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追封溯源</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杨 峰</p><p> </p><p> </p><p> 有一首歌记忆深刻:“千万里我追寻着你……”,用在这枚实寄封上,与我而言,还真的生动。2014年在ebay上截标了一枚鸡公山实寄封,因为英语能力欠缺,我没有该网站账号,朋友发给我相关链接时,我也仅仅是关注了该封的成交情况,并留下了图片,以供研究。</p><p> 该封是1917年9月4日从鸡公山寄出的,目的地是英国伦敦。封的正反两面,令人眼花缭乱的戳给我无限的诱惑,通过这一枚枚看似杂乱的戳找出封中隐藏的奥秘,这对一名邮政史爱好者来说,追封溯源的乐趣,是外人所不能理解的。记得当时,我便就该封的一些疑问与远在新西兰的邮友hart做了探讨。今天当这枚封拿在我的手上,我再度和hart说起,我们感慨时间的匆匆,转瞬已经过去六年。</p> <p> 仅从外观上看,这枚鸡公山实寄封正面五分票是后来补贴的,有可能是当时某位集邮爱好者拿剪刀剪下了那枚邮票,现在收藏者为了完整、为了好看就补贴了一枚,但没有注意到邮资。原贴票应是4分,这样合计32分,符合邮资,是超重2个单位的国际挂号信函的资费。</p> <p> 这枚实寄封的邮路特别,我们先顺着封上的邮戳来地缕一缕:</p><p> 1917年9月4日鸡公山收件(销鸡公山英汉腰框日戳,封正面所贴邮票下有寄件者手写的“挂号”字样,并加盖有鸡公山挂号R戳)——(铁路)——北京(9月8日北京中英小圆戳)——奉天(9月13日奉天中英小圆戳)——(按常规从这就应该走西伯利亚铁路去欧洲了,但该封却从大连上船横跨太平洋)——10月8日到达加拿大西海岸的大温哥华——(火车横跨加拿大本土)——10月13日到达加拿大东海岸的蒙特利尔——(轮船横跨大西洋)——11月3日到达英国利物浦——11月4日到达目的地,伦敦的瑟比顿(surbiton), 邮程整整历时两个多月计61天。</p> <p> 按常规来说,鸡公山寄欧洲的实寄封通常走两条邮路。走水路,就是鸡公山——(铁路)——汉口——(长江水路)——上海——(轮船)——苏伊士运河——欧洲;走陆路,鸡公山——(铁路)——北京——(铁路)——奉天——西伯利亚铁路——欧洲。水路通常一个多月,铁路可节省一半的时间。如下面这枚经上海寄伦敦的挂号实寄封就是走的水路:1920年6月28日鸡公山收件戳,7月2日上海中转戳,8月6日伦敦到达戳。历时40天。</p> <p> 具体到前面那枚1917年9月4日的实寄封,既然从鸡公山向北运输,可以推测,其应该是优先考虑走西伯利亚铁路的。虽然当时便捷的西伯利亚邮路尚未关闭,但受一战及俄国国内革命的影响,该封最终选择了避开战争区域,走水路,跨越了两个大洋,及美洲大陆。在这枚封上,北京到奉天,本来一天的邮程,却经历了8号到13号的6天时间。这应该是在等待或者是在选择接下来应该走的行程?</p> <p> 在这一枚实寄封上,我们还看到了一个奇怪的修改。邮路指示“天津”被修改为“北京转”。我们几位邮友讨论的结果是:如果天津转,应该是直接从天津交海运,经日本转往美国,再转英国;从北京转,则是从北京经京奉铁路到奉天,到大连交海运去美洲,再转英国。这枚封选择了后者。为什么不再经过更方便更近的天津呢?这或许和那时候天津正在发生的特大水灾有关,邮件直达北京后改道奉天出海。</p> <p> 1917年7月下旬,我国华北地区受台风影响普降暴雨,海河流域发生特大洪灾。7月20—28日直隶省境内连降大暴雨,入秋后又降大雨,海河流域山洪暴发,永定、大清、子牙、南北运河、潮白等数十条河流相继漫水或决堤破河,京汉、京奉、津浦铁路中断,受灾范围遍及直隶全境,其中以天津、保定两地受灾最为严重。直隶全省灾民达五百余万人。9月中旬,天津南运河被洪水冲破河堤,洪水突涌市区,天津西、南区部全部被淹,水深处竟达丈余。东、北、中区也部分受淹。日、法、英、德租界也未能幸免,英租界水也深达二尺半,全市数十万民众流离荡析,栖食无所,灾情奇重。</p><p> 无图无真相,照相技术的发展,让我们可以看到真实的历史。</p> <p> 在这枚1917年的实寄封上,还有一个未解之谜,这也是我写作此文的目的之一,希望有识之士看到后能帮我解此疑惑。那就是下面这个铲形戳以及这“188”又是什么含义呢?邮路中某地的检查戳?亦或挂号戳?</p> <p> 说到检查戳,此枚实寄封因为是寄往英国,所以在出鸡公山时没有留下检查的签条。也就是说没有经过战时邮件检查。</p><p> 《中国邮政事物总论》记载:“民国六年三月十六日,中德实行断绝国际关系。随于民国六年八月十四日,经大总统颁发布告及命令,与德奥两国宣战。于是我国邮政所用,凡系籍德奥两国之人员,均经晓以各该员等之邮政关系,即可停止。为尽力防范国境,以免侨居之敌人活动起见,我国政府定有检查邮件之举……”</p><p> 1917 年9 月16 日,北洋政府外交部收到河南督军赵倜、省长田文烈报送的:《咨送鄂豫雞公山臨時檢查所簡章事》。这是河南省9月11日拟定一个很齐备的检查章程:<i>“河南督军、河南省长公署:为咨送事,豫省前因鸡公山德侨甚众,特于该处设立临时检查所兼检查邮电。曾经电达大部在案,旋据临时检查所所长曹幕时呈报于八月二十七日组织成立等,情除分咨外,相应检送该所简章及所长办事权限印件一份咨请。”</i>由该文可知,鸡公山临时检查所的具体成立、运作的时间是:1917年8月27日。该检查所成立的时间和北洋政府对德奥两国宣战不足一个月。这个检查制度,为今天邮政史爱好者留下了十分珍贵的鸡公山检查封。</p> <p> 下面是一枚鸡公山寄巴黎平信的检查封。该封贴3分帆船票五枚,1分帆船票一枚,合计邮资16分,是超重一个单位的国际平信邮资。该封收件戳为沿用清末的鸡公山英汉腰框戳,时间是:六年九月十三,即1917年9月13日。背面盖有两枚上海中转英汉小圆戳,时间是1917年9月17日。它走的是标准的长江邮路:鸡公山经汉口中转,通过长江水路到上海,再出洋的邮路。西式封的背面正中贴有检查签条:<b><i>“鄂豫雞公山臨時檢查郵電委員林彪驗訖”。</i></b>签条下行是英文。有关鸡公山检查封因有专文论述,在此仅欣赏,就不再展开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