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style="text-align: center;">傅崇智</p> <p>一千六百多年前,名士辈出、诗画优雅的东晋时期,在“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阵阵吟咏中,昌南镇诞生在从黄山余脉婉转而来的昌江的南岸,诞生在一片温和湿润、气象万千的沃土上,像极了那首《风入松》词中“杏花春雨江南”的韵致,朦朦胧胧,缠缠绵绵,逶迤无边,如梦如烟。</p><p>白居易说:“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韦庄说:“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p><p>江南,是一段文人吟唱着的动人心魄的恋曲,是一腔心灵孕育着的无微不至的柔情,是一种时光打磨着的无边无际的诗意。</p><p>江南有昌南。</p> <p>昌南就是这样一座江南山水孕育着的感人小镇。东北方,是黄山余脉,群峰环峙、地势高峻;东南方,是怀玉山北坡,山岭绵延、起伏有致;境内,有湍急的昌江和跳荡的乐安河轻歌曼舞、婉转流淌;镇上,有制陶作坊七八处,抑或十来处,穿着粗糙的陶工有的在取料,有的在练泥,有的在制坯,有的在施釉,有的在装烧,技术娴熟、神情专注,一片繁忙。</p><p>陶工的繁忙装点了昌南的繁荣。那时候,在昌南南河流域、在东河流域、在其他地方,有杨梅亭、湖田、白虎湾、黄泥头、盈田等等窑场星罗棋布,抬眼看,处处是一番“碓厂和云舂绿野,贾船带雨泊乌蓬;夜阑惊起还乡梦,窑火通明两岸红”的气象,生产、生活的气息令人陶醉。</p><p>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记得小蘋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p> <p>一千多年了,景德镇仿佛幻化成了那位名叫“小蘋”的姑娘,身穿着“两重心字罗衣”,在我们的遥遥相望中,款款而来,带着明月的清辉,带着彩云的飘逸,逐渐清晰。</p><p>那是公元1004年的事了。</p><p>还是瓷器,一种名叫“影青”的瓷器,引发了一段关于景德镇的悠长的故事。</p><p>那是一个春天,江西陶瓷业的第一个春天。那个春天里,影青瓷似“千树万树梨花开”,开放在景德镇的坊间街头,开放在景德镇陶瓷艺人的梦的尽头,开到了北宋第三个皇帝真宗赵恒的眼前心头。</p><p>多情的春天,是要有情人欣赏的,何况是陶瓷的春天。</p><p>影青瓷,扣之音声清越、抚之滋润清雅、观之洁白清丽的神妙莫测,远看如云中月影舞春风、近看似风中绿水起波澜的出神入化,引动了真宗的目光,真宗没有犹豫,慷慨地把他刚刚开始使用的第二个年号——景德,送给了昌南这个偏远的江南小镇。</p> <p>而一段文学的佳话,却也在影青瓷酒盅的推杯换盏中,透过千年的烟尘,隐隐传来,芬芳一如从前。</p><p>宋元丰年间的一个夏日,四十六岁的苏东坡应他的挚友兼对头佛印和尚的邀请,来到刚刚改名不久的景德镇,在宝积寺、祝禧寺、莲花塘之间流连。</p><p>那几天,酒肉不避的佛印和尚忙里忙外,扫花径、开蓬门、添粗茶、备老酒,像成都草堂中闻客至而心喜的杜甫一样得意忘形——</p><p>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p> <p>两位老友终日或煮酒论道,或品茗赏荷,或对弈吟诗,“相与优游而乐于此”。那一天,一场好雨过后,东坡见山林茂密、翠竹葱茏、白鸟翻空、红荷照水,神为之移、心为之动,一首《鹧鸪天》脱口而出——</p><p>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p><p>村舍外,古城旁,“凉亭画阁掩映一池碧水,柳堤花陌倡和满塘荷香”的莲花塘,携带着无边的风月,饱览着人世的沧桑,像一缕烟,飘动在景德镇的过去和未来之间。</p><p>宋朝的袅袅芳尘渐渐远去,昌江边,但见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我们只是轻叹——</p><p>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台花榭,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p><p>数声轻叹中,一个名叫青花的姑娘不期而至。</p> <p>谁也说不清故事发生的确切时间。只是知道,已经进入了元朝。</p><p>元朝的时候,景德镇的市井深处,有一对相依为命的恋人,男的叫赵小宝,是个刻花工匠,小宝有个未婚妻,名叫廖青花。