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红瓦绿树,碧海蓝天”,这是当年康有为用来形容美丽青岛的诗句,现已成为宣传青岛的广告语。红瓦,正是由老城区的里院和八大关的别墅群构成的。别墅仅是上世纪三十年代极少数达官贵人的住宅或者外国领事馆所在地,而里院才是大多数中下层市民真正的居所。</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青岛老城区</span></p> <p>青岛里院建筑,作为殖民统治时期出现的中西文化交融的一种特殊的建筑形式,成为青岛开埠后百年历史的见证者,记录着普通大众的生活历程,展现了中国人学习借鉴、兼容并蓄的智慧与才华。</p> <p>如同北京的四合院、上海的石库门和福建的土楼一样,里院形成了青岛市特有的基调与底色,已经成为构成青岛影像、传承城市文脉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上世纪二十年代里院</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里院的建筑特征</span></p> <p>欧洲的联排式住宅,在20世纪初叶随沿海租界的开发而大量建设,并在各地本土化,形成不同的建筑形态,对里院风格的形成产生了较大的影响。里院建筑由西式洋楼与四合院巧妙结合而来。</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几何图形的里院</span></p> <p>从平面布局来看,这种里院街坊是一种比较典型的西方近代规划模式。里院分为“口、日、凸、目、回”五种类型,依次为独院、两进院、不规则院、三进院、套院等。</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中山路北段马路的一抹弧线</span></p><p><br></p> <p>里院大多平行街道而建,外表像西方的联排楼,里面则是中国的四合院布局,一般是两层或三层建筑。其外部轮廓由城市街道走向决定,常为方形,四周围合,中心形成一个大院;底层多为商业用途;二层以上为住宅,一般16~18平方米,多为一室户,也有两室户。院内设有一个厕所和水龙头,全院共用。</p> <p>在结构上,里院是砖木结构,红瓦黄墙,进院门有影壁墙、楼梯、廊柱,廊檐均是木结构,多数廊檐有彩绘或图案。</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二三层由连廊连接</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里院外楼梯</span></p> <p>室外楼梯用花岗岩条石铺筑,与院子一侧的木质拱廊连接,形成一条通道可使各房间直接连接户外。这样,即使是对于二、三层住户,也有像中国传统带院房子建筑的感觉。</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里院大门</span></p><p><br></p> <p>里院的大门多为拱形通道,个别的为方形。青岛人称为大门洞,没有后门。里院临街拱型的过道和门窗设计具有浓郁的欧式建筑风格。居民从大门洞进进出出,很是安全。</p> <p>里院,由“里”和“院”构成。传统意的“里”有货栈的功用,商人在沿街店铺谈完业务,就走进后面的天井或内院看看样品;“院”更加强调了居住功能,规模比“里”更大。</p> <p>里院住宅的街区有更为便捷的人流、车流路线,布局更加简洁。合院空间和棋盘式道路是欧洲城区的特点,里院建筑的街区的布局以网格为街区的组织形式,是一种完全德国化的模式。</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里院的由来与建设</span></p><p><br></p> <p>要了解里院的由来,还得从青岛的近代史说起。百余年前的青岛,又称胶澳,是个小渔村。1891年6月14日,清政府在胶澳设防,青岛由此建置。1899年,德皇令租借地的市区称为青岛。1929年全区域称青岛市。</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百年前青岛渔家海草房</span></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1890年的栈桥</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海边渔民</span></p> <p>由于青岛地处胶州湾独特的地理优势,被日本、德国侵略者所觊觎,因而它的城市面貌和命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p> <p>1897年11月13日,3艘德国军舰借口“巨野教案”强入胶州湾,史称“胶州湾事件”。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中德胶澳租借条约》,青岛成了德国殖民地。德国在青岛的殖民统治直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日军占领青岛才正式结束。</p> <p>德国人占领青岛后,将青岛城市功能规划为军事基地、港口和商贸中心城市,并于1900年编制了《青岛城市规划》,整个城市行政中心围绕着胶澳总督府展开建设,还划分出了华人区和欧人区。</p> <p>“欧人区”史称“青岛区”,位于中山路南段,即栈桥至德县路,名斐迭里街,属德国等欧美侨民居住。