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师爱如阳光,温暖学生心间;师爱如雨露,滋润学生心田;师爱如灯塔,照亮学生前程。我是一位普通的教师,没有震撼人心的言语,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也没有令人羡慕的业绩,所做得一切是那样的平凡,但师爱正体现在平凡中,体现在点滴的小事上。我把自己满腔的热情和无私的爱献给学生,使学生在温馨的师爱中成长。</p><p class="ql-block">一、尊重学生</p><p class="ql-block"> 人们常说,尊重是爱的别名。在与学生交往中,我始终遵循这样一条原则:人格平等,相互尊重。教师教育学生要尊重人,教师就应该以良好的行为起表率作用——尊重学生。马卡连柯说:“我的基本原则永远是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如果教师只要求学生而不尊重学生,那么,他的一切要求最终都会落空。学生是“亲其师,信其道”的,教师对学生不尊重,学生也不会对其师“亲”和“信”了。所以,在学生面前,我从不摆老师的架子,学生给我打招呼,我总是以礼相还;学生对我教学中提出的意见,我总能虚心接受,并马上改正。</p><p class="ql-block"> 记得我曾让学生写一篇作文,题为《给语文老师的建议》,有一半以上的学生提出老师不要收日记了,并说出了许多理由,其中有两点理由使我觉得高二、高三的学生可以不收日记了。学生在作文中说,我们长大了,也知道写作文的重要性,我们会自己去写的,老师硬让我们交日记,我们只好随便凑几篇应付老师的检查;另外,日记是我们的知心朋友,有许多不愿让别人知道的事我们写在日记里,但我们又不想把日记给任何人看,包括老师在内。我在讲评作文时,把学生反映比较多的问题讲出来,当我说只要同学们自觉主动地把自己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写下来,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从今往后,愿意交日记的同学可以交,不愿意交的同学就不交。我的话还没说完,教室里就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我相信,这掌声是学生对老师理解他们、尊重他们的回报。</p><p class="ql-block">二、关心帮助学生</p><p class="ql-block"> 关心帮助学生是师爱最直接的体现。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还要关心他们的生活,还要多帮助他们,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我带的高中生住校学生很多,他们离开父母,生活上常有不便,有时他们手头没有钱就向老师借。有一年寒假,高三年级上课,许多住校生的钱都花光了。一天中午,有两个男生找到我,迟疑了好一会才开口,原来他们想每人借一百元钱,我说没问题,下午我把钱给你们带来。其他没钱的同学看他俩借钱很顺利,也纷纷前来向我借钱,短短半个月时间,先后有十二位同学来借钱,这个借五十,那个借一百,借出近千元,我只好节省开支,紧巴巴地过了一个月。虽然我手头紧了点,但解决了学生的困难,我毫无怨言。</p><p class="ql-block"> 高三学生要扩大知识面,想在学校订报刊,但学生个人订不方便,他们便找到我,让我帮助订。学校开始订报刊,我便把要订报刊的学生姓名一一写上,把他们需要订阅的报刊逐一登记好,每份多少钱都写清楚,我还专门列了一张收发表,以便如数发放给学生。这件事看起来很简单,但做起来需要热情,需要细心和耐心,还需要有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意识。每当看见学生按时拿到自己喜爱的报刊时,我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能为学生提供方便,创造学习条件,传递课外信息,我感到特别自豪。</p><p class="ql-block">三、架起与学生沟通的桥梁</p><p class="ql-block"> 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如果教育希望从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那么就必须首先也从一切方面了解人。”教师爱学生就要架起一座与学生沟通的桥梁,只有常与学生沟通情感,才能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高中学生除了学习使他们苦恼外,心理、生理、思想上的一些问题也常使他们陷入苦恼中,因此,我常主动找学生谈心,了解他们学习和思想方面的情况,有时学生也主动到办公室来找我,和我谈心。</p><p class="ql-block"> 有一天晚自习,一位女生把我叫出教室,她说:“老师,我没心思学习,想和你谈谈。”我们一同来到办公室。原来令她心情不舒畅的是她想报考音乐学院,但她的母亲坚决不同意,说那是吃青春饭,不是终身之计,非要让她报考外国语学院,说中国加入WTO,与世界交往日益密切,将来用外语的地方很多。这位同学的理想与父母的希望发生了矛盾,使她很苦恼,她为此和父母争辩,但谁也说服不了谁,她想听听我的意见,让我帮她拿拿主意。针对她的情况,我谈了自己的看法,借此机会她还谈了其他一些烦恼,我听她谈,她听我谈,直到晚自习下,才不得不停止。临走时,她高兴地说:“老师,我把各种想法都给你谈了,心里就好受了,谢谢你。”她非常愉快地与我告别。从这位同学的话语和举动中,我深深地感到,她并不一定要我给她拿什么主意,她只是想找个说说心里话的人,宣泄一下心中烦恼的情感。我想,我是学生师,更应是学生友,是学生的知心朋友。