两人在镇上以陶瓷为业,生活本来倒也无忧无虑。可是久而久之,他们并不满足现状,于是,一段刻骨铭心的故事发生了。</p><p>也许是出于对爱情的执着,也许是出于对陶瓷的痴迷,青花见小宝天天在瓷坯上刻花,辛苦不说,效果也不尽如人意,心想,如果能找到一种颜料,把花画在瓷坯上,那岂不出人意料?</p><p>一个深秋的拂晓,山雨将至,进山的路或许泥泞不堪。</p><p>青花再三恳求,说服了专门找矿的舅舅,带她进山寻找制作颜料的矿石。</p><p>时间随着流水静静流淌。</p> <p>一晃三个月,秋天的金风送爽变成了冬天的白雪皑皑,小宝见青花和舅舅还没有归来,开始变得忧心如焚。他顾不得刺骨的寒风和厚厚的白雪,直奔青石山。</p><p>大山莽莽苍苍,他的青花和舅舅会去向何方?</p><p>终于,小宝看见了,看见山谷的一缕青烟、一座倒塌的炭窖、一堆各式各样的料石、一个衣衫破烂的老人和山顶处一堆堆选好的石料旁已经乘风而去的青花……</p><p>含着悲怆的泪水,小宝掩埋了青花,扶回了舅舅,从此,开始潜心研制画料。</p><p>终于,一天,奇迹出现了。</p><p>他用笔画在瓷坯上的颜料,经高温焙烧后,出现了青翠欲滴的蓝色花纹,他被眼前的景象惊讶得目瞪口呆:幽静典雅、素净秀丽的青花点缀在白瓷之上,纤纤乎似清泉之出山崖,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或明朗宁静,或曲折幽深,气韵生动,国色天成。</p><p>如今,提起青花和青花瓷的故事,我们不禁黯然神伤,可是,我们也许不知,青花正在化作一道不灭的彩虹,变幻着景德镇的岁月山川——</p><p>秋水斜阳演漾金。远山隐隐隔平林。几家村落几声砧。 记得西楼凝醉眼,昔年风物似如今。只无人与共登临”。</p> <p>“昔年风物似如今”。青花,带着“春荫垂野草青青”的优柔,带着“长夏江村事事幽”的恬淡,带着“鹤唳天边秋水空”的清远,带着“腊日开门雪满山”的惊喜,像一个阳光欢快的村姑,像一群无忧无虑的牧童,走过无数个春夏秋冬,走过山间轻流的小溪,走过水边金色的原野,走过元朝的轰轰烈烈,走过明朝的激动人心,走过清朝的万众瞩目,一直走到现在,走到我们的眼前,走进我们的心扉,走向未来的天边。依然,姿态万千。</p><p>无数的岁月,无边的风月,无尽的春花秋月,渲染着、浸润着、陶炼着景德镇的古往今来。</p><p>在“秋水斜阳演漾金,远山隐隐隔平林”的地方,在“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时节,在“陶舍重重倚岸开,舟帆日日蔽江来”的眼花缭乱中,景德镇,动人的景致串成了一首传唱不息的民谣——</p><p>五龙穿珠御器厂,文武衙门两边排。风火神显龙缸弄,阜安门外桂飘香。陈家街上花似锦,十八小桥赛洛阳……</p> <p>“十八小桥赛洛阳”。在运输原料进城和运送产品出城的溪流之上,在十八桥、通津桥、落马桥、五龙桥的错落之中,对于世人来说,景德镇不像他乡像故乡。</p><p>徜徉桥头岸边,戏台子上,也许正是“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的关口,也许恰到“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的好处,《西厢记》、《牡丹亭》里的缠缠绵绵、生生死死正在激起昌江的浪花,情不自禁地,一首古诗许会萦上你的心头——“我家曾住赤栏桥,邻里相过不寂寥。君若到时秋已半,西风门巷柳萧萧”。</p><p>景德镇熙来攘往,上演着一出又一出人生的故事和陶瓷的故事,一点不比《西厢》、《牡丹》逊色,今天是“坯房挑得白釉去,匣厂装得黄土来,上下纷争中渡口,柴船才拢槎船开”,明朝便又是“水影横池馆。对静夜无人,月高云远。一晌凝思,两袖泪痕还满”,忙与愁,俗和雅,难解难分。唯有千仞珠山,一览无余。</p> <p>珠山峰峦独起景德镇城中,雄踞一方,诗人说:“山色川光南国天,珠峰千仞绿江前;萧萧伫立秋云上,多是龙携出玉渊。”</p><p>珠山顶,有龙珠阁气象威峨。</p><p>登珠山,临朱阁,我们的心胸和当年的督陶官朱元佐一样开朗——“朱门近与天峰接,丹阙遥从万里登”。</p><p>优游在风雅的昌南大地,流连在轻柔的昌江怀里,沐浴着古朴的陶瓷牧歌,呼吸着悠扬的陶瓷神韵,一首温婉的《八六子》隐隐响起:</p><p>倚危亭。恨如芳草,萋萋刬尽还生。念柳外青骢别后,水边红袂分时,怆然暗惊。 无端天与娉婷,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怎奈向、欢娱渐随流水,素弦声断,翠绡香减,那堪片片飞花弄晚,濛濛残雨笼晴。正销凝。黄鹂又啼数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