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阳镇头特色菜《芋头萝卜菜和米汤》

臣民

<p>芋头萝卜菜和米汤对浏阳西乡镇头人来说都不陌生。特别是上了年纪的人,可以说是吃它长大的,我们那还有关于它的好几个真实得笑话故事呢。今天没事写出来让大家乐乐。</p> <p>萝卜菜芋头和米汤历史悠久无从考究,据说出名是明朝时期,当年朱元章在跃龙道金寺里出家当和尚,一天出来化缘走到一农妇家,正好农妇家在吃早饭,那时百姓的生活也很清淡节俭,但唯有芋头萝卜菜和米汤是从不吝啬的当家菜,每人一碗,因它既是做菜又可当饭,当朱元璋化缘到那农家时,那家女主人就盛碗饭倒上一碗芋头萝卜菜和米汤一起端给了和尚。朱元璋吃后还碗时竖着大拇指说到——珍馐美味!那农妇听后很高兴,但又不懂此话的意思,当她去请教村里的教书先生时,教书先生也是第一次听说这词语,当理解意思后心想这和尚肯定是个有学识了不起的人物,不是一般和尚。能用这样的词赞扬一道菜。后朱元璋当了明朝开国黄帝。就这样,萝卜菜芋头和米汤在镇头名誉全乡,几百年来,成了浏阳西乡人的主食当家菜。因萝卜菜芋头和米汤既送饭下肚,又易得做,且无需多少油盐,在那生活贫困的年代它既是菜又是饭。基本很多人家早饭是一人一碗。</p> <p>第一个真实关于萝卜菜芋头和米汤的故事是我爸爸的师傅我师爷,镇头高桥胡家祠堂的胡陆木匠,我师爷是个很雀泼的人,很喜欢开玩笑。一次他做工做到一农家,那家女主人的萝卜菜芋头和米汤不是很稠,菜少米汤多,且油盐也放得不多,胡陆师傅就把自己边的这碗几下就喝了,顺手就去端女主人面前的那碗,女主人看到后就对胡陆师傅说:胡陆师傅你看来蛮喜欢吃萝卜菜芋头和米汤吧?我师爷回复到:吗里喜欢吃,我要吃那即些油盐(镇头土话)。其意就是菜里油盐太少,一碗不够他营养。胡陆师傅调侃雀泼一世,年轻时为争情人还杀死过人,8岁带童养媳妇,夫妇均93岁於2012年13年才分别寿终正寝和内寝!</p> <p>第二个真实的故事是我们对上一个叫黄五结吧的人,他说话很结,在我们几岁时就死了,我还记得一点。就埋在我奶奶墓不远,现70来岁的外孙女每年还带得子孙来为他扫墓。一次他对同是我们队上的陈典清(2016年78岁去世)说:典!典!典清即唉!等!等下咯,告!告诉你一个事、事咯,陈典清以为他真有什么事,待陈典清等着后,他走过来对他说到:萝!萝卜菜芋头和米汤宴饭,那!那!那就是赶野兔子下岭样,你就千万不!不要告!告诉别人咯。弄得陈典清都苦笑不得。由此可见、那时老百姓虽穷,但都还是很乐观的。</p> <p>第三个故事就不是具体说的那个人了,是流传我们当地一个关于萝卜菜芋头和米汤的笑话故事,它从侧面反应出当年农村百姓生活的清苦写照。说的是一个女的到已嫁的女儿家里去了,做饭时帮亲家母烧火,吃的菜也是萝卜菜芋头和米汤,那时我们塅里人没啥油恰,亲家母做菜其实没油放,为争脸面就把芋头崽子煮熟捣烂放油罐里,做菜时就把油罐里的芋头糊往锅里一倒,正好让烧火的亲家母看到了,喊到:亲家母唉:搞萝卜菜不要放这些油啥,做菜的亲家母以为被看出来了,不好意思的回复到,亲家母唉,是芋头呢。芋头也不要放这些油啥。烧火的亲家母说。</p> <p>以上三个故事都是关于萝卜菜芋头和米汤的故事,真真假假它反应了当年我们那老百姓的生活水平。通过改革开放40多年后的今天,国富民强,物质丰富,老百姓吃饭,吃油盐根本就不是一回事了。但现在真要吃到那时涝米汤的木饭甑蒸饭的时候还真是很少了。更不要说是把芋头萝卜菜放饭甑下煮熟的那种做法,因户籍人口的改变,生活习惯也变化了,现基本都是用高压锅或电饭煲餐做餐,吃米汤都成了一种奢望。至少我是自81年出来做事后基本再冒吃过了。</p> <p>今天没事把它写出来,对那些进城的老人,年轻的后生,也是一种回忆和想象把!真想有机会搞一次当年做法的萝卜菜芋头和米汤宴,一人一大碗,邀请你来参加!你会来参加吗?</p><p>臣民 2020.3.22写于西双版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