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亲历图书馆“搬家”</font></b></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h3 style="text-align: center;"><i><font color="#ff8a00"><b>陈建文</b></font></i></h3> <font color="#167efb"><i>大同市展览馆</i></font> <font color="#167efb"><i>2008年12月19日大同日报征文文章《亲历图书馆“搬家”》</i></font> <font color="#167efb"><i>2009年1月19日大同日报报道征文获奖</i></font> <h1><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亲历图书馆“搬家”——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b></font></p><div><font color="#ed2308"><b><br></b></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i style=""><font color="#ff8a00"> 陈建文</font></i></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b06fbb"><b><br></b></font></div><ul><li> <font color="#b06fbb">图书馆是城市的信息中心、知识中心、社会教育中心和休闲娱乐中心,它通过系统收集、保存与组织文献信息实现传播知识、传承文明的社会功能,作为城市文明标志的图书馆,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皆社会、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用巨大,意义非凡。</font><br></li></ul><font color="#b06fbb"><br></font><ul><li><font color="#ff8a00"> 三十年前的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时期。除已建馆近30年的大同市图书馆外,大同城区、南郊区、阳高县、左云县等11个区县也陆续建立起了图书馆。少儿图书馆、工人图书馆以及教育、科技、各企业图书馆随之涌现,大同市图书馆事业也同全国其它事业一样,得到了空前的发展。</font></li></ul><font color="#ff8a00"><br></font><p></p><ul><li> <font color="#39b54a"> 三十年翻天覆地、沧海桑田,国家和各单位变化之大,让人有恍如隔世之感。忆及参加工作以来的点点滴滴,特别是经历过的四次图书馆“搬家”,真是感慨万千。</font><br></li></ul><font color="#39b54a"><br></font><ul><li> <font color="#ff8a00"> 1986年8月,在经历了四年的图书馆本科教育之后,怀着为国家和社会造福的理想,我踏入了当时位于展览馆东厅二楼的大同市少年儿童图书馆,从事采购、编目工作。建于1982年的少儿图书馆其时面积500多平方米,读者亦不多。1987年7月,我被抽调到市文化局职称办,主要负责全市“图书资料”系列职称的评审工作。由此,对全市各类图书馆及图书馆事业发展有了一个概略的了解。1989年初,我回到了少儿馆。</font><br></li></ul><font color="#ff8a00"><br></font><ul><li> <font color="#b06fbb"> 由于楼板下陷,原大厅不再适宜做图书馆,1989年5月,少儿馆搬迁到了电视大楼对面,工人图书馆楼上。租借其500平方米面积开展工作。经过大家的精心布置和辛勤劳动,焕然一新的馆舍出现在小读者和家长面前。我仍如前负责到书店采购图书及分类编目工作,为满足读者需求不遗余力地劳动着。我们加强了业务技能的培养和训练,也搞了几次智力竞赛,并在一些学校建立了流动图书站,定期送书到孩子们和老师们手中,为他们服务。只是读者仍少。令我难以忘怀的是帮助城区十八校建立图书室以及历时一个月,在二十八集团军文化中心,帮其建起藏书2万多册的图书馆的经历。</font><br></li></ul><font color="#b06fbb"><br></font><ul><li> <font color="#ed2308"> 1992年初,邓小平南巡,并进行了“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一系列谈话。4月,我调到了大同市图书馆,工作岗位在辅导部。</font><br></li></ul><font color="#ed2308"><br></font><ul><li> <font color="#ff8a00"> 建于1959年的大同市图书馆最初位于西门外新华书店楼上,面积360平方米。1980年初,也是因为楼板下陷,书库搬迁至展览馆东厅一楼北大厅,整个馆舍增加至900多平方米。趁着全国大地涌动的春潮,1992年5月,我们把时在书店楼上的阅览室、辅导部搬到了展览馆书库大厅,从此与采编部、书库合在一起,阅览座位也增加了几十个,业务工作既协调,又方便读者借阅、阅览,颇得读者赞许。当年十月,我担任了辅导部主任,开始带领部室同志投入到对全市各类型图书馆的业务培训与指导之中。原书店楼上馆址除保留有业务办公室和古籍阅览室外,还有280平方米的面积。我们在馆长于佳茹的带领下,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活动。如举办呼啦圈比赛、进行古尸展览、与市电影公司合作放映电影、举办讲座等。位于楼下的开办于1985年的“达远复印机服务部”代销复印机、开展文献复制、打字、名片制作等业务,也是一片红红火火的景象。1993年6月,我到了业务办当主任,从此负责全馆的业务规范和统计、评估工作。年底,又在许殿玺老师的帮助下,历时半年,经过登记、分类、编目、上架,彻底整理好了馆藏的1万多册古籍线装书,于1994年7月正式对外开放了古籍阅览室,使大部分购于1960年代、小部分收集于1970年代的珍贵古籍从此与读者见了面。1994年10月,全国公共图书馆首次评估定级工作拉开帷幕。我们除进行自我评估外,还负责对全市各区县图书馆的评估,工作量非常大。评估对我市图书馆的规范化建设起了有力的推动作用。在我们的努力下,1995年5月,市图书馆学会正式成立并召开了大同市首届图书馆学术研讨会。全市图书馆界的联合与学术活动蔚然兴起。