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爱琴老师的德与艺

碧霄雲鹤(爱秦腔)

<p>(作者:杨升娟</p> <p>李爱琴老师是我的恩师。在随师父学艺并相处的二十六年时间里,笔者深刻感受到了老师慈母般的大爱和高山仰止的品格,领悟到师父精湛的艺术造诣。</p> <p>观众心目中的“活周仁”</p><p><br></p><p> 师父出生于西安一个贫寒的农村家庭,祖父是民国时期著名的皮影表演艺术家,父亲从小好秦腔。她天生拥有一副好嗓音,三四岁时就常在农闲时随父亲东奔西走,卖艺挣钱,6岁开始便活跃在各个秦腔舞台上,在彭艺社、大华社等院团受李正敏、董化清先生所教,演出《探窑》《三娘教子》《五典坡》等戏。由于她天资聪颖、嗓音圆润,能掌握戏中人物的喜怒哀乐,所以被人们戏称做“六龄童”。</p><p><br></p><p> 1953年,师父进入西安五一剧团正式学艺,不久便成了团里的顶梁柱。1954年参加陕西省军区五一剧团,开始系统练功和学文化。为排演《戚继光斩子》,她曾向京剧名家李万春先生学习;1956年以《戚继光斩子》参加陕西省戏剧会演,获演员一等奖,并荣立三等功一次;1959年被评为陕西省劳动模范。同年,她入选参加陕西省演出团到北京以及沪、粤、鄂、滇、川等省市巡回演出,在演出团受益于秦腔名家的具体指导,其间又先后得到盖叫天、红线女、陈伯华等名家的指教,使她表演艺术水平有新的飞跃。</p><p><br></p><p> 师傅在六十年代初开始演出《周仁回府》,《周仁回府》作为秦腔传统名戏,在师傅之前,先后有李云亭、雒秉华、刘毓中、苏育民、黄金华和任哲中等六代“活周仁”因此戏而唱红。师父在充分传承前人的基础上,坚决走自己应走的路,虚心向前辈学习,采各家之所长,补自己的所短,注入自己对角色的理解和再创造,升华了前人的智慧和光泽。在角色塑造中,她加入了闪帽翅的绝技,还变以往的蓝色官衣为大红色,短水袖为长水袖,以期甩得更潇洒,更漂亮,更富贵,这些创新都淋漓尽致地凸显了人物矛盾纠结的心理状态。此外,在唱腔上她还加入了滚白,连唱带说,以此表现人物情绪的波澜起伏,并且省去了不少不必要的唱词,显得干净利落。经过勤学苦练和舞台实践,逐步形成了她自己的独特艺术风格,动作质朴无华、情感慷慨激越,唱腔浑厚、刚毅、深沉,余味无穷。</p><p><br></p><p> 几十年来,师父演出的《周仁回府》超过3000场,久演常新,她所扮演的周仁这一人物形象,人称“活周仁”,达到了当今秦腔艺术界的最高水平。</p> <p>秦腔艺术的创新耕耘者</p><p><br></p><p> 师傅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演员,她戏路宽广,除擅长演小生戏以外,还能扮演须生、正旦和老旦等行当,在现代戏中也塑造了一系列感人的形象。她主演的小生戏有《周仁回府》、《张羽煮海》、《三滴血》、《春香传》、《红楼梦》、《血手印》等;须生戏有《孙安动本》、《生死牌》、《三关点帅》等;正旦戏有《秦香莲》、《三娘教子》、《三堂会审》;现代戏有《三世仇》、《枣林湾》、《芦荡大种》、《龙江颂》、《母子情》等等。</p><p><br></p><p> 她在表演艺术上能博采众长,为已所用,并不断进取,刻意求新,着力刻画人物的内在感情和气质。她的表演,不论表情、唱腔、做派、幅度都与老的演法有许多不同。声情并茂的唱腔、深情多变的眼神、节奏明快、线条丰富而又玲珑剔透的身段,都揉进了现代生活和现代艺术的韵味,达到古典美和现代美的和谐统一,形成了她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流派。她鲜明的艺术个性,受到广大观众的称道。师父常说:“演员一定要有自己的特色,只有这样才不会失去观众。但创新应是在继承的基础上,不能丢失特有的风味。”</p><p><br></p><p> 在认真演戏的同时,师父还身兼许多社会职务,曾担任过西安市文联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等职。即使现在退休了,她也没丢下自己的秦腔事业,经常为学生排戏,为群众演员做指导,只要有人请她示范几句,她都会唱上几嗓子。她时常语重心长地告诉学生们:“观众就是上帝,一个演员只有得到观众的认可才算是好演员,哪怕台下只有一个观众,也要认认真真地表演。”</p><p><br></p><p> 在生活中,师父从来没有把自己当名人,经常给别人“让道”,放弃许多演大戏、演好戏的机会。在她看来,大家都是在为秦腔事业奋斗,都是同一个战壕里的战友。不仅如此,她还时常和区县剧团合作,跟当地群众演员同台演出,一方面鼓励他们,给他们增添自信心,另一方面还能提高当地演员的表演水平。“观众就是我的加油站,只要能唱戏,能看见观众的笑脸,我就劲头十足。”</p> <p>事业上的严师 生活中的慈母</p><p><br></p><p> 在我三个月大小之时,有次临村古会,邀请五一剧团来演出助兴,母亲抱着我去看戏。