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曾祖父――孙汉清

孙晖

<p>  2018年新春伊始,我的弟弟及姪女突然给我发来一段微信,告诉我,他们无意间在网上看到了一篇文章。文章的开头还付有一张照片,照片的下方注明写着:“图右一为福音村首位华人牧师孙汉卿”。看着照片,哇!孙汉卿,这是我的曾祖父呀!真的!是真的!真是我的太爷爷呀!跟爷爷长的一样样的!(福音村是一个村子的名字,曾祖父孙汉清有时也写做“汉卿”)这张照片咋说也有100来年了吧?!看穿戴大概是在清末民国初照的吧?!那时中国人有照像机的人恐怕不多吧?怎么会出現在这里?不可思议,带着好奇、疑惑及对曾祖父的进一步了解,我认真、仔细地阅读了这篇文章。</p> <p> </p> <p>  中间老人为祖父,前排右一为本人,拍摄于1957年(全家福)。曾祖父与祖父长的一样样的。</p> <p>  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陕西三原县福音村的来历及这里的一些基督教民当年为国为民所做的可歌可泣的事迹和贡献,在历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頁,是值得永远怀念的一部分爱国爱民的基督教民。我的曾祖父――孙汉清,就是这些教民的其中之一,而且是领头人。我的老家就在陕西三原县大程镇太和村,与文中提到的福音村紧挨着,是隔壁村。</p><p> </p> <p>  近年福音村村口(致福尚德 秉仁承鲁韵)</p> <p>  我们家祖籍是山东省临朐人。清同治年间,美丽富饶的渭北平原因回民起义战争以及连年的旱灾,关中的人口骤减,秦川千里沃野大量的田地荒芜,无人耕种,令人痛惜。在光绪15年(1889年),时任三原知县的焦云龙得知家乡山东青卅一带人民灾荒严重,百姓生活难熬,无法生存,痛苦不堪。于是便向朝廷奏请,允许其山东灾民到三原来垦荒种地。焦云龙的号召得到了当地百姓的响应,于是有好几千人的移民经过长途跋涉,肩挑车推,托儿带女,一路艰辛,行走了70余天才到达陕西。在这些移民中,大约有80多位基督徒居住在三原周边一带,他们将新定居的村子命名为“福音村”,“太和村”等名,以表达他们心中对上帝“福音”的强烈使命,以及对生活“太和”的想往。我的曾祖父带着全家十几口人,带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于是就落户到了太和村,当时我的爷爷只有三、四岁。</p> <p>  在这些移民当中,多有虔诚的基督教徒,我的曾祖父――孙汉清,因有些文化,山东青卅贫寒神学生彭思温、张同道、刘丹芝等等几人与曾祖父等几人,到陕后就在三原一带开发了新村,组建新教并建堂礼拜。这一群有使命的山东移民从福音村、太和村开始,把基督福音传到三原,又传到西安,又传到了周边各县,并相继按立了第一批中国教牧及长老,我的曾祖父被就任为第一牧师。</p><p> 1891年后,他们在三原先后设立了教堂,开办了医院,并创建了学校,成立了崇真书院(男校)和美丽书院(女校)。学校除开设有圣经外,还设有汉语、英语、历史、地理、生物、数学、音乐等新学课,把中西两种教育方式结合起来,提倡男女平等,特别是女子,抛弃拒绝缠足,争取女性人格独立,为她们以后走向社会,积极参与社会开辟了光明之路,也促进了社会文明进程,并为陕西的教育做出了巨大的贡献。</p><p> 我的奶奶(曾祖父的儿媳),就是在这种环境的薰陶下,抛弃了缠足,并上了学,以至于她后来竟成为了我们村的一名小学老师。</p> <p> </p> <p> 图为美丽书院学生合影</p> <p>  他们还广交进步青年及革命人士,与三原的于佑任,富平的胡景翼结下了真挚的革命友谊。他们那里有困难,就去那里支援。1900年,延安大灾,他们经八天的旅途,到达延安,帮助赈灾。特别是民国十八年(1929年),陕西关中遭特大旱灾,三年间,300多万灾民流离失所,餓死人不计其数,是这些山东移民教徒们在三原福音村成立了食物救助站,于1930年成立了弧儿院,将被卖的小孩及弧儿收养,两年共收养了400余人。</p><p> 这些山东移民教徒,成为了当时社会注目的焦点,留下了时代的强音,他们不仅传教,还深入草根阶层,注民间疾苦,成为了引领时代朝流的先锋及文明知识的传授者。</p><p> 因为我的曾祖父是这批山东移民中的带头人,又是基督教的首位牧师,他悲天悯人,关心百姓尽心尽力,深受民众爱戴,1924年,他又被选为了自治区议长,从此后,他更是一门心思全扑在了民众之上。