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情深意浓的《小河淌水》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几天前,偶尔看到一段视频,三位青年男声歌唱家,合唱云南民歌巜小河淌水》。唯美的画面,优美的旋律,错落的和声,十分动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这首歌,过去也听过。词曲很短,虽然旋律听起来很优美,但当时觉得只是首简单的抒情小调,并未留下特别深刻印象。这次再听几位歌唱家的合唱,却被深深打动。于是找来曲谱,细细揣摩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巜小河淌水》歌词如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月亮出来亮汪汪,亮汪汪</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想起我的阿哥在深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哥像月亮天上走,天上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哥啊,哥啊,哥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山下小河淌水 清悠悠</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月亮出来照半坡,照半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望见月亮想起我的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一阵清风吹上坡,吹上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哥啊,哥啊,哥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你可听见阿妹叫阿哥</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哎,阿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这首诞生于上世纪四十年代后期的云南民歌,是时为云南大学进步学生的尹宜公,以家乡云南大理弥渡地区民歌原素为基础,编创而成。其主题内容,并无新奇之处,也是司空见惯的山野情歌。除去语气词,两段十行歌词,还有一句是重复的,平白如话,俗语方言,并无精词妙句。五句曲调,有些特点,却也并不复杂艰涩,我等业余人士,反复吟唱几遍,也能渐成曲调。然而,若再细细揣摩品味,却发现此歌短而不小,简而不凡。那天高地阔、意境深远的空灵,起伏跌宕、情深意长的浓烈,婉转缠绵、动人心弦的柔美,令人产生不可名状的感动、惆怅、忧伤与惊叹——难怪是一首传唱国内外的中华民歌经典,果然名不虚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一首似乎最常见的乡野情歌,为什么能如此动人并跻身经典?我以为,主要是此歌与众不同的三美,即景美,情美,曲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首先是景美。文学创作强调的一个重要原则,便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文学人物的塑造和情节的展开,必须通过一个个符合情境的、特定的典型环境,作为基础和背景。正是如此,巜小河淌水》为歌曲的主题内容和人物的情感表达,设定了一个美妙的典型环境。其不凡之景,其慑人之美,主要表现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一是场景之美。其场景设置在一个迷人的乡野月夜。皓月当空,光华似水,山野静谧,夜色朦胧,置身其中,如梦如幻,酒未曾饮,人已微醺——一个最容易勾起恋人相思和感伤的绝妙景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二是辽阔之美。歌曲展现了大跨度的时空穿越,从高天明月到山野荒坡,从远方阿哥到心中阿妹,从明月亮汪汪到河水清悠悠,从哥在天上走到妹在地下望……远近、上下、动静、虚实,大跨度地跳跃、变换、呼应、融汇,展现了一个无限空阔的自然时空,更为恋人的情思与艺术的想像,提供了尽情飞扬的无限空间,极大地提升了歌曲意境的高远空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三是多样之美。简单的几行歌词,却描写展现了高空明月,山下小河,远方深山,眼前半坡,悠悠河水,柔柔清风。