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苏轼

全给党

<p>总编辑:黄晓华 材料:杜成章 图画:翟乐怡</p> 苏轼 <p>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轼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p> 水调歌头 <p>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p><p>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p><p>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p><p>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p><p>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p><p>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p><p>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p><p>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p><p><br></p><p><br></p> <p>苏轼把青天当作自己的朋友,把酒相问,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李白的《把酒问月》诗说:“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不过李白这里的语气比较舒缓,苏轼因为是想飞往月宫,所以语气更迫切。“明月几时有?”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好像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起源,又好像是在惊叹造化的巧妙。</p><p>最后两句是千古名句,“婵娟”就是月亮的意思。两个人相隔千里,但却可以共同凝望天上的月亮。王勃有两句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意味深长,传为佳句,与“千里共婵娟”有异曲同工之妙。另外,张九龄的《望月怀远》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许浑的《秋霁寄远》说:“唯应待明月,千里与君同。”与东坡诗句颇有同趣。</p> 定风波 <p>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p><p>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p><p>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p> <p>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春,这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词人与朋友春日出游,风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狈,词人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苏轼的一生最为旷达乐观,这首词最能代表他人生态度和境界的,景中含情,情寓于景。</p> 惠崇春江晚景 其一 <p><br></p><p>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暧鸭先知。</p><p><br></p><p>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p> <p>画以鲜明的形象,使人有具体的视觉感受,但它只能表现一个特定的画面,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一首好诗,虽无可视的图像,却能用形象的语言,吸引读者进入一个通过诗人独特构思而形成的美的意境,以弥补某些画面所不能表现的东西。</p> 苏轼的人生态度 <p>1、与苏诗一样,苏词中也常常表现对人生的思考。这种对人生命运的理性思考,增强了词境的哲理意蕴。苏轼虽然深切地感到人生如梦,但并未因此而否定人生,而是力求自我超脱,始终保持着顽强乐观的信念和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p><p>2、苏词比较完整地表现出作者由积极转而矛盾苦闷,力求超脱自适而不断追求的心路历程和他疏狂浪漫、多情善思的个性气质。继柳永、欧阳修之后,苏轼进一步使词作中的抒情人物形象与创作主体由分离走向同一。</p><p>3、苏词既向内心的世界开拓,也朝外在的世界拓展。不同于晚唐、五代文人词所表现的狭小的生活场景,苏轼不仅在词中大力描绘了作者日常交际、闲居读书及躬耕、射猎、游览等生活场景,而且进一步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p><p>4、苏轼用自己的创作实践表明:词是无事不可写,无意不可入的。词与诗一样,具有充分表现社会生活和现实人生的功能。</p><p>由于苏轼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丰富了词的情感内涵,拓展了词的时空场景,从而提高了词的艺术品味,把词堂堂正正地引入文学殿堂,使词从“小道”上升为一种与诗具有同等地位的抒情文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