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农历正月十五是中国传统文化节日――元宵节,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夜、灯节。</p><p><br></p><p> 相传,汉文帝(前179—前157年)为庆祝周勃于正月十五勘平诸吕之乱,每逢此夜,必出宫游玩,与民同乐,在古代,夜同宵,正月又称元月,汉文帝就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p><p><br></p><p>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据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元宵燃灯放烟火的习俗就是从这个说法来的。</p><p><br></p><p> 据说,元宵节又起源于“火把节”,汉代民众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希望减轻虫害,祈祷获得好收成。</p><p><br></p><p> 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p><p><br></p><p> 下面是有关元宵节的一些诗。</p><p> 甲午元宵节</p><p> 繁花四溅耀长空,劲舞狂歌闹爆棚。</p><p><br></p><p> 却忆儿时上元夜,全家喜点面窝灯。</p><p> </p><p> 元宵月</p><p> (一)</p><p> 白发还乡万事空,儿时朋伴各西东。</p><p><br></p><p> 纵然仍是当年月,可惜婵娟已不同。</p><p><br></p><p> (二)</p><p> 自旋自转自盈亏,无辱无荣无喜悲。</p><p><br></p><p> 千百年来人膜拜,枉悬明镜在天垂。</p><p><br></p><p> 元宵观灯</p><p> 谁栽火树壮苍穹,惹得街闾万巷空。</p><p><br></p><p> 八卦九宫争幻化,群狮阵虎斗豪雄。</p><p><br></p><p> 千番璀璨云霄外,十里繁花月色中。</p><p><br></p><p> 豪宴一轮虽易散,春光骀荡世无穷。</p><p><br></p><p> 庚子元宵</p><p> 久伫阳台意不安,似闻天际雁声残。</p><p><br></p><p> 可怜庚子元宵夜,万巷人空孤月寒。</p><p><br></p><p> 庚子元宵闭门观灯</p><p> 月影朦胧增慨叹,彩灯也带几分寒。</p><p><br></p><p> 皆因虿毒侵华夏,惹得人神俱不安。</p><p><br></p><p> 庚子元宵节</p><p> 群魔开盛宴,瘟毒闹新年。</p><p> 万户门关闭,千家命倒悬。</p><p> 谁还看月亮,只怕祸绵延。</p><p> 留得花灯在,来春照破天。</p><p><br></p><p>自唐朝中期以来,元宵节发展成为了我国全民性的狂欢节,因此,元宵节是把传统节日习俗体现得最为彻底和典型的传统节日。</p><p>一、吃元宵</p><p> 元宵即我们现在所说的汤圆。这种食品从宋代开始在民间流行。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元宵是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塞入各种馅料,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元宵节当日全家围坐在一起吃汤圆,寓意一家团团圆圆。</p><p><br></p><p>二、赏灯猜灯谜</p><p> 元宵赏灯从盛唐开始,由来已久。每到这天晚上,人们都会外出观灯,热闹非凡。从南宋以后除了赏灯还可以猜灯谜。至此每到元宵节都有赏灯猜灯谜的习俗。</p><p><br></p><p>三、中国的情人节</p><p> 元宵节其实也是个浪漫的节日。在古时,因年轻女孩不能外出活动,但过节可以结伴出游,元宵节赏灯正好提供了一个男女相识的机会,让友情人可以在元宵节期间相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