑了,路两边是黑黢黢的大山,没有一絲光亮,路还是几十米一拐的山路,全靠着车灯在小心翼翼地前行</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终于到达维镇了,这是红一、四方面军会师的地方,小镇也是建在狭窄的公路旁,这条省道虽然窄,路况也不是太好,却有个大气的名字“中国熊猫大道”,正好走在一座桥上,问一路边的大哥,红军会师桥在哪里?大哥说这就是,桥碑已拆掉,桥也要重新修建,我们下去看了一下现场,拆掉的碑不在此处,原来打算在达维镇住宿的念头就打消了,当即决定连夜赶往小金县,</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晚8点半左右到了小金县政府宾馆。回想今天这一路的紧张惊险,我们感慨万分,136公里的路程足足走了六个小时,一天12个小时都是在路上,虽然很累,但我们感到很值得!</p><p><br></p><p><br></p><p> </p> <p>五、小金县红军懋功会师旧址及红军会师广场</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小金县旧称懋功(懋,读mào ),属藏区,县城海拔2367米,红四方面军转战到这里先后驻留了13个月。</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1935年6月红四方面军九军二十五师占领了懋功,准备迎接中央红军,是红军长征途中的革命根据地。在长征期间,这里有1000多名藏羌 儿女参加了红军。</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1935年6月18日,中央领导人、中央军委和红一方面军主力到达懋功,与前来迎接的红四方面军三十军军长程世才、政治委员李先念会师,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的部队举在这里举行联欢会庆祝会师。</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4号一大早我们先去懋功会议旧址,这是一座西洋式天主教堂,建筑特点与外观颜色鲜明,院内还有一处四合院,有西侧厅堂、北侧厢房。当年中央领导人住在北侧厢房,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等都住宿在此。</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这座天主教堂还是当年红军召开“同乐会”的地点,红军总政治部决定在懋功休整两天。1935年6月21日,在天主教堂举行两军的团以上干部会师庆祝联欢会(史称“红军懋功同乐会”)到会人数超千人,把天主教堂内外围的水泄不通,既有会餐,又有歌舞、短剧和京剧演出。</p><p><br></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后,双方互赠礼品,主要是红四方面军给一方面军的,红四方面军通过络绎不绝的马队、牦牛队,把一批批慰问品从茂县、理番送至小金中央红军驻地。李先念得知聂荣臻没有骡子,(转移途中骡子蹄被卡住被迫丢弃)立即送了一匹,聂帅靠这匹骡子到达陕北。邓小平先前的马死了,傅钟(他们是法国勤工俭学时的同学,我父亲从1936年到达延安后,一直做傅钟同志的警卫员)立即送了一匹,邓小平后来说“傅钟送了我三件宝,一匹马,一件狐皮大衣,一包牛肉干,这3件东西可顶了大事啊!”</p><p><br></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p><p><br></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p><p><br></p><p>&nbsp;&nbsp;&nbsp;</p> <p>&nbsp;&nbsp;▲ 向着胜利勇敢前进,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p> <p>在周恩来总理住过的房间,和敬爱的周总理合个影!</p> <p>毛泽东主席住过的房间</p> <p>  ▲ 在红军懋功会议旧址礼堂,我们热烈讨论着当年是一种怎样的欢乐场景</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参观完懋功会议遗址,我们又去了红军会师广场,&nbsp;广场面积6000平方米,广场中央竖立着两根醒目的红色碑柱和两位红军战士欢呼胜利的雕像,在广场后面的山坡上,并排的红一、四方面军的军旗格外醒目。</p> <p>红一、四方面军的军旗在山岗上高高飘扬!</p> <p>在广场的围栏处向远处望去,山底正建设一座大坝,奔腾的河水从上游飞流而下,好壮观的景色!</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出了小金县城, 我们沿着大渡河岸边的公路直奔丹巴 县。这段公路依然不好走,由于塌方、泥石流造成的道路破损总是在修,单行道通行是经常的事。</p><p><br></p><p><br></p><p><br></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五、藏民独立师的遗址及红五军团政治部</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这一站我们到了丹巴县,&nbsp;&nbsp;&nbsp;丹巴县属于藏区,也是在河谷地带沿大渡河岸而建,虽然不是讯期,但河水依然湍急。</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红军在1935年5月、10月两次攻占丹巴,前后驻留时间近一年,是红军驻留时间最长的藏区,这是红四方面军在康巴地区第一个建立的革命根据地,同时组建了第一支藏民红军武装骑兵部队。</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现在丹巴境内还有着红四方面军长征经过的党岭山,海拔5596米,上下山约200里,1936年2月,红四方面军翻越党岭山,创造了红军在最寒冷的季节,爬的最高、路程最远的一次翻山记录,当地最低气温在零下30度左右,最高也在零度以下,许多红军都穿着单衣,有的甚至光着脚穿着草鞋,不少红军战士永远留在了这座山上,在党岭山的夏羌涅阿垭口还有一座中国海拔最高的没有墓碑的红军坟。</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党岭山尚在旅游开发中,受到越来越多徒步旅游者和摄影爱好者的青睐。