从1989年开始的每年一度的全国“图书馆服务宣传周”也蓬勃地开展起来。各学校、街道、企业以及农村图书室的建设和辅导活动也不断增加、发展壮大。1985年、1990年、1995年,大同市图书馆连续三次被评为“山西省文明图书馆”。可以说,1994年至1996年初是我所首次经历的大同市图书馆力图重新崛起、发展较好的时期。(据馆内老同志讲,改革开放以后,随着高考制度的恢复,全社会学习空气空前浓厚,求知欲极为强烈,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中期,图书馆从早7点到晚10点座无虚席,为图书馆历史所仅见)遗憾的是,直至2000年,购书经费始终不能单列,且较为拮据,图书增长量也不大,1000余名读者常为看不上新书抱怨。</font><br></li></ul><font color="#ff8a00"><br><ul><li> <font color="#167efb"> 1996年6月,由于展览馆整体被上海市豫园商城占用,大同市图书馆搬迁至迎宾东路116号铁十七局院内迎东宾馆楼上,租用面积700多平方米。我仍在西门外新建北路32号新华书店楼上旧址的业务办和古籍阅览室工作。搬到新址之后的三个月里,我们全馆共同奋斗,把近60%的购于1980年前的属于《中小型法》的图书改分到了《中图法》分类体系。那是一段极为考验人的精神和毅力的难忘经历和记忆。重新开馆后的市图书馆因经费缺乏、新书过少、地方偏僻狭小、设备陈旧、宣传不到位等,读者从之前的1000余名,降到500余名,直至2003年后才逐步有所改善,但到2006年底再次搬家前,也才有1500名读者。1997年,市图书馆自筹资金购买计算机和管理软件,开始了自动化管理,但也仅限于分类、编目和借阅三个子系统。之后几年的工作,便是围绕着贴条形码、输入数据、回溯建库展开了。其时,我的工作除了继续日常的业务办的工作外,还兼管古籍阅览室的开放,接待查阅古籍的读者以及对外联络、协助于馆长进行建新馆可行性研究、后勤采买等。1999年底,在我和馆长的不懈努力下,市委宣传部、市新闻出版局联合下发了同新字【1999】第27号《关于给大同市图书馆缴送出版物样本的通知》,市图书馆从此开始了大同地方文献的收集整理工作。2000年元月,大同市图书馆地方文献阅览室正式成立,与古籍集中于一起,我一手建立、收集、整理、管理,至2002年底任副馆长为止。这期间,我的主要工作在四处收集、分编、整理上架、接待省内外读者查阅并大力通过媒体、网站宣传地方文献、大同历史文化和大同的作者,卓有成效,得到了极大的反响和社会的肯定。与此同时,业务办、古籍阅览室的工作还在延续,《大同市志·图书馆志》和历年来的《大同年鉴》有关本馆的条目及各种报告、总结都由我完成。历次评估、调研活动、业务辅导也要参与。2002年7月,管学功继任馆长、书记。年底,我亦任副馆长,分管书库、古籍、地方文献工作。2004年8月,市财政投资35万元建立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大同分中心暨大同市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图书馆网站随之开通。此项工作我亦分管,从建立伊始到2007年8月,事事过问,倾注了大量心血。新班子上任后,坚持“以人为本,读者第一”,“360天,天天开馆;360行,行行办证”,推出新书专架、新书推荐栏及旨在服务老年人、残疾人、军人的优惠措施;围绕“4·23世界读书日”、“图书馆服务宣传周”、暑假、寒假、“全民读书月”,开展免费办证、免费阅览、免费上网、电影、科技视频讲座欣赏等活动,吸引读者;试开办“平城讲坛”和“星期六视频讲座”,举办“大同历史文化知识竞赛”、全市读书演讲比赛等;着力加强流动图书站建设和送书下学校、军营、农村;制定完善、建立健全了各种规章制度和文明服务制度。同时,加大宣传力度,千方百计通过媒体宣传图书馆,使大同市图书馆的社会知名度和满意度直线上升。这是我来到市图之后,经历的图书馆第二次大的快速发展。</font><br></li></ul></font></h1><h1><br><ul><li> <font color="#ed2308">2006年,市委、市政府投巨资决定改造展览馆,使之成为集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于一体的文化中心。这样,大同市图书馆又一次开始了搬迁。从2006年下半年起,我的工作重心就转到了与同志们一起打包、协助馆长协调、监督改造工程、筹谋设施设备、规划未来工作上来。年底,搬迁到了新馆。2007年元旦,拥有5000余平方米,全套新设备、环境优雅的大同市图书馆漂漂亮亮地亮相于市民面前。优越的地理位置、成数倍乃至数十倍扩大的面积和座位、大幅度增加的购书经费、大量增加的新书、全新的自动化的办公设备极大地扩展了图书馆的服务功能和服务范围。从此,大同市图书馆的借阅服务和读者服务工作跃上了一个新的高度。持证读者5000多名、每天接待250余人;“平城讲坛”讲座每周一期,成为大同市民和知识界的盛大节日、文化品牌;演讲会、读书知识竞赛、有奖征文、读者座谈会等活动层出不穷;“送书到街道社区、派出所、学校军营、农村企业”,图书流通站建设全面开花;文明服务、规范办馆进一步深化……所有这一切,无不昭示着大同市图书馆在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学习型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以及保护大同古城、实现“转型发展,绿色崛起”中已起的作用。市图书馆在政府和各界的重视、支持下,比之从前,发生了质的飞跃。2007年8月起,我分管的工作转向了采编部、辅导部和报刊工具书阅览部。我为上述工作也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和辛劳。</font><br></li></ul><font color="#ed2308"><br></font><ul><li> <font color="#b06fbb"> 这就是我所经历的图书馆的四次“搬家”和我参加工作22年来图书馆的变迁。其中的酸甜苦辣,甘苦自知。每每回想起来,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font><br></li></ul><p></p><p></p></h1> <font color="#167efb"><i>1989年新华书店楼上时图书馆 建馆30周年纪念</i></font> <font color="#167efb"><i>1996年迎东宾馆图书馆</i></font> <font color="#167efb"><i>2007年展览馆图书馆新馆</i></fo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