</p><p> 在我小时候,就听奶奶和父亲说起过,太爷爷是一位善良、正直、果敢、勇于担当,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一位好人,因受百姓的爱戴及拥护,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他老人家去世后,村民们及全区民众为他立下了一尊“功德碑”,将他一生的功迹刻写于碑上,以表永久的纪念与怀念。</p> <p> 图为饥荒中福音村开展的救助儿童事工</p> <p>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就在上世纪六十年代,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一些不明真相的人,以“破四旧”的名义,将曾祖父的功德碑砸毁了!唉!以伤民心而痛之!!!</p><p> 多少年过去了,记得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吧!老家突然来了一位远房亲戚,因父亲自从爷爷奶奶去世后,几十年都未回过老家三原县了,这位亲戚的突然到来,感到惊喜,他小心翼翼的从怀中拿出几张纸来,恭恭敬敬地递给了父亲,父亲惊异,打开一看,啊!原来是曾祖父功德碑上的碑文!整整齐齐地抄写在纸上!二十多年了呀!我们一直在遗憾……,今天竟然意外出現在我们面前!亲戚告诉父亲,曾祖父的石碑被砸毁后,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也不知道是哪些不知姓名的好心村民们,他们将躺在露天多年破碎的石碑一块又一块的拼凑起来,又将拼好后的碑文一个字又一个字的抄写下来(有个别字己模糊了),并保存下来,来到西安,亲自交给了我的父亲,我们全家为之感动!为之感谢!</p><p> 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看到了曾祖父碑文的全部内客,也是第一次认真、仔细地了解了曾祖父的为人,他到底做了些什么而受百姓如此爱戴而值得立一功德碑呢?带着崇敬而又好奇的心情,我拜读了碑文,碑文如下:</p><p> </p> <p> 孙公雲舫碑文</p><p> 孙公雲舫 讳 汉清 山东临朐人 清光绪十六年迁陕西三原东乡唐里村 开垦荒地 牵茅结芦以居即今之太和村也 公在基督教久任牧师职 治理教会而外更关心于地方事 凡有义举莫不尽心力而为之 数十年如一日 故一乡人民皆爱戴而推重之 民国十三年本区举办自治 公以众望所归 被举议长 每开会对地方之应兴应革提倡不遗余力区内凡遇疑难事辄诣公前就正之 今日本区之民治精神实基于是民十五麻軍扰渭北 本区实当其冲太和等村被陷 盘踞三月余 官軍包剿剧战数十昼夜 人民被捲于弹雨硝烟中 险象至不堪言 公則亲冒矢石呼吁和平于两軍之间若干次 终以至诚所感地方得免糜烂 公之辛苦讵不可志哉 民十八大饥伏莽满地 公以非有自卫团体不能得一日安 乃召集区务会议组成自卫合作社 公为社董 一切擘划至周且详自是全区八乡百余村晏然不惊者四五年 客冬虽经一次損失而 公仍奋然起以七秩老翁奔走呼吁以谋恢复 有志者事竟成 未两月而团务重新 公之力也更有擊 公之念者 厥惟水为缘吾 陕大旱五六年民生隔绝 沟瘠野殍不可以数计 公惄焉尤之除尽整顿八复渠水利外 更联络绅民向水利局及华洋义赈会请求引泾惠渠水渡清河之北以广灌溉 去今两年己三上书 虽未实現然工程处己派员勘验矣 华洋义赈会西干事季君亦有以現有之渠工完竣当再计议等语 似此事亦大有希望矣 公尝语人曰 水利系乎民生 予一息尚存决不放弃 此事可見 公之壮志不以年高而稍衰也 呜呼 人谋虽非不减 而天道实有定数 事在垂成 而公遽以疾卒 呜呼 公逝矣 公竟逝矣 公志者何可无人耶 我公在天之灵当必默默相之区众于震悼之余爱 石以誌弗谖</p> <p>  同学区区长 许立法</p><p> 八乡乡长 韩云高 任得进 国新民</p><p> 王天锡 宋鼎坤 樊仁义</p><p> 张宝姗 王大猷</p><p> 暨全区民众同立</p><p> 中华民国二十三年一月 日立</p><p><br></p><p> </p><p> </p><p> </p><p>注:1.“雲舫”为曾祖父汉清的字号。</p><p> 2.麻軍:即刘镇华的镇嵩軍。 </p><p> </p><p> </p><p> </p><p> </p><p> </p><p> </p><p> </p><p> </p><p> </p><p><br></p><p> </p> <p> 重新刻好的碑文</p> <p>  原来,我的曾祖父孙汉清(雲舫),除任基督教牧师一职外,而他更有责任心去关心地方事,凡是老百姓之事,他都会尽力去帮助数十年如一日而不变,所以百姓信任他,拥护他。在民国十三年时(1926年),受众望所归,他又被选为了本区自治议长,从此,他更是不辜负百姓期望,只要是区内那里有难,他就会奔向那里,义不容辞。