我们想以后有机会一定去亲眼目睹我们的父辈走过的最艰难的路!丹巴县比较有名的红军遗迹遗址有:甲居藏寨红军藏民独立师部遗址,红五军团政治部遗址;梭坡古碉群顶锅山寺庙(红军借住并在此作战,至今保存红军遗留作战文物)</p><p><br></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p><p><br></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p><p><br></p><p><br></p><p> </p> <p>大山夹缝中的丹巴县城</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离开丹巴县,我们先到了梭坡古寨。这个古寨以古碉群著名,现存古碉最早修建于唐代,最迟为清朝平定大、小金川之时所建。</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1935年11月“天芦名雅邛大战役”时,红四方面军右纵队许世友、罗炳辉、何长工、陈锡联、陈再道、王近山等后来的开国名将都是从梭坡这里出发奔赴南下战场。</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怀着崇敬的心情我们到了寨里的最高处,眺望山下,一座座漂亮的嘉绒藏族小楼错落有致地融于青草绿树之中。使大山充满了灵气,充满了神秘!在丹巴县境内及大小金川、大渡河两岸的村寨、山脊,处处耸立着这种古碉建筑。</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对这块土地我们还有另外一种感情,当年我们的父亲就是在这片土地驻守、战斗的红四方面军三十一军九十一师的一名司号员。我们下车四处找人打听顶锅山寺庙却找不到路人,山顶的几户人家大门紧闭,好不容易碰到一位老妇人,说话却听不懂,比划了半天只好作罢。</p><p><br></p><p><br></p><p> </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梭坡古寨村口</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中午时分,我们来到了甲居藏寨,“ 甲居”藏语是百户之家之意,这里居住着嘉绒藏族140余户,整个藏寨从大金河谷依着起伏的山势层层叠叠地向上攀缘,一直延伸到群峰脚下,散布在高差千米的山坡上。</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寨子里的路修的真好,水泥路面直通山顶,通到各家各户的门口,路边一栋栋漂亮神奇、色彩斑斓的藏式小楼叫人看了不禁惊叹,像童话里描述的那种小屋,每个楼顶都长着四个角,建筑材料全是石头、石片砌成的,原始的材料,原始的技术,木质构架,保持原始传统而古朴的风格。</p><p><br></p><p><br></p><p><br></p><p><br></p><p> </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为了寻找藏民独立师的遗址, 我们耗时大半天的时间,问当地人藏民独立师遗址都不晓得,但知道红军博物舘(其实是同一地址)。</p><p><br></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在每个能上去的山头反复寻找,询问了十几个当地居民,步行在荒草乱石牛粪中,终于在低洼处一破旧的院内找到这处遗址,大门是用铁线拧住的,目前还在修复中。</p><p><br></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藏民独立师是我军历史上第一支也是唯一支红军正规藏族革命武装!师长马骏,藏族人,是一位有知识、有气魄、有能力的师长,对张国焘在统战工作上的一些过“左”的做法提出过尖锐批评,被张国焘怀疑有可能在我军离开时会叛变,两次电令九十一师将马骏秘密处死,马骏被害时年仅31岁。1988年,马骏冤案经过反复调查核实,终于得到平反昭雪,马骏的英雄事迹再次公诸于世。</p><p><br></p><p> </p> <p>&nbsp;&nbsp;▲ 寻找藏族独立师的遗址费了大半天功夫,终于找到了!</p> <p>红五军团政治部遗址在景区内的路边,有明显标志,旧的碉楼重新修复,但当天大门紧锁,我们没能进去。红五军团军长董振堂,政治部主任杨克明在长征结束后在西路军中苦战,于1937年元月在河西走廊的高台全军覆没壮烈牺牲</p> <p>甲居藏寨是摄影人的天堂,景色令人震撼</p><p><br></p><p><br></p><p><br></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下午,我们到几个观景台观看了甲居藏寨周围的景色,远处的雪山、近处色彩斑斓的碉楼群、山下蜿蜒奔腾的大渡河……</p><p><br></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我无法用语言形容眼前峰峦叠嶂、千山万壑的壮美,到了这里才感受到什么叫气壮山河!什么叫江山如画!尽管山上没有五彩的森林,没有潺潺流水,可是那种青黛色、赭黄色山石的皱纹刻划出的美也真真的令人震撼!</p><p><br></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每一座山都是一幅有动感的绝美水墨画,在这幅画卷面前只有惊叹!让人窒息!随着天空飘动的云朵,一时一个景,随手拍下来就是一个大片。起伏的群山无穷无尽地延伸到遥远的天尽头,消失在那雪峰的云雾中⋯⋯</p><p><br></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让我们无比感叹的是,在这贫瘠的高山上,当地的嘉绒藏民、羌人如何生存了几百年!有坚持,也有无奈。如今,党的好政策让他们旧貌换新颜,让他们发家致富!家家屋顶升起的五星红旗不正是表达了他们对党的感激之情吗!红军为之挥洒热血为之付出生命的土地迎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 </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在山顶上的5号观景台遇到了几位摄影大师,架着“长枪短炮”,还有航拍的无人机在那专心拍摄,还有一位等了几个小时就为了远处雪峰的云朵在夕阳下的美妙时刻-日照金山,这里是摄影人的天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