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傅雷家书》真的是一本"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合上书本,我最大的感慨就是一个慈父对孩子的不放心,事无巨细都是千叮嘱万叮嘱的:讨论艺术彼此提高,叮嘱孩子理财,教育孩子各种礼仪、与他人沟通,鼓励孩子振作、慎重选择等等。有些虽是啰嗦,但拳拳之心、至亲至爱却让我倍感亲切,也甚是羡慕。</p><p> 《傅雷家书》是推荐给青少年的必读书籍之一,我读之也很受教:首先努力赚钱,学会理财,因为物质的社会里,只有拥有物质的储备才有资本谈艺术、谈尊重;其次,计划,凡事提前做准备,准备充分方可轻松应对,人生也一样;再有,自律、勤奋,不能太放肆自己,计划每天的事情,即使因为别的原因打扰了也要在空闲的时间补上,当然工作的同时也要劳逸结合,大自然和造型艺术是使人恬静的很好的方式;最后是学习,专业精深,辅助专业的是博学,傅雷给学钢琴的傅聪除了推荐音乐方面的书籍外,也推荐《世说新语》《人间词话》《中国历史》等文学历史绘画等各方面的书籍,也许博学见识才会使音乐的内容更丰富,感情更深盈吧!</p><p> 感触最深的是中国知识分子傅雷的博学和专深以及宽广的胸怀。傅雷精通法文、英文,当然对母语的文字驾驭之强,他的文学造诣之深,素养之高,是令我辈望尘莫及的;他对音乐的理解,对美术绘画,甚至摄影建筑,都有自己的见解,如果没有涉猎怎谈得"头头是道"。"文学翻译家、艺术评论家"在书信中展露无遗,《傅雷家书》虽是家书,其实也是艺术家之间的阳春白雪。傅雷对祖国的深爱令人感动,变动乱世的国家有很多弊端,聪明先知的傅雷指出其弊端,为祖国的建设提出建议但却并未被采纳,特别是文革时期还遭受迫害,但是傅雷始终抱着一颗赤子之心炽热地爱着祖国,以死表衷心。"宁教天下负我,我不负天下人"这是何等博大的胸怀,多给别人带来快乐少给人添麻烦,这是傅雷教子之道,也是傅雷的人生准则。中国知识分子,那怕是接受过西方教育的知识分子,他们骨子里仍是儒家理念。</p><p> 很遗憾少年时没有读到此书,试想如果一切都有时间有机会的青春时读它,人生的风景会不会不一样……</p><p><br></p><p> 少年读《傅雷家书》会是什么样的感受呢?</p><p><br></p> <p> 沟通是亲情的最好桥梁</p><p> --读《傅雷家书》有感</p><p> 初二(6)班 黄翌</p><p> 傅雷夫妇从1954到1966年共15年的时间,给儿子傅聪寄无数封信,在书信之间的来来往往,正表现了沟通的重要性。</p><p> 《傅雷家书》中1954年1月30日的一封母亲寄给儿子的信中写到:“只要你常常写信来,只要看见你写着‘亲爱的爸爸妈妈’,我已满足了。"</p><p> 正因为有这一封封的信,有这一份份的情感,才有了这15年不散的亲情。傅雷夫妇在与傅聪的信中,无所不谈,音乐、艺术、生活、爱情、举止行为,甚至宗教信仰,无所不聊。都是心与心之间的交流沟通。在傅聪成功的时候,提醒他要冷静谦虚;在傅聪失败的时候,劝诚他要总结错误;在傅聪过于释放感情练琴的时候,警示他要在真正的表演中渲泄情感。傅雷总是在儿子最需要的时候,给予他适当的建议。正是这样的沟通,才使15年难得一见,仅靠写信来保持的亲情得以坚不可摧。</p><p> 亲情最需要沟通来维持。我的父母吵了架,谁也不肯拉下面子来承认互相的错误。两个人本来没就是夫妻,睡同一张床,住同一个房间,可他们就是装作谁也没看见谁。冷战很久,让我们作子女的不知所措,到最后还是需要我们帮他们挑开了说,让他们面对面聊一聊,互相沟通,他们才肯重归于好,才能够得以挽救回这一份亲情。</p><p> 沟通也不仅仅只是在亲情之间,同样的,在各种方面,都要用沟通方式来解决各种问题。两个好朋友因为一个口误,兄弟姐妹之间的不理解,工作的一个数据错误等等。都需要用沟通来解决。只有用沟通架起梁。我们才能拨开云雾见青天。</p><p> 沟通是亲情的最好桥梁。看到这里,请你与你的亲人们不等,不管有没有吵架,有没有误会,请你和他们聊会天,谈谈身边的趣事,无论是面对面,网络还是书信,多与他们沟通沟通吧!就像《傅雷家书》1954年1月18日傅雷与儿子争吵中领悟到的一般:“人生在世何其短促!”</p><p><br></p> <p> 最美好的青春里,愿同学多读书,读好书,走出最美好的人生风景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