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堤春晓

西子

<p>  颐和园的前身清漪园原是一片湿地,湿地北面有座瓮山,山前的小湖叫瓮泊,后改名为西湖。公元1749年,乾隆十四年初冬,大批民工对西湖进行了清淤、疏浚、扩大。1750年春,乾隆将整治后的瓮山西湖命名为昆明湖。</p><p> 在瓮山西湖疏浚开始那年,宫廷画师董邦达奉旨南下杭州,绘制了一幅西湖全景图。之后乾隆随身携带这幅全景图六下江南,其中三次是在清漪园建设中。乾隆早已谋划好将江南各地的园林特色复制到清漪园。昆明湖上的西堤就仿制了杭州西湖的苏堤,不仅仿制了苏堤上的六座桥,还复制了苏堤沿岸的一株柳树一株桃。时至今日,还有十九株当年的柳树依然挺立在景色妖娆的西堤。不一样的是苏堤是笔直的,而西堤是蜿蜒曲折的。</p> <p>  由颐和园北宫门进入园中,从后山绕过佛香阁来到大船坞。</p> <p>穿过宿云檐城关,好像来到城外。</p> <p>  昆明湖北岸万寿山的佛香阁等建筑代表的是皇家气派,而昆明湖西堤则是小桥流水人家的百姓情趣。</p> <p>  柳树刚刚发芽,正是“绿柳才黄半未匀”。</p> <p>小桥流水人家,一派田园风光。</p> <p>江南水乡的味道。</p> <p>远远看见西堤。</p> <p>  掩映在湖光山色中的西堤六桥,由北向南排列的顺序是:界湖桥、豳风桥、玉带桥、镜桥、练桥、柳桥。在练桥和柳桥之间,还有一座玲珑精致的景明楼。</p> <p>  界湖桥是西堤最北面的桥梁,位于昆明湖内外湖与后溪河的分界处,“堤长横亘东西界,六桥首分内外湖”。</p> <p> 界湖桥为西堤六桥之第一桥,始建于1750年,石桥有三个方形桥洞,上面原有木构桥亭,1860年被英法侵略者焚毁,1886年重建。</p> <p>  过界湖桥南行,就是堤花岸柳、委蛇曲折的西堤,而越往南行,场景越宽阔,如同舞台上徐徐开启的帷幕,万千气象次第跃入眼帘,让人应接不暇。</p> <p>由北向南行,右边是昆明湖外湖。</p> <p>外湖景色。</p> <p>左侧是昆明湖内湖。</p> <p>远处是万寿山、佛香阁。</p> <p>昆明湖平静如镜。</p> <p>  豳(音:宾)风桥是西堤上的第二座桥梁。桥西毗邻玉河斋、延赏斋、蚕户房等耕织图中的主要点景建筑,所以,乾隆皇帝将它命名为桑苧桥。1860年,桑苧桥被英法侵略者烧毁。1886年,慈禧太后重新修建后,命大臣沿用桑苧桥之原意,改名为豳风桥。豳风是《诗经》中《豳风•七月》里描写西周时期豳地(今陕西省彬县)百姓农耕蚕桑等生产生活的诗歌。诗中反映的劳动场景与豳风桥西面耕织图中水乡泽国、男耕女织的生活场景十分吻合,故引经据典用作桥名。时至今日,豳风桥周围尚存活着少量百年以上的桑树,成为了那段历史的见证。</p> <p>豳风桥。</p><p><br></p> <p>桥亭内眺望佛香阁。</p> <p>桥亭似一副画框。</p> <p>豳风桥南面。</p> <p>  豳风桥与界湖桥相比,桥身尺寸略小,桥洞的造型也不同,中间为方形、两边为圆形。桥洞有调节湖水的作用,中间宽大的桥洞还可穿行小船。</p> <p>豳风桥附近的百年古树。</p> <p>豳风桥附近的黑天鹅。</p> <p>金鸡独立。</p> <p>苇塘里的残荷。</p> <p>附近的小路通往耕织图。</p> <p>山桃花盛开。</p> <p>与残荷遥相呼应。</p> <p>外湖景色宜人。</p> <p>西堤,外湖。</p> <p>外湖景色。</p> <p>万寿山,昆明湖(内湖)。</p> <p>万寿山,昆明湖,西堤,外湖。</p> <p>玉带桥是西堤上第三座桥。</p> <p>  玉带桥是西堤上唯一的高拱石桥,是当年乾隆从昆明湖乘船到玉泉山的通道。桥身用汉白玉和青白石砌成。洁白的桥栏望柱上,雕有各式向云中飞翔的仙鹤,雕工精细,形象生动。</p> <p>  玉带桥拱高而薄,形若玉带,弧形的线条十分流畅。半圆的桥洞与水中的倒影,构成一轮透明的圆月,四周桥栏望柱倒影参差,在绸缎般的水面上浮动荡漾,景象十分动人。它是颐和园里著名的建筑之一。</p> <p>  下了玉带桥西堤换了方向,万寿山依然在视野之中。</p> <p>  外湖景色,一株桃花一株柳,桃红柳绿傍水泊。</p> <p>嫩柳轻摇才吐绿,桃花绽放笑春风。</p> <p>西堤两岸,桃树柳树相间种植,春分时节淡粉嫩绿相互映衬。</p> <p>岸边的桃花妆点了佛香阁。</p> <p>岸边的桃花探向昆明湖。</p> <p>探向南湖岛、十七孔桥。</p> <p>右岸的桃花探向外湖。</p> <p>白桃花若雪花点点。</p> <p>  过玉带桥南行,堤岸由宽渐窄,西堤的走向也由西南折向东南方向。