</p><p> 在民国十五年(1926年),反革命軍阀刘镇华軍队进軍关中一带,围城西安八个月,我们三原县、太和村也未幸免,同遭被陷,刘軍(镇嵩軍)整整盘距村子三个月,烧杀掠抢,抢粮抢物,杀鸡摸狗,无恶不做,百姓整日“被捲于弹雨硝烟中,险象至不堪言”。官軍(杨虎城等軍队)与其激战对峙达数十昼夜,这时我的曾祖父毅然不顾个人安危,冒着随时都有掉脑袋的危险,呼吁和平,多次来往于两軍之间若干次调停,终于以至诚致双方退兵,使得地方避免了战乱之苦,一个个村庄得以保护,老百姓得以安宁,曾祖父功不可没。</p><p> 民国十八年(1929年),陕西关中大旱,遭遇百年不遇大饥荒。曾祖父更是痛在心里,一日不得安,于是他主持召集会议成立了自卫合作社,并亲自担任了社董,号召大家团结一致,共渡难关,组织大家,稳定民心,使全区八乡百余村的村民安下心来,外逃灾民减少。他制定具体计划帮助灾民,成立救助站、弧儿院等等,这一切的一切,使八乡百村百姓在四、五年中安定的度过了灾荒。</p><p> 曾祖父不顾自己七十高龄,还这样到处奔走呼吁恢复生产、生活,真是有志者事竟成,令人敬佩。</p><p> </p><p> </p><p> </p><p> </p> <p>  曾祖父一生惦念着的是陕西关中这一带的水利事业,他从山东来到这里就爱上了这一望无际的八百里平川沃土。然而关中大旱五、六年的惨状,让他痛心,也让他深深地认识到了兴修水利的重要性,只要有水,庄稼、老百姓就能活下去。所以,他除自己尽力带领大家整顿本区水利外,还亲自联络了绅民向水利局及华洋义賬会请求引进泾惠渠水到清河北处来灌溉农田,他不辞辛苦,不停的来回奔波于上书的路上,两年上书三次,终于得到了认可并将兴修水利之事敲定而于实施。他说:“水利系乎民生,我一息尚存,决不放弃!”。他不顾自己年时已高而稍衰,壮志不减,仍全力奔忙于水利事业之上。</p><p> 然而,就在这时,由于他操劳过度,积劳成疾,带着遗憾离开了人世,离开了他深爱的这片土地,他为水利之事打下的基础和前期之功,促使了以后引水工程的最终得以完成。</p><p> 公逝矣,公竟逝矣!百姓痛惜,百姓哀悼!为了表达对曾祖父的爱戴和怀念,八乡乡长及全区民众为他立下了这尊碑。</p> <p> 現在三原县基督教堂</p> <p>  我认真仔细地阅读了曾祖父的这篇碑文好多遍,才真正了解和理解了曾祖父的为人,他不仅是一位好牧师,而更是一位钢筋铁骨铮铮的中国人,顶天立地的山东好汉子。他以他的善良,带领着山东移民,在三原一带为国为民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善良、正直、勇敢、大爱,哪里需要,那里有他,他挺身而出,甚至不顾自己的生命,临危不惧,不辱使命,他大公无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敌人面前不低头,在困难面前不自怨自艾,他那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对前途充滿了乐观和信心的大无畏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后人学习和传承。</p> <p>  在2000年时,我的父亲将曾祖父及祖父留下的唯一遗产―― 一院房屋,无偿的全部捐给了公家。在父亲身上,我看到了曾祖父的身影,我仿佛看到了曾祖父的影子越来越清晰,也离我越来越近了。</p><p> 村民们没有忘记他,百姓们想念他,为了纪念我的曾祖父――孙汉清,这位爱国爱民、为百姓舍身的华人首位牧师,2011年,当地政府和教会在我的老家――太和村,又重新建立起一座教堂,并将拼好的碑文重新刻好,竖立在了我们村口的大道上!久违的碑文又回来啦!</p> <p>  2011年重新竖立在村口的碑</p> <p>  80多年过去了,当年与曾祖父一同来陕的山东移民,早已作古,他们的后人永远的留在了八百里平川的大地上。但当年曾祖父舍身忘死,舍己为人保护下来的这些村庄及后人们没有忘记他,怀念他,这尊碑将永远屹立在我们后人的心中!</p><p> 曾祖父!你当年长途跋涉来到陕西关中这片沃土,是因为你深深地爱着它,并为她付出了一切!現在您的愿望早己实現了,渠水灌溉着万亩良田,渭北平原婉如一片片绿毯,青山绿水,庄稼丰收,果树成林,泾惠渠的水滋润着这八百里平川,祖国强大了,繁荣富强了,我们的国家就象是个大花园一样,到处是一片“喜看稻菽千层浪,遍地英雄下夕烟”的景象,您就开心吧!放心,您的品德将永驻我们后人的心中!</p><p><br></p><p> 孙汉清曾孙女: 孙晖</p><p> 2020.3.12</p> <p class="ql-block"> 下面摘抄于《三原文物》(曾祖父他们当年创办的崇美中学現仍保存完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