</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大鲍岛区形成以华商为主的中国城</span></p><p><br></p> <p>华人区主要包括大鲍岛区、台东区和台西区三大部分,其中大鲍岛区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p> <p>大鲍岛区为华人区,位于中山路北段,自德县路至大窑沟,名山东街,俗称大马路。区划的分界线沿德县路――保定路大坡切下,北迄沧口路,西到济南路,东至济宁路。四方路、芝罘路、黄岛路、潍县路一带都包含在里面。</p> <p>从20世纪初开始,大量人口开始从周边的即墨、胶县、烟台、威海、潍县、莱西、平度、日照、掖县、莱阳、黄县、江浙等地区涌入青岛,主要集中在西部老城区一带。当时,诸如小职员、工人、农民、渔民、小商贩等青岛底层市民大部分都集中在大鲍岛区。</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三江会馆</span></p> <p>当时,青岛移民中还有少部分广东人,主要是当买办。关于后来的移民,芝罘路上原来的“三江会馆”(三大会馆之一)就是见证。所谓“三江”,指的就是江苏、浙江、江西和如今的安徽省。三江会馆既是商业联谊场所,也是同乡人互帮互助的地方。</p> <p>由于受德国殖民者的城市规划及商业政策等因素的影响,此时的商业区发展迅速,里院体现了人们对居住的要求。</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里院设计者希姆森及其同事在青岛</span></p> <p>里院大部分诞生于20世纪初的青岛大鲍岛中国城内,是由当时青岛著名的德国建筑公司之一的希姆森公司(中文名祥福洋行)的建筑设计师阿尔弗莱德·希姆森设计,他将亚热带建筑形式创新成一种新的商住形式引入了青岛,这种后被统称为“青岛里院”的建筑形态。</p> <p>希姆森在回忆录中说:“为大鲍岛中国城的华人房屋,我设想了一种特殊的建筑形式。沿着完整的方形街坊的四周,是临街的店铺和楼上的住间,街坊的中间留下一个大的内院供交通之用,也可以成为儿童游戏的场所……”这种创造性的设计,使青岛从此拥有了一种极为独特的居住形式——里院。</p> <p>后来的里院大多由青岛人自建而成。随着不断改进,逐渐演化成了最具青岛本土特色的民居形式。</p><p><br></p><p>里院建筑虽然外表并不富丽堂皇,但是它规模适中,空间组合变化多端,材料技术较为成熟,装饰装修得当,建造过程体现了劳动人民的生存智慧和青岛城市的历史变化。里院融合了东西方建筑的诸多特点,可以说是城市综合体的鼻祖。</p> <p>大鲍岛区是青岛文化商业的发源地,也是中国人尊严的象征,是青岛人寻找本地精神支柱的根据地。</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里院的分布及生活状况</span></p><p><br></p> <p>根据1933年的统计,青岛市共有各类里院建筑506处,房间16701间,多为一户一间,部分一户两间。</p><p><br></p><p>到1948年,青岛全市的里院达到了顶峰的760个,其中,里有500多个,院有200多个。建国后青岛留存的里院仍有400多处。</p> <p>里院片区主要位于中山路北段、四方路、云南路、芝罘路、海泊路、黄县路等市南区老城区。</p> <p>据记载,早在德占时期,潍县路就与中山路北段一道被规划为青岛的商业中心,被市民称为“街里”。到了上世纪三十年代,这里更是店铺林立,热闹非凡。</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上世纪二十年代的中山路</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中山路北段市场</span></p><p><br></p> <p>每一个“里”都有一个风雅的名字,大多出自《诗经》与《道德经》。</p> <p>海泊路42号也称介寿里。介寿里的名称出自《诗经》。介寿里出自《诗经 豳风 七月》,曰: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以此春酒,以介眉寿。寓意祈求长寿,十分吉祥。</p> <p>位于海泊路上的广兴里,也有“广善积德,兴盛荣庆”之说。始建于1897年,建筑面积达4000余平米,是一座典型的里院建筑,在住户数量、年代久远等各方面,都堪称青岛之最。广兴里曾经生意好,人气旺,最多时达到160户近500口人。</p> <p>潍县路19号,始建于1930年前后,占地面积4600平方米,高峰时期有居民300余户1500多人。一位还在原地坚守的老住户,她们家在潍县路19号已经居住了70多年共计4辈人。用她的话说,“当年这是好地方,里面住得舒服,外面看得热闹,百货店、布店、餐馆一字排开,生活特别方便。”</p> <p>芝罘路靠近中山路,又穿过四方路、胶州路、海泊路等,据说旧时也算是一条商业街,林立着各种小店铺。芝罘路是老街,是市场,是酒肆,是充满人间烟火的生活剧场,也是城市百姓故事的鲜活绘本。</p> <p>芝罘路6号也称庆安里,居民们对里院只有一个茅厕体验颇深,尤其早高峰时,蹲位明显不足,需排队等候。有好事者曾创造了一条谜语:“挨号上大便”打一外国城市名 ——“伦敦”(轮蹲),此笑料一时广为流传。</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平康五里</span></p><p><br></p><p>黄岛路17号,也称平康五里,解放前是当时“上档次”的妓院,后来被取缔改造成民居。平康五里是青岛里院中少有的四层建筑。