行至镜桥处,内湖与小西湖隔堤相映,桥亭倩影分入水中。</p><p> 乾隆皇帝曾巧借李白诗:“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之意境为桥名。</p> <p>  镜桥位于西堤中部,其八面玲珑的姿态既宜于观赏周围的景致,又能营造出有别于其他桥梁的艺术特征。</p> <p>  镜桥的八方重檐攒尖式桥亭不仅造型新颖,名称也颇具匠心,自有其妙。</p> <p>  游人可或坐或行于镜桥之中,身心俱能与天光云影共徘徊。</p> <p>从镜桥向练桥游览,昆明湖风景如画。</p> <p>外湖景色宜人。</p> <p>前面是练桥。</p> <p>  练桥在镜桥之南,为西堤第五桥。此桥一改前面桥亭的式样,建成一孔桥洞,上面点缀一座四方形的重檐攒尖亭。练是白色的丝织品,此处形容湖水清净如练。南朝谢眺诗:“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p> <p>  练桥具有开阔的观赏视野,南湖岛、十七孔桥、佛香阁中轴线建筑群、治镜阁、畅观堂、藻鉴堂等环桥景致都能一一收入眼帘。</p> <p>桥亭内。</p> <p>万寿山&amp;佛香阁。</p> <p>南湖岛&amp;十七孔桥。</p> <p>南湖岛&amp;十七孔桥。</p> <p>此处的西堤变得很窄。</p> <p>外湖——小西湖景观。</p> <p>小西湖,远处是西山。</p> <p>继续向南,接近景明楼。</p> <p>景明楼北面。</p> <p>  景明楼位于北京颐和园练桥和柳桥之间,始建于1750年,由主楼和两座配楼组成。(网图)</p> <p>景明楼北配楼。</p> <p>  景明楼位于西堤的柳桥和练桥中间。楼名取意于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p><p><br></p> <p>  乾隆皇帝用“景明”二字作楼名,一方面是景明楼具有“柳绿桃红、岸芷汀香”的春和佳景,另一方面是借《岳阳楼记》中的警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让自己在游娱之中“偷闲略赏还知愧”,“后了先忧缅前贤”。</p> <p>  景明楼在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后,由于时间长远,不但建筑主体不见了,连建筑遗址也很难找到。1991年初,已有240年历史的昆明湖由于湖底淤泥,北京市组织了约20万人进行了空前规模的清淤工程。当把湖水放干清除厚厚的淤泥时,被埋在水下淤泥深处长达130年之久的景明楼地基终于露出了面目。专家们根据有关资料核对、测量、分析,与1992年按原样复建。</p> <p>  景明楼现在所悬匾联均为新制,选自乾隆诗。</p><p>1.景明楼主楼东侧楹联(上)</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谢朓诗情摹霁景</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仲淹记语写澄空</b></p><p>2.中间匾额</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水态风光</b></p><p>3.景明楼主楼东侧楹联(下)</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汀兰岸芷晴舒暖</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绿柳红桃风拂柔</b></p> <p>景明楼南侧</p> <p>景明楼南配楼。</p> <p>景明楼是观景好地方。</p> <p>  柳桥,一个充满诗意的名字。柳,让人想起绿色、生机和活力。而“杨柳枝”、“杨柳依依”、“月上柳梢头”,又让人联想起了玉人可怜的姿态。</p> <p>  柳桥虽得名于柳色,但究其创意还有几分杭州西湖“柳浪闻莺”的内涵。“柳浪闻莺”原是因西湖“柳浪”桥而蜚名的“西湖十景”之一。乾隆皇帝以“柳”字点睛在桥亭上,赋予了柳桥深厚的文化底蕴,使柳桥与环境水乳交融、相得益彰。</p><p> 因身体疲乏没走到柳桥,下载两张网图充数了。</p> <p>原路折返。</p> <p>练桥南面。</p> <p>穿过桥亭。</p> <p>练桥北端。拍完这张,手机彻底没电了!</p> <p>  部分文字摘编于网文,照片为手机拍照。手机型号:华为P30Pr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