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春雨淅沥,连夜无眠。由于经济困顿的原因,我还是决定卖掉居住二十年的教师宿舍。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心中纵有千言万语,万千不舍,还是要忍痛割爱了。</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二十年前,离乡背井到城里打拼,搜完了自己的六个荷包,家里的箱箱柜柜,勉强凑集了一万二千块钱,双手小心翼翼的捧着交给单位出纳,那是我十五年工作省吃俭用的血汗钱。唯一支撑我的信念就是:买下房子,我的孩子可以在城里读书了,不用再做乡下娃了。他可以遇到最好的老师,享受最好的教育。</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峥嵘岁月,往事如风。有痛有爱,一切皆暖心。房子虽然窄小,六十多个平方。但是我把厨房改为一间小卧室,阳台变为厨房,就把侄儿鑫带来读书了。我们学校是市里最好的初级中学,响当当的名校,每年录取的学生都是市里的佼佼者,考上清华北大的大有人在。侄儿一直在农村读,过惯了自由散漫的生活,所以基础较差。昏黄的灯光,见证了每天的作业检查和签字;飘散的炊烟,蕴含了长辈的无限期盼和奉献;远去的雨伞,撑起了少年的五彩梦想和拼搏。我们不是圣人,但是我们不希望下一代重复脸朝黄土背朝天的故事。吾不望代代得富贵,但愿代代有秀才。秀才者,读书之种子也,世家之招牌也,礼仪之旗帜也。四季轮回,暑去冬来,时间在历史的长河中悄然而逝,有耕耘就有收获,有付出就有回报,二十年的光阴一闪而过,一切过往散在风里,鑫已经师范大学毕业,现在当上了学校的主任。在我家里,走出了四位大学生,两个侄儿已经工作,儿子和外孙正在就读。白发苍苍是岁月最好的馈赠,皱纹深深是生命不朽的接力。每周补课的辛苦,每天食宿的操劳,织成了生命挂图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给后代一个支撑点,改变一代人的命运,这是我能够做的,也是必须要做的。</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刘禹锡的《陋室铭》我是喜欢的,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我虽然没有高尚的品德情操,但是为人子者,怀利以事其父母,这点还是尽心尽力做到做好的。父亲去世的十多年,我就把母亲接到城里来生活。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特别是到晚年,母亲步履蹒跚,行动不便,每天早上的第一项工作就是买早点,小馒头、破酥包、小米粥,她吩咐吃什么就买什么。周末就是给她洗衣,陪她理发。就是偶尔出门吃饭喝酒,也必须把菜买好,把饭做好。生命就是这么锁碎,生活就是这样平淡。临近晚年,母亲身体一天天衰弱,时日不多了,按老家农村的习俗,死在外面的老人,不能够进堂屋,只能在外面搭帐篷操办后事。大姐有一次来劝她回乡下去,只见母亲躺在床上,侧脸对着墙,眼泪汪汪的说:“下去我不方便,想吃一点水果牛奶蛋糕都去买不了”。见她这样,我心一痛,就对大姐说:“妈妈不愿意下去就算了,到时候找一个车子把她送回去,她愿意在哪里就在哪里”。我母亲是一个很传统的人,我大姐、三姐和四姐家也在城里,但是除了每年的春节去团聚吃饭,平常她就不去了。在她根深蒂固的思想里,就是我是她的儿子,生养病死都必须跟着我。值得告慰的是,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也是躺在我的怀里。今天,父母已经离我而去二十多年,生命之缘渐行渐远。每当我去买菜坐公交车,帅哥美女总是喊我老人家的时候,我终于知道———自己老了。父母不在,天底下没有人庇护我了!</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青青纱帽山,和我伫立而视;弯弯倒天河,与我相依相伴。每一个蜗居的岁月,都是那么清新、幸福和温馨,我多么愿意再过一回!</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2020年3月20日夜撰写。</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