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少年人读书,非黑即白。我幼时读《红楼梦》,因喜欢黛玉的真,便极不满宝钗的世故;因赞成木石前盟,便极厌恶金玉良缘。如今人到中年,重读《红楼》,再品宝钗,却又读出些别样的滋味。</p><p>《红楼梦》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里写大家行酒令,宝钗掣到的签文是“任是无情也动人。”我认为,用这句诗评价宝钗真是极为准确。</p><p>宝钗确实无情。这种无情,主要体现在她对两个人的态度上。</p><p>一个是金钏。一个是柳湘莲。</p><p>金钏之死,原因在于宝玉不分场合的调笑引发了王夫人的怒气,先打、后骂、终撵。而得知金钏投井之后,书上第三十二回是这样写的——宝钗笑道:“姨娘是慈善人,固然这么想.据我看来,他并不是赌气投井.多半……失了脚掉下去的.……纵然有这样大气,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 ……宝钗笑道:“姨娘也不必念念于兹,十分过不去,不过多赏他几两银子发送他,也就尽主仆之情了."</p><p>金钏是王夫人的大丫头,宝钗常在王夫人处走动,两人应该是很熟悉的。由金钏生前还穿过宝钗的旧衣服(本回宝钗语)来推断,宝钗平时对金钏是很亲热的,就如对鸳鸯、袭人一般。但是金钏之死却只换来宝钗两个“笑道”和“糊涂人”的评价,不能不让人慨叹宝钗的世故和凉薄。</p><p>宝钗对柳湘莲的态度也很令人唏嘘。《红楼梦》第六十六回写了尤三姐自尽,柳湘莲出家。尤三姐是尤氏名义上的妹妹,柳湘莲是薛蟠的救命恩人。对于这一死,一出家,薛姨妈是“心甚叹息”,呆霸王薛蟠是“眼中尚有泪痕”,连吃饭也“长吁短叹”“无精打采”。可是曹公写宝钗听了如何呢?“并不在意”这四个字实在是刻画出了宝钗的冷漠。在宝钗心中,这并不重要,“也是他们前生命定”。在宝钗心中,请和薛蟠出去贩货的伙计吃饭,酬谢一番才是重要的事。</p><p>兴儿说,怕“气儿暖了”,“吹化了薛姑娘”。这话虽是玩笑,但也可见宝钗之冷,在贾府也是被很多人看在眼里的。这种冷,不在于“雪洞似的屋子”,而在于凛然或是冷漠的态度。如果上纲上线说,大约宝钗更自私,缺少普世情怀。我们可以用香菱学诗来做个简单对比。于情于理,教导香菱的都应该是宝钗,但是最终成就香菱学诗痴心的却是黛玉(说来话长,简单一提)。</p><p>然而,宝钗在曹公笔下,绝不是恶人。任是无情,也动人。动人,在于宝钗之美,也在于命运之悲。</p><p>宝钗很美。签上说她“艳冠群芳”。信然。</p><p>宝钗才华不让黛玉,既能写出“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这样的豪壮之语,又能写出“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这样的洞悉世情的讽喻之句。</p><p>宝钗懂得人情世故。懂人情世故,以现代眼光看来也不是坏事。所以她能得到上至贾母下至众姐妹的喜爱。</p><p>宝钗乐于助人。她体谅湘云的难处,她也能推心置腹劝解黛玉,送去燕窝……黛玉能对宝钗打开心结,归根结底,还在于感受到了宝钗的真切关心。</p><p>宝钗有管理才能。她既能洞悉贾府的宿弊,提出改良措施,也能“小惠全大体”,一举两得,让人甘心效力……</p><p>宝钗曾经也是个天真烂漫的少女,但是大约父亲早亡、母亲软弱、哥哥不成器,家族日渐衰败,促使她不得不成熟起来,世故起来、冷漠起来。宝钗认得当票;在庶出的贾府小姐探春发出“一草一木皆可赚钱”的慨叹之前,宝钗已明了世事的艰难……其实对于养在深闺的小姐来说,这都是可悲的事。</p><p>“金玉良缘”对于宝玉是悲剧,对于宝钗又何尝不是呢?“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的宝玉,可以出世,却不能入世。换个角度说,他不能肩负起振兴两大家族的重任,当然也不能实现宝钗“送我上青云”的理想。何况两人之间连爱情都没有,薛姨妈虽然情愿,而对于宝钗,也不过是退而求其次的无奈。纵然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意难平”的,只是宝玉吗?</p><p>说到底,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宝钗又何能幸免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