还有幻觉中,天上潇洒行走的阿哥;现实中,月下深情呼唤的阿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一首简短的情歌,设置了如此丰富多样,美轮美奂,主辅齐备的场景,而且天地景物,远近内外,挥洒跳跃,自然切换,收放自如,为歌曲主题的深化,为歌曲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提供了精妙的典型环境和广阔的舒展空间,令人叹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还有这首歌的情美。情歌,包括大部分的民歌,都是写情、表情、抒情,这首歌表现的爱情有什么独特之美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一是情感的浓烈之美。这是特殊的社会生活环境所造就的浓情。云南偏僻的边陲山区,崇山峻岭,人烟稀少,山民贫穷。农作靠刀耕火种,牧养牛马,则需以轮歇式的游牧方式,不停地转换山间草场。在这样的生存环境,相恋的青年男女,难于耳鬓厮磨朝夕相伴。为谋生,这位青年阿哥,需要经常远离家乡,漂泊在外,或游牧采集,或狩猎砍伐,或放排帮工,风餐露宿,抗雨雪风霜,防凶禽恶兽,经年累月,音讯不通,生死未卜,不测安危。留守的阿妹,只有终日无边的思念、牵挂与担忧,而在安土重迁,封建礼教严苛的偏远乡村,痴情的阿妹,也没有其他文化社交活动,来弥补和稀释这种刻骨铭心的思情,整天只能才下眉头,又上心头,时刻聚焦于远在天边的阿哥。这种乡村农耕时代的爱情现象,现代青年,大约很少发生,更难于深切体会。当阿妹孤身独处在这样一个风清月明之夜,万籁俱静,思绪纷扬,其心中长久积聚的万千情思,犹如炽热奔突的熔岩,喷涌而出,在辽远空阔的夜空明月下,尽情地释放,忘情地渲泄。她在亦真亦幻地想像,情真意切地表白,撕心裂肺地呼唤……这种真挚浓烈的情感表达,自然会深深地打动每位用心感受的歌者与听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二是情感的丰富之美。虽然这首歌的主题内容,和绝大部分情歌一样,也是抒发对远方恋人的思念,但其他情歌,表达的情感大多比较单一,或刻骨铭心的思念,或海誓山盟的表白,或望眼欲穿的期待,但这首歌,通过每一个词语与乐句,像电影蒙太奇镜头,跳跃性地组合了具有叙事情节般的,极为丰富的情感变化。如仰望明月高升而被触发的思念之情,幻想阿哥像月亮行走天空的联想之情,深情急切呼唤阿哥的挚爱之情,想像河畔相逢的幸福沉醉之情,月下山坡曾经共处的怀念之情,风过梦醒的惆怅之情,悲声问询的忧伤之情等等,使可感的丰富情感,与可见的美妙景色和婉转动听的音乐旋律,相互交融,一次次,一波波地拨打、冲击、激荡着人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三是情感的含蓄之美。这主要体现在歌词的内容上。相比于其他山野情歌,巜小河淌水》表达的情感是异常地深厚和浓烈,但表现方式却很含蓄很文雅。整首歌,除使用了阿哥阿妹这种亲昵的称谓外,情感的表达,除了只可意会的语气节奏外,只限于“想”的心理活动和“喊”与“问”的普通社交行为,没有类似“等到太阳落山后,让你亲个够……”这种直白的情爱热语,而是引而不发,点到为止,以抑助扬,给听众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歌曲具有的大片艺术留白,也使演唱者具有较大的理解、想像和发挥的天地。此外,这首歌在看似简单平实的几行歌词里,还不着痕迹地应用了汉语诗词常见的诸多修辞手法,如起兴、想像、拟人、暗喻、隐喻、反复、设问等等,营造了含蓄隽永的美雅意象。这也说明,云南虽处边陲僻壤,但在长期历史的人口迁徙和地域文化交流中,也深受中原和江南民族文化,甚至世界文化的滋养,表现在文艺作品中的伦理道德习俗和艺术审美情趣,有了广泛而高度的契合,使广大听众很容易产生共通共鸣共情的文化认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最后就是曲调美。巜小河淌水》能成为中华民歌经典并享誉世界,其曲调之美应该是最为关键的因素,因为大多数听众,接受一首歌曲,一般总是先要听到并喜欢这首歌的曲调,才可能有兴趣去关注歌词和内容主题。很多人最先了解并喜爱这首《小河淌水》,也大多是从听到葫芦丝等器乐演奏曲时开始的。可见,此歌曲,仅从单独的曲调来看,也是可独立存在,非常优美动听,广受听众喜爱的音乐杰作。作为整首歌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曲调之美,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我认为,主要在贴切、博采和变化这三个方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一是贴切。就是曲调与歌曲的内容非常贴切,形成了天衣无缝,珠联璧合的艺术整体。比如为表现歌曲高远的意境,辽阔的时空和丰富的情感,曲调的音域很宽广,达到了12个音阶的跨度,使歌曲内容在大幅度的音程空间,得了淋漓尽致的展现。