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篆刻毛泽东诗词《浪淘沙•北戴河》—史殿军</p> <p> 毛主席在北戴河--鸽子窝写下《浪淘沙•北戴河》</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浪淘沙•北戴河</p><p>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p><p>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p> 《浪淘沙•北戴河》是毛泽东主席于1954年夏于秦皇岛北戴河开会时创作的一首词。<br> 这首词展示了无产阶级革命家前无古人的雄伟气魄和汪洋浩瀚的博大胸怀,具有比《观沧海》更鲜明的时代感、更深邃的历史感、更辽阔的宇宙感和更丰富的美学容量。这首词生动描绘了北戴河海滨夏秋之交的壮丽景色;展示了一代伟人前无古人的雄伟气魄和汪洋浩瀚的博大胸怀。<br> 新中国成立以后,提前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国家实力增强,农村的合作化运动以有较大的进展,对工商业的改造也开始着手,建设一个工业化的强国的伟大目标也开始提出。以上就是这首词的写作背景。1954年夏毛泽东到北戴河住过一些日子,在此填了这首词。词中描绘了北戴河壮阔的场景和渔民出海的情形,怀古思今,热情地歌颂了新时代的新生活。 这首词一开始就给人们展现出雄浑壮阔的自然景观。“大雨落幽燕”一句排空而来,给人以雨声如鼓势如箭的感觉;继之以“白浪滔天”,更增气势,写出浪声如雷形如山的汹涌澎湃,“大雨”、“白浪”,一飞落,一腾起,相触相激,更兼风声如吼,翻云扫雨,推波助澜,真是声形并茂气象磅礴。<br> 在《浪淘沙•北戴河》上阕中,毛泽东写道:“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道出了毛泽东同老渔民交谈的美好回忆,也寄托着毛泽东对海上渔船安危的牵挂和关怀。毛泽东在《浪淘沙•北戴河》的下阕中说到曹操,并将曹操的“秋风萧瑟”升华为“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让人们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豪迈激情。<br> “东临碣石有遗篇”是指曹操的《观沧海》 谥号"魏武帝"曹操在1740多年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留下千古绝唱《碣石篇》的"往事"<div> 《观沧海》曹操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乌桓的途中。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同年,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蹋顿,屡次骚扰边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毅然北上征伐乌桓。在这年八月的一次大战中,曹操终于取得决定性的胜利。所以第二年他才能挥戈南下,以期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把前后的事件联系起来,北征乌桓对曹操来说是一次多么重要的战争了。而《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一定会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他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br></div> <p> 在建党99周年纪念日,用一首篆刻诗词来表示祝贺。</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七一生日】</p><p> 九十九岁路沧桑,</p><p> 百练千锤世纪章。</p><p> 坠地逢遭国乱世,</p><p> 蹒跚未稳弟兄将。</p><p> 二十八载新国立,</p><p> 百岁缺一战疫忙。</p><p> 华夏中流真砥柱,</p><p> 中华儿女正图强。</p><p> 2020.7.1 史殿军</p> 厚德载物 核心力量 中流砥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