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课不停学——-中国美术史鉴赏篇二之五代十国时期的山水画

多米澄

<p>南北分野的五代山水画</p><p>五代山水画成绩斐然,南北两种画风正式确立,笔法墨法大体具备。董源、巨然和荆浩、关仝成为南北两种画风的开创者,南清新秀润,北浑厚雄健,影响深远,为两宋山水画的全面繁荣,奠定了基础。</p> <p>1、南派山水代表画家董源、巨然</p> <p>董源:</p> <p>董源的代表作有:《潇湘图》,绢本,纵50厘米,横141.4厘米,画卷以江南的平缓山峦为题材,取平远之景,江上有一轻舟飘来,江边的迎候者纷纷向前。中景坡脚画有大片密林,掩映着儿家农舍;坡脚至江水间有数人拉网捕鱼,生机盎然。全卷由点线交织而成,墨点由浓化淡,以淡点代染,在晴岚问造就出一片片淡薄的烟云,潮湿温润的江南气候油然而出。点景人物用白粉和青、红诸色,凸出绢面,明朗而和谐。</p> <p>《夏山图》是五代时期画家董源创作的绢本水墨淡设色画,现藏于上海博物馆。</p><p>该画作展现了江南峰峦叠翠,云雾缭绕,林木繁茂的夏日景致,画中绘有许多辛勤劳作的山民和家畜,洋溢着浓厚的自然气息和生活情趣</p> <p>巨然:</p> <p>巨然,生卒年不详,江宁(江苏南京)人。五代画家,僧人。</p><p>早年在南京开元寺出家,南唐降宋后到汴京(河南开封),居于开宝寺。</p><p>擅画山水,师法董源,专画江南山水,所画峰峦 ,山顶多作矾头,林麓间多卵石,并掩映以疏筠蔓草,置之细径危桥茅屋,得野逸清静之趣,深受文人喜爱。以长披麻皴画山石,笔墨秀润,为董源画风之嫡传,并称董巨,对元明清以至近代的山水画发展有极大影响。</p> <p>《万壑松风图》是五代时期画家巨然创作的一幅水墨画,现藏于上海博物馆。</p><p>《万壑松风图》描绘了中国江南山水的雄浑景色,各种松树,百姿千态,栩栩如生。千山万壑,亭亭盖盖,苍郁清润。</p><p>《万壑松风图》的坡石用淡墨作长披麻皴,再以焦墨、破笔点苔,有沉郁清壮之韵。全图的笔墨沉厚浑朴而不失腴润秀雅,天趣盎然。</p> <p>《秋山问道图》是五代画家巨然创作的绢本墨色画,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p><p>《秋山问道图》无款,以立幅构图画重重叠起的山峦,下部清澈的溪水,曲折的小路通向山中,山坳处茅舍数间,屋中有二人对坐,境界清幽。</p> <p>2、北派山水画的代表荆浩、关仝</p> <p>荆浩(约850-911),字浩然,号洪谷子,孟州(今河南济源)人,五代后梁著名画家,是北方山水画派之祖。因避战乱,常年隐居太行山。</p><p>他擅画山水,师从张璪,吸取北方山水雄峻气格,作画“有笔有墨,水晕墨章”,勾皴之笔坚凝挺峭,表现出一种高深回环、大山堂堂的气势,为北方山水画派之祖。</p><p>著有《笔法记》山水画理论的经典之作,提出气、韵、景、思、笔、墨的绘景“六要”。</p><p>作品还有《匡庐图》《雪景山水图》等。</p> <p>《匡庐图》</p><p>五代 荆浩 绢本水墨 纵185.8厘米 横106.8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p><p>《匡庐图》画的是庐山及附近一带景色,结构严密、气势宏大,构图以“高远”和“平远”二法结合,而其深远、奥妙、飘逸尽得其当。画法皴染兼有,皴法用小披麻皴,层次井然。全幅用水墨画出,充分发挥了水墨画的长处,正如他自己所说:“吴道子画山水,有笔无墨;项容有墨无笔,吾当采二子之所长,成一家之体。”此画的确具有非凡神韵和独特风格。此图右上端有“荆浩真迹神品”六字,传为宋高宗笔迹。</p> <p>关仝(约907-960),长安(陕西西安)人。五代后梁杰出画家。一作关同、关穜。在山水画的立意造境上能超出荆浩的格局,而显露出自己独具的风貌,被称之为关家山水。</p><p>画山水,早年师法荆浩,刻意学习,废寝忘食。所画山水颇能表现出关陕一带山川的特点和雄伟气势。画风朴素,形象鲜明突出,简括动人,被誉为“笔愈简而气愈壮,景愈少而意愈长”。北宋米芾说“工关河之势,峰峦少秀气”。</p><p>关仝(生卒年不详),中国五代画家,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画山水早年师法荆浩,刻意学习,几至废寝忘食。他所画山水颇能表现出关陕一带山川的特点和雄伟的气势。北宋米芾说他“工关河之势,峰峦少秀气”。关仝在山水画的立意造境上能超出荆浩的格局,而显露出自己独具的风貌,被称之为关家山水。他的画风朴素,形象鲜明突出,简括动人,被誉为“笔愈简而气愈壮,景愈少而意愈长”。关仝喜作秋山、寒林、村居、野渡、幽人逸士、渔村山驿的生活景物,能使观者如身临其境,“悠然如在灞桥风雪中,三峡闻猿时”,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论者谓其晚年成就,较之荆浩更能青出于蓝,是荆浩画派的有力继承者,与荆浩并称为荆关。关仝传世作品有《山溪待渡图》及《关山行旅图》等。</p>

山水画

荆浩

山水

五代

董源

巨然

画家

关仝

画风

绢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