每层都居住着约20户左右的居民,整座里院便是一个拥有100多户居民的"小社会"。</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里院的孩子们</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东平路37号</span></p><p><br></p><p>青岛东平路37号,岛城老里院之一,名曰“文兴里”,由五个院组成,分布在胡同两侧,西面三个,东面两个,这五个院共有80处住房,记录着几代人的兴衰,是市南区西镇唯一遗留的里院。这里曾走出许多运动员,其中有打破过世界三级跳远记录的田兆钟;这里还住过山东青岛工艺美术学校的校长、水彩画家宋守宏;也是著名影星黄晓明从小住过的地方。</p> <p>里院居住人口众多。白天,家庭主妇在院里做家务;老人在靠近自家门前的这些地方晒太阳和读报;晚间,劳作了一天的男人们回到家里,吃完饭后聚在灯下打牌,聊天来打发时间。</p> <p>在老青岛人心中,里院不仅仅是一种建筑形式,更是青岛特殊的文化符号。而里院的生活,才叫做烟火气儿十足的市井生活……</p> <p>里院从外部空间到内庭院,再通过内廊进入居室,为居民提供了更多的交流途径。人们居住在同一个里院,生活中互相关照,在居住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种亲切、和睦、富有人情味的市井生活,即丰富多彩的“里院文化”。</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里院的变迁与现状</span></p> <p>最早的里院已有一百多年历史了。随着风雨的洗礼,里院逐渐凋敝,破损,但仍有无数人居住其中,守望里院。</p> <p>四方路、海泊路、平度路、黄岛路、芝罘路、潍县路相互交错,路与路之间分割成极不规则的街区,这就成了青岛现存里院最大的片区。虽然经历了百年岁月,现在人气依然比较旺盛。</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航拍芝罘路周边里院</span></p> <p>解放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二三十年间,伴随着城市改造的蚕食,青岛的里院建筑快速减少,分布在城市北部和西部的已所剩无几,现存里院建筑仅剩有6片。里院建筑大多已经年久失修,无法满足现阶段当地居民的生活品质,亟待整改。</p> <p>据悉,北京路30~34号建筑,是青岛里院建筑的典型代表,目前绝大多数依旧保持了原来的格局,但与周边现代化高楼格格不入,并存在严重安全隐患,改造或重建已经迫在眉睫。</p> <p>潍县路19号,朱红色的廊柱早已斑驳脱色,墙皮破损严重,很多地方直接裸露着红砖。目前绝大多数房屋已被征收,只有几户还在原地生活。</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拥挤不堪的广兴里</span></p> <p>海泊路63号广兴里,历经120年的风雨沧桑,已经是老态龙钟,形容枯槁,几近摇摇欲坠了,老住户也越来越少。</p> <p>伴随着青岛经济重心的东移,有经济实力的住户或因工作的变迁大多搬离,留在这里的多是老年人或守着祖辈房子不愿离去的中年人。原有的房间或是出租或是空置。人气的降低、维护的缺乏又进一步加速了房屋破损,里院失去了往日的光彩,已经沦落成为闹市中的“棚户区”。</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里院的保护与改造</span></p> <p>里院作为青岛城市历史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史留给后辈的宝贵财富,无论是从建筑、文化、艺术、社会等领域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p> <p>里院建筑的合理保护与改造可以实现自身价值的提升,促进其经济的发展,同样能带动周围片区人流量与经济的提升,甚至能促进整个老城区的经济复兴。</p> <p>青岛市政府十分重视里院保护工作,专家学者以及民间组织也很关注里院的保护和改造。目前,保护和改造工作正在有序的进行中。</p> <p>据报道,青岛市中山路改造指挥部制定了中山路区域改造的总体规划,范围西至火车站、东至安徽路、北至快速路三期、南至海边。</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位于中山路的劈柴院</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劈柴院内江宁会馆</span></p> <p>早在2009年,劈柴院就作为里院的一个典型代表,在原有里院建筑的基础上,改造成为景区。如今的劈柴院聚集了各类小吃,供南来北往的食客享受舌尖上的美味。还可以坐在会馆欣赏曲艺、戏剧。</p><p><br></p><p>近期,备受市民关注的劈柴院二期项目拟通过“时尚+”汇聚和融合多元时尚文化元素,进行已征收楼院的保护利用,营造良性商业生态圈,与劈柴院南北呼应,打造“最时尚”“最青岛”的文化旅游街区。</p> <p>2015年,青岛市北区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鲁汉发起成立了由民俗专家、摄影家、建筑规划学者组成的“卫里院志愿者团队”,还向市北区提交了《保护里院建议案》,政府已将保护里院列入了《市北区十三五规划》。