为表达呼唤阿哥的急切心情,乐句在四、五度的音程上,大跨度地跳进,并用切分节奏,将此时一声紧似一声的呼唤,一种难以遏制的激情,恰如其分地转化成音乐形象,与情感内容,浑然一体,相辅相成。同时,由于这首歌毕竟是一首月下思亲的情歌,基调应是阴柔之美。因此选择了民族音乐的羽声调式,达到了与内容贴切的婉转柔美的音乐效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二是博采。这首歌曲是根植于云南弥渡地区民歌沃壤中的一朵奇葩,采集和吸纳了当地优秀民歌的原素,具有浓郁的云南弥渡地域民歌特点。如歌曲两段的开头和曲终结处,都有一声语气词“哎……”,这是当地民歌常见的长腔,像一声提示性的呼唤,一开腔就引领听众进入特定的音乐情境,有助于听众凝神静气往下聆听。结束时的一声长腔,则余音缭绕,意犹未尽,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同时,编创者又不是原封不动地移植,在整体的曲调布局和乐句乐段的科学规范上,又遵循和吸纳了主流音乐文化的营养和要求,使这首采集和脱胎于云南弥渡的民歌,最终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并荣登世界音乐经典的殿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三是变化。由于这首歌曲来源于乡间民歌,风格上还保留着民歌自由率性的特点,使歌曲并不完全循规蹈距,一些乐句打破常规和定律的处理,显示出着一种来自山野乡间的灵动与活力,随心率性的起落与变化,不仅能更精准地表现歌曲的主题内容,也令人产生意外的欣赏感受和新鲜独特的审美愉悦。比如这样一首短小的歌曲,为适应情感和内容变化,在乐句的节拍上,就分别有4/4和3/4的不同变换。很多小节的第一个音都用了切分音符,以此改变常规强弱拍的位置,以达到符合内容的表达效果。另外,在总体柔美的基调上,也会根据内容的需要,大幅地调整变化,如歌中呼唤阿哥和月亮亮汪汪的豪放,与月下河水清悠悠的柔美,通过大跨度的音高变化和节拍调整,交错映衬,不仅与内容词意紧密贴合,也形成了跌宕起伏,摇曳多姿,动人心弦的艺术效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如此简析一番,更觉得要唱好这首歌并不容易,难怪歌唱家龚琳娜说她从中央音乐学院毕业后,一二十年不敢唱这首歌,直至人到中年,某日,在国外的月夜海滩,思念远方久别的丈夫时,突然找到了这首歌的感觉,回国演唱,果然惊艳听众。现在很多知名音乐网站,龚的演唱版均名列前茅。国内很多歌唱家都用不同的唱法,演唱过这首歌曲,包括老中青、男女声、独合唱、美民通,每种演唱版本都不一样,都有不同的演绎和改编,每个版本,都有歌者的个人理解与发挥,其艺术效果,各有千秋,也仁智各有所见,至今还没有哪个最好的共识与定论——这是不大多见的现象。正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典型大于形象。这也正说明此经典的特殊魅力和超常容量。我等业余歌者,也可据此放胆歌之,唱不好,也有了唱自我理解的托词和安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鉴于此,我在学唱这首歌时觉得,作为一般歌者,唱好这首歌,最重要的,还是要从整体上把握好这首歌的基调和特点。总体上,此歌为一名妙龄阿妹,月夜下思念远方恋人的主题,与此同时,还要充分注意到歌中时空景物的多样性,情感变化的丰富性,山野情歌的通俗性,精准地把握好,细腻地表现出静与动,远与近,虚与实,放与收、喜与忧、情与怨的变化与统一,以及鲜活灵动的民间世俗气,率直朴拙的乡间野性味,重在以真感人,以情动人,不必为炫技而处理得太高难复杂,使之面目全非,变成崔莺莺或朱丽叶的人设,从而失去了此歌的原味和本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全曲两段,也应有不同的基调。如第一段的核心基调,应该是想像和浪漫,是梦幻般的音乐形象——乡野梦境般的月夜,阿妹望月生情,想念远方深山里的阿哥,想像阿哥像月亮在天上行走,深情急切地呼唤后,如愿相逢,徜徉在月光如水,清水悠悠的小河边……此段应唱得空灵优美。第二段的核心基调应该是怀旧和离别,是曲折叙事般的音乐形象——月照下的山野半坡,往日时光,如在眼前,有多少共同耕作的辛劳与快乐,多少晨起暮归的温馨与亲密,结果一阵清凉晚风,吹散了回忆。风过梦醒,斯人远去,只能迎风落泪,对月伤悲……于是悲切地呼唤与询问(第一段呼唤阿哥,要唱出期待相逢的急切,第二段的呼唤,要唱出不舍离去的悲切)。最后一声痛彻心扉,情思悠长的呼喊,如诉如泣,如丝如缕,绵延不绝……此段要唱出画面与层次,唱出情节与情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一首小歌,东拉西扯,竟叨唠数千言,且谬误频连,估计早令读者不胜其烦,行家嗤之于鼻,只期抛砖引玉,求教大家,自我得以收获提高。如此,则不亦乐乎。</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