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立二中(现昭通一中)的学术楷模张希鲁先生

乌蒙学子张佐才

<p>省立二中(现昭通一中)的学术楷模张希鲁先生 </p><p><br></p><p> 张希鲁(1900-1979)名连懋,号西楼,昭通市人。其父张灏,清朝秀才,教书为生。张希鲁排行第六,有3兄、2姐2妹。父母对他教育很严格,使他养成做事一丝不苟的习惯。宣统元年(1909)人私塾,1914年初小毕业,1917年高小毕业,1918年春考人省立二中。1919年,因父母及长兄相继病故,休学1年,1921年复学,1922年毕业。张希鲁中学毕业后因家贫无法继续深造,得邓象华、浦汉英2同学资助。他们3人相约于1923年赴昆明,考入云南东陆大学就读文史专业。清末云南经济特科状元、著名学者袁嘉谷执教于东陆大学,见张希鲁学习勤奋刻苦,每有所得,都作札记呈阅,故对张希鲁寄予厚望。1925年秋,张希鲁因经济困难,难以维持学业,经袁嘉谷介绍到翠湖昆华图书馆工作,半工半读,生活条件有所改善,更加努力钻研。在校5年,曾作《西楼记》以明志,故自号西楼。1930年返回昭通,任教于省立第二中学业和昭通女子师范学校。1931年义务兼任昭通民众教育馆筹备员。张希鲁在教学之余,酷爱文物考古。课余常向学生讲文物的重要性,启发学生保护和重视文物。有暇则亲往四乡访求,用自己教书所微薄收入,购求流散于民间的出土文物。1931年夏,主持发掘昭通后海子古墓,发现风神石画刻。1933年,购获东汉“阳嘉二年朱提造”双鱼铜洗。1934年,张用执教4年节约的收入及云南省政府教育厅补助,外出考察文物,取道四川,沿长江东下,抵南京,转北京,与容庚、高阆仙等学者探讨学术。同时,参加容庚主持的中国最早考古学术组织——考古学社。后与云南通志馆方树梅同行,经河北、山西、山东、江苏、河南、陕西、湖北、江西、安徽、浙江等省,沿途搜集文献文物,与当地学者交流切磋,历时1半年。张希鲁回云南后,于1935年秋应邀前往楚雄中学任教。1937年春,为研究昭通地方历史、文物,向云南通志馆提供文物资料,张返回昭通,仍任教于省立第二中学,任地理、历史、国文等课。当年,购获东汉“建初八年朱提造作”双鱼铜洗、汉虫鱼铜器、汉朱提银锡白金。在教学中,常自编自刻讲稿,为学生介绍甚至代借参考书籍,对学生严格要求。在讲授中国历史时,能论及兴衰得失缘由,并能联系当时和当地实际讲授。抗日战争期间,讲述许多民族英雄史实,以激励和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对学生注重品德礼貌教育,身体力行。对贫困好学的学生时常给予资助。受他教育和熏陶过的学生、群众,大多具有重高和保护文物的习惯。张希鲁全身心贯注于教学和文物研究,直到1941年方才完婚,时年41岁。1942年12月,应云南大学校长熊庆来所聘,出任云南文化研究室特约编辑员。1950年以后,张希鲁先后执教于昭通专区第一中学和第三中学。1950年购获东汉“阳嘉四年堂狼造作”铜洗。1952年,他被推选为昭通县政协常委,1953年当选为县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62-1963年,在昆明政治学校学习。1963年调昭通县文化馆工作,专事图书、文物研究管理工作。12月,被特邀为云南省政协第三届委员会委员。他多次发起举办文物展览,宣传介绍历史文物知识,弘扬家乡历史文化。并拟出《文物保护规定》经地方政府颁布实施。为《文物》《考古》等杂志撰写文章,多次在北京大学、云南大学等学报和京、沪刊物上发表文章;向四川、贵州等提供历史文物研究资料;先后向北京历史博物管和云南省历史博物馆捐献聂耳印章、晋南夷长史印鉴等文物。1966年,张希鲁被诬为“反动学术权威”,受到关押、批斗,强制进行惩罚性的体力劳动。其家先后3次被查抄,夫人梁绍美因受刺激,精神失常,于1966年11月自杀身亡。1973年张希鲁退休。1979年1月17日在病中写信给中共昭通地委宣传部,愿将自已保存的全部文物捐献给国家,望责成专人管理,以免有失,“好让后来学人,对研究地方历史作出其应有的贡献。”他逝世后,女儿张有初、张成初秉承遗志,向政府捐献出137件历史文物、630多枚古钱币、225幅名人字画、163册碑帖、5140多册新旧书籍及许多文物拓片。其中有东汉“建初八年朱提造作”双鱼铜洗、东汉“阳嘉二年朱提造”双锤铜洗、汉朱提银锡白金、风神石刻画、民族铜钟、聂耳印、赵藩题跋孟孝琚碑初拓本,以及钱南园、林则徐、王梦楼等人的书画真变。这些文物大都被《新纂云南通志》和有关学术菱所著录。为保护好捐献的文物和做好文物工作,1980年成立昭通地区文物管理所。</p><p><br></p><p> 张希鲁先生的主要作品有《国学读法》《杨恩浓传》《袁屏山传评》《西楼文编》《西南古物的新发现》《汉金石图跋》《蜀游杂记》《漫游微影》《滇东金石记》和《西楼文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