</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大学生在青岛</span></p> <p>2016年7月15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与中国6所高校举办“创新精神与城市发展”考察项目,来访的大学生基本都是建筑、环境艺术等专业的在校生,他们与青岛科技大学的学生共同研讨青岛里院文化。</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2016年10月18日,里院创始人的《阿尔弗莱德.希姆森回忆录》青岛首发式</span></p><p><br></p> <p>2017年10月20日,青岛市市北区政府、青岛市中德交流合作协会共同举办“城市愿景1910丨2010”展览系列活动之二:“里”想·“院”望——青岛里院保护与活化主题论坛。</p> <p>学者们的研究成果为里院的改造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基础和参考。</p> <p>2016年,山东建筑大学博士、青岛里院保护志愿者慕启鹏和20多名志愿者对上海路、四方路的裕德里、广兴里等有近百年历史的老里院细致勘察,由此集结成 《里院的街》《里院的楼》《裕德里》等3本里院保护图文集。</p> <p>青岛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徐飞鹏、赵若希等,都对里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认为里院是殖民时期华人生活方式的最真实写照,非常具有保护价值。虽然历史住区存在种种原因,现在可能都已经拥挤堵塞和破漏不堪,但依然有着继续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p> <p>目前,一部分里院建设为历史文化街区;一部分改建为客栈;还有一部分市民仍然在坚守,里院已经被改造成新的民居。古老与现代的结合,以一种新的姿态继续有尊严的存活下来。</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1903里院客栈(保定路10号)</span></p> <p>保定路10号里院,建于1903年,占地1000平方米,最早是德国兵营,后为早期中山路里院式民居。</p> <p>2014年将它改造为里院客栈。整修时,尽可能保留每一块石板,每一桩木柱,还原老里院原来的面貌。对老里院文化的尊重,可以延续人们的回想,使里院涅槃重生。</p> <p>经精细规划建设,客栈拥有客房、L0FT和酒吧,在内饰装修上带有强烈的复古风格,力图呈现出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老青岛欣欣向荣的风貌。</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里院摄影展</span></p> <p>青岛百姓对里院也充满了留恋之情。2017年7月15日,在得知云南路即将搬迁改造时,以“十年·里院之光”为命名的“于风亮、张泉行为摄影展”在东平路和邹县路交口的老里院内揭幕。</p> <p>2017年10月20日,青岛市城乡规划学会对里院逐一梳理,首批57处有名有姓有门牌号码的里院正式落户百度地图。有关部门还要设计一条里院旅游线路,选择10个著名里院,给予挂牌介绍,便于游客访问。</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2018年11月23日,反映八十年代里院生活的院线电影《里院里的海》研讨会召开</span></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广兴里鸟瞰图</span></p> <p>2019年,青岛市陆续启动了四方路广兴里、北京路5号(劈柴院二期)、潍县路19号在内的三个试点片区。青岛最大的里院广兴里,正聚焦工业设计产业,引入行业领军企业,将变身为青岛工业设计创新中心。目前广兴里改造工作已进入收尾阶段,预计最快今年五一开街纳客。</p> <p>2020年,市南区将活化利用里院等历史建筑,北京路街区、宁阳路民宿项目开业运营,黄岛路街区项目开工。打造中山路步行街,日韩商品特色街开街。</p> <p>老建筑无言无语,却是历史的见证和记录。每一个里院都有着自己的生活和特殊的光影,它们聚集在一起的味道,成为青岛人最难割舍的记忆,最难消失的气息,也是这个历史文化名城独特的名片。</p> <p>保护和更新里院,是对优秀建筑历史的尊重和传承。青岛打造历史文化街区,可以最大程度地保留原有的历史面貌,传递遗存的历史信息,是一项造福后人的巨大工程。</p> <p>我们相信,里院这个老青岛人温馨的家园,通过保护与改造,一定会为青岛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增光添彩,青岛也将以更加崭新的面貌向世人展示它的魅力与辉煌!</p> <p>注: 资料与图片来自网络</p> <p><a href="https://www.meipian.cn/2rhho77z?share_from=self"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青岛之春美如画</a></p><p><a href="https://www.meipian.cn/2sg95meo?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青岛那片海的馈赠</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