那时谁又能知一个襁褓之中的婴儿后来能与舞台上的那位大艺术家走得那么近!</p><p><br></p><p> 我开口学唱的第一段戏便是师父的《周仁回府·夜逃》“见嫂嫂她直哭得悲哀伤痛”,是跟着磁带一字一句自学下来的。9岁时,我以这段唱参加了陕西电视台《秦之声》栏目在富平县举办的群众电视大奖赛,并荣获一等奖,陈尚华、任哲中、张晓斌等评委老师对我的肯定和鼓励让我萌发了从事戏曲专业表演的念头。父亲带着我,来西安参加五一剧团艺术培训中心的入学考试。那是我第一次见老师。</p><p><br></p><p> 一段“见嫂嫂”让其他老师都笑着顾盼师父,看到师父抿嘴会心的微笑,我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p><p><br></p><p> 10岁,我只身来到了古城西安,在五一剧团艺术培训中心接受戏曲的专业学习。那时学校在北郊,离城较远。师父忙于演出和团里的管理工作,但总是每隔几周都要来学校看望我们。在那份严厉而慈爱的目光中,我明显能感觉到师父对的特别关注。师父对我各方面要求都很高,按师父的话来说,就是给我“吃偏碗饭”。这“偏碗饭”,就是对我练功、生活上要求更加严格。我基本功腿、毯、把、架、身段训练都是和男生一起练的。就是这“偏碗饭”,让我1997年毕业时以优异的成绩留在了五一剧团工作。</p><p><br></p><p> 有时我演出结束后,其他师父都夸说“娃唱得好”,师父严肃地说“啥唱得好?她才多大嘛?!”然后背地对那些师父说,“你给娃好心,不能给娃好脸;娃这么小的,你把娃惯坏了,以后还咋管理啊?”</p><p><br></p><p> 师父对演出一丝不苟,要求非常严格。2006年我参加陕西电视台超级新人秀比赛,师父对我演的每个角色,《周仁回府》饰演的周仁、《三曹父子》饰演的曹植、《红楼梦》饰演的贾宝玉,从头至尾都细抠了一遍。最令我不能忘记的就是2011年师父给我排练《周仁回府》的时候,时值夏季,酷热难耐。我拿条毛巾,端盆清水,师父陪我在排练场仔细剖析人物,教动作顺唱腔,一个动作一个眼神都不马虎。看着汗流浃背的师父那一招一势细心示范,我心里又是感激又是心疼。我知道,自己唯有刻苦努力好好学习,才能对得住师父那一片良苦用心!在老师的耐心指点下,我最终将周仁回府全本颁上舞台,连演十场,场场爆满,并在首演仪式上举行了拜师仪式,师父将她演出了三千多场的官衣、道袍、和帽翅捎子全部赠送给了我。我们的目光不敢对视,我激动的热泪盈眶,师父则也喜极而泣。2011年10月《周仁回府》参加了第六届陕西省艺术节获得了优秀表演奖!文化厅还给我颁发了“第九代周仁”荣誉证书。我们的辛勤耕耘收到了观众和评委老师们的认可!师父非常高兴!第一次夸我,说我娃这回给我把气争了!</p><p><br></p><p> 事业上师父是严师,生活中师父是慈母。我来自农村,上学时家里条件不好,师父在生活上对我很是照顾,经常带我去她家里吃饭。这一方面是为我改善生活加强营养,同时也是利用做饭的时间,让我唱她来帮我顺唱腔,吃完饭又在客厅里给我排戏。师父对我生活照顾的同时,也提出了严格的要求,不准我早谈恋爱,不准我穿高跟鞋留长发。我知道师父这都是为我好,怕我早谈恋爱为之分心而影响事业,怕我注重外表不重内在而趋于平庸。可是女孩子爱美之心总是难以抑制,于是我偷着留起了长发,见师父的时候就把头发扎起来,师父提醒时我总是糊弄着应付过去。有次我忘了扎头发,排练回来路上遇见师父,我跟师父打招呼,师父一看我那散乱的长发,就说:“去去去,我不想和你说话了。”旁边老师说“算了算了,娃也大了,就让娃留吧。”我冲师父作了个鬼脸!从那以后,师父才解除了对我留长发的限制。</p> <p>不知不觉间,和师父在一起已有二十六年了。这二十六年,比我在母亲身边成长的时间还要长;这二十六年的相处,让我感觉师父比母亲还亲。和母亲久日不见,还没有非常想念的意思,可和师父几天不见,就感觉身边空荡荡的,自己好像掉了魂似的。2005年,西安四团合并后,那阵整天排戏演出也多,我好长时间没有去看老师。有次自己受了点委屈,就跟老师打了个电话。接通后,我说了句“李老师,我是升娟”,就难受得再也说不下去了;师父可能因为接我电话,也很激动得没有说话,我们就一直那样沉默了好久。师父感觉到了我的抽泣,就又开始开导我,让我听话好好干事。那一刻我意识到,自己现在身边最亲最亲的人就是师父。师父不是父母,胜似父母;离开了师父,我好比小小孩童远离娘怀般无依无靠、孤苦凋零。</p><p><br></p><p> 对师父感情之深,用言语难以表达。我现在能做的,就是刻苦学习,把老师的技艺好好继承下来,用师父的品德时刻铭示我,做一名大众喜爱的好演员!把李派艺术传承下去!这样,才能不负师父对我的厚爱和栽培!心中永祝师父身体康健,艺树常青!!</p> <p>《周仁回府》主演;李爱琴丶李买刚丶同超丶丁良生丶张武宏丶侯红琴丶韩俊莉丶李宏刚等</p> <p>《周仁回府》主演;杨升娟丶李晓娟丶巩娇浇丶周志鹏丶张永镇丶惠小军丶党亚峰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