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夏层铺是永明乡土文化保存最为丰富的地区,当地有一首歌谣:“马蹄阁,石枧观,皛詠山神,东铺庵”,由此可见一斑。东铺是潇贺古道的重要节点,东铺的灵山庵和明月亭已列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潇贺古道的重要文物。</p> <p> 我对东铺的观感一向很好,山是眉峰聚,水是眼波横,水毓秀,山毓灵,总觉得别有一番韵味。我的一位朋友懂风水堪舆,他第一眼看到东铺就说那个地方有灵气,然后指着灵山庵建筑问那叫什么名字,听了我的回答后,他轻轻地点点头说:“如此就对了”。</p> <p> 皛詠村九十岁的欧阳彩华老太太,耄耋之年,手脚灵泛,她一边忙着编织花带,一边与我交谈:“民国时期,清盛乡驻地花盘寺、灵山庵,父亲曾经在乡政府做过秘书。我去过灵山庵,灵验得很。花盘寺曾经赶过闹子,可惜现在已经拆得精光,起了学校。”</p> <p> 阳春三月,春暖花开,道由白云尽,春雨青溪长。行走在十里画廊的夏层铺地区,信步山水间,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座翠绿的奇峰和平坦的沃野良田,仿佛置身于一幅山水田园水墨画卷中,享受着闲情逸致。</p> 古道迢迢人迹稀,羸骖欹帽远村归。日短天寒愁送客,楚山无限路迢迢。绵延了千百年的潇贺古道早已繁华落尽,在时间的碎片中随风凋零,让人感叹驿路古今尘,多情应笑我。 <p> 建于宋代的东铺村,古街古巷古宅,历经世事变迁,岁月磨砺,尽显沧桑古朴,变得静谧宁静,闲适淡然。期颐老人莫翠芳,今年一百零三岁,鬓发如雪,精神矍铄,身体硬朗,耳聪目明,打牌不输年轻人。莫老看尽世间百态,吃尽酸甜苦辣。她二十岁时从广东逃难到湖南,在这里落脚安家,两子四女,儿孙满堂。</p> <p> 整个村庄呈发散的扇形,九座门楼四口井,聚落有序,分区明确,家族活动肌理清晰。错落有致的民居,布局严谨,路网相连,密密麻麻。高、何、卢、蒲四姓人家在此繁衍生息,绵远而兴盛,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p> <p> 凤起蛟腾班联玉笋,鸾翔鹄峙彩焕金门。贡生何中元将家族中兴的殷殷期盼,在照壁前的贡石上勒石永铭。族人眼中的进士高学海,学富五车,才高八斗,民国时期的县志编修。高学海辞官不就,志在教书育人,桃李满湖广,办成了周边最大的学堂,他的传说故事至今广为传颂。</p> <p> 三百余米长的主街道,铺面林立,现在却空空荡荡,再也闻不到极富地方特色的油炸粑粑、鸟仔粑粑、艾叶粑粑、豆腐花等小吃的香味,更听不到有老板起劲的吆喝声,一切都随古道没落而远去。</p> “东铺东铺,进进出出石板路;东铺东铺,杀猪烧酒磨豆腐;东铺东铺,十家生意九家富”。口口相传的歌谣,熙熙攘攘的赶闹子,定格在老一辈人的记忆里,遗忘在不知疲倦嬉闹的孩子玩耍中。 <p> 东铺的宗教文化昌盛,世态炎凉,杂念凡尘,积善行德,虔诚处之。寺有花盘寺,庙有峰山庙、云仙庙等,庵有灵山庵,坛有社坛。东铺庙的名称特有意思,村民平时叫云仙庙为八月庙,峰山庙叫九月庙,还有一座建在山上的叫十月庙,据说是根据建庙的月份叫的。</p> <p> “绿柳古道,垒石福地”。峰山庙前古戏台,尘封垢结又翻新,酬神自娱两不误。每逢庙会,唱念做打,吹拉弹唱,耍龙舞狮,舞姿翩跹,好不热闹,古老的唱腔在山村上空回响激荡,敲醒了岁月的沉寂。</p> <p> 村前二百米有灵山庵古建筑群,占地二亩多,总建筑面积八百余平方米,始建于明代万历三十八年。庵、亭联建,从南向北依次为阎王殿、如来殿、罗汉堂、观音堂、书房、明月亭。作为庵庙建筑,灵山庵的主殿、次殿不作前后递进排列,而呈左右横向排列,实为其他地方所未见。</p> <p> 明月亭为重檐歇山楼阁式路亭建筑,名为亭,又为阁,有异他处。明月亭,又称掬月亭,临水建亭,亭庵相联,兀立于旷野田洞中,揽苍穹之皎洁皓月,在峰林峰丛的衬托下,美不胜收,为东铺八景之“古刹迎春”。</p> 岁月骛过,山陵浸远,灵山庵已是墙倒屋摧,断瓦残垣,怵目惊心。二0一九年,文物部门对破烂不堪的灵山庵进行整体修复,期盼重现旧日的瑰丽。 东铺山峦苍翠,奇峰叠嶂,林壑幽深,四面入画。村东二里许山脚下的驿道上,悄然挺立一座砖木结构的凉亭,名曰壕墙亭,又叫东铺凉亭,建于清乾隆年间。亭周遭古木参天,枝繁叶茂,景色优美,凉风习习,心旷神怡。 <p> 南岭古村纯朴而悠闲的生活,就在这山与水的交融中铺陈开来。“笔架山神”、“八仙拜盆”、“仙女下凡”、“蝴蝶翩翩舞″等的动人故事,却也在村民们的口口相传中流传下来。物阜民丰的东铺古村,亦将在现代开放中快步前行。</p> <p>(本文选配了同益、冲出突围、雄鸡报晓等摄影师的数幅图片,诚致谢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