陶行知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应的活动。”我为学生能信任我而感到骄傲,为自己能帮助学生消除心中的烦恼而感到由衷欣慰。</p><p class="ql-block">四、把师爱倾洒给学习基础薄弱的学生</p><p class="ql-block"> 平时,一些教师把爱过多地给了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而忽视了学习基础薄弱的学生。其实,学习基础薄弱的学生更需要老师的关心和帮助,更需要师爱。因此,在教学中,我更多的是关心学习基础薄弱的学生,对他们的点滴进步我都大加表扬,使他们时时感受到师爱的温暖。 在我所教的班级中,有位男生语文基础不好,他上课从不主动发言,提问到他,他不是说“没想好”,就是说“不会”之类的话,生怕答错了同学们会笑话他。我发现有时他上课也不够专心,有时作业也不交。</p><p class="ql-block"> 一天,我主动找他谈心,从交谈中了解到他也想学好语文,但基础较差,不知从何抓起,也不知怎样抓。于是我给他介绍了学好语文的方法,鼓励他多读一些有益的书,并把我订的《作文通讯》借给他,还向他推荐了一些书。我主动与他交流,打消了他的畏惧心理,上课他也敢发言了。只要他回答问题有一点沾边,我就表扬他,然后宛转地指出回答不正确之处。他的作文常写很短就交上来,我就在批语中鼓励他,或说他作文题目拟得好,或说他文中某一段写得好,或某几个句子写得好,或举例新颖等。渐渐地他对语文也有了兴趣。临近高考,他也常主动问一些问题,并有意识地练习作文了,模拟成绩有了明显提高。我时常暗暗告诫自己,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要把自己的爱更多地倾洒给学习基础薄弱的学生,使他们能得到老师的关爱。如果说学习基础薄弱的学生是一朵因缺少水肥而蔫了的花,那么,只要教师加倍爱护,用爱精心浇灌,也一定能使他们恢复生机,散发芬芳。</p><p class="ql-block">五、唤醒与激励学生</p><p class="ql-block"> 马卡连柯说:“培养人就是培养他对前途的希望。”教师爱学生就要多鼓励学生,有时教师很平常的话语会使学生充满希望,会给学生极大的动力。高三学生面临高考,有学习的压力,有心理的压力,也有父母和老师的压力,在巨大的压力下,学生前进很艰难,个别学生甚至对高考失去了信心。</p><p class="ql-block"> 有一次,让学生练习一篇话题作文,题为《人在高三》,学生写得内容丰富,有真情实感,写作水平也发挥较好。我在讲评作文时,向学生谈了批改这次作文的感受。我说,看了大家的作文,我心中既喜悦,又沉重,喜悦的是大家都在向着高考目标奋斗、拼搏;沉重的是大家心理负担过重。看了这次作文,我想用这样三个“不”来描述我的心情:距离高考的时间也不多了,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不忍心”再为学习上的一些事过多地批评大家,因为同学们已经很累,天天挑灯夜战到深更;也“不必”再批评大家,因为在座的每一位同学心中都有自己的奋斗目标,都在奋力拼搏;也“不能”再批评大家,因为再过几个月,同学门就将进入高校深造,走向一片新的天地。我的话语中包含着希望,包含着鼓励,使打不起精神的同学打起了精神,使趴在桌上的同学挺直了身子,他们又信心十足地投入到学习中来。</p><p class="ql-block">六、潜移默化的教育</p><p class="ql-block"> 教师千教万教是教学生求真,让学生千学万学是学做真人。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这首先是人学!”我一再提醒自己,若只注重对学生传授知识而忽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就是一个严重的失误。语文融工具性和人文性为一体,语文教材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现成材料,因此我常利用语文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p><p class="ql-block"> 一次,学生完成一篇阅读练习,内容是反映儿女怎样回报父母的爱。完成了有关练习后,我借此材料说了这样几句话:“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果一个连自己父母都不知道爱的人,他也不可能真心去爱别人。孝敬父母,并不一定要给他们多么丰厚的物质回报,正如《常回家看看》中唱到:‘哪怕是给爸爸捶捶背,揉揉肩,帮妈妈刷刷筷子,洗洗碗。’这点滴的小事也是对父母爱的回报。在座的每一位同学将来不可能都给父母买一幢别墅,但现在人人都可以为父母刷刷皮鞋,盛盛饭,这点滴的小事人人都能做好,我相信每位同学也人人能做到。”我的话音刚落,教室里就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有的同学点头微笑,有的同学低头沉思。我想,这正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学生心中默默地传递。</p><p class="ql-block"> 我只是讲述了自己与学生之间的几件小事,但点点滴滴都是我对学生的爱。教师被人们称为是学生心中的启明星,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清除愚昧播种希望的园丁,是手执金钥匙的人,是双手托举太阳的人。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我愿投入地爱一次,让学生在温馨的师爱中健康成长,让师爱在平凡的岗位、平凡的小事中升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