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玄学理学概念和理学诗

午午

<h3><br></h3><h3><br></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儒学玄学理学的概念和理学诗》</b></h1><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1><b>一、儒学</b></h1><h3><b><br></b></h3><h3><b><br></b></h3><h3>儒家思想,是先秦诸子百家学说之一。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最初指的是从事丧葬行业的司仪,后来以此为基础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影响深远。它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h3><h3><br></h3><h3><br></h3><h3>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儒学、儒家、儒教这些概念各有不同。儒学作为一种学说,儒家作为一个阶层,儒教作为一种信仰,三者相同也不同,需要区分开来。</h3><h3><br></h3><h3><br></h3><h3>儒家学派之前,古代社会贵族和士通过师与儒接受传统的社会化教育,分三类:</h3><h3><br></h3><h3>六德(智、信、圣、仁、义、忠)</h3><h3>六行(孝、友、睦、姻、任,恤)</h3><h3>六艺(礼、乐、射、御、书、数)</h3><h3><br></h3><h3><br></h3><h3>儒家思想是中国文明史经历了夏、商、周的近1700年之后,由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所创立。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在总结、概括和继承了夏、商、周三代尊尊亲亲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h3><h3><br></h3><h3>现存的儒家思想(不同于孔子的思想)作为封建王朝的正统思想,将阶级视为人类社会的基础,鼓吹封建道德观,强调通过个人的自我约束,而忽略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西方学者认为儒家思想是亚洲国家难于接受西方民主思想的重要因素之一。</h3><h3><br></h3><h3><br></h3><h3>对待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态度问题,近代以来一直存在着两种对立的思想倾向:一是国粹派,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一切都好,甚至对二十四孝也不加批判地完全肯定:一是西化派,把中国落后的一切根源归之于文化传统,主张完全抛弃中国的传统文化而全盘西化。</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1><b>二、玄学</b></h1><h3><b><br></b></h3><h3><br></h3><h3>玄学是盛于魏晋南北朝的哲学思潮,是魏晋时期取代两汉经学思潮的思想主流。</h3><h3><br></h3><h3>玄学就其哲学范畴来讲,可称其为形而上学,它被划分为正始名士、竹林名士、中朝(即西晋,往往特指元康年间)名士三个阶段。</h3><h3><br></h3><h3><br></h3><h3>“黄帝摄政,有蚩尤兄弟八十一人,并兽身人语,铜头铁额,食沙石子,造立兵仗刀戟大弩,威振天下,诛杀无道,不慈仁。万民欲令黄帝行天子事。黄帝以仁义不能禁止蚩尤,乃仰天而叹。天遣玄女下授黄帝兵信神符,制伏蚩尤。帝因使之主兵,以制八方。蚩尤没后,天下复优乱。黄帝遂画蚩尤形象以威天下。天下威谓蚩尤不死,八方万邦皆为弭服。”自此玄学神仙法诀大行于世。在近代泛指一切研究不可知本体的学说。</h3><h3><br></h3><h3><br></h3><h3>玄学的理论迂远而广博,是我们生活的一部份,玄学包括:</h3><h3><br></h3><h3><br></h3><h3>1、命:八字、紫微斗数、铁板神数、太乙神数等。</h3><h3><br></h3><h3>2、相:全相、姓名、风水等。</h3><h3><br></h3><h3>3、卜:签、易、爻、奇门遁甲等。</h3><h3><br></h3><h3>4、医:草药、针炙、医疗等。</h3><h3><br></h3><h3>5、山: 佛道儒家思想、茅山术、武术养生等。</h3><h3><br></h3><h3><br></h3><h3>我们都是由不知到知,一步一脚印,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要有功名心,抱着尊重和为众生服务精神,我们就可以学习玄学。</h3><h3><br></h3><h3><br></h3> <h3><br></h3><h3><br></h3><h3></h3><h1><b>三、理学</b></h1><b> </b><h3><b><br></b></h3><h3><b><br></b></h3><h3><b>1、理学起源</b> </h3><h3><br></h3><h3><br></h3><h3>理学又名为道学,两宋时期产生的主要哲学流派。理学是中国古代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理学的天理是道德神学,同时成为儒家神权和王权的合法性依据,至南宋末期被采纳为官方哲学。</h3><h3><br></h3><h3>重要的理学家有北宋五子、南宋的杨时、朱熹、柴中行、陆九渊、林希逸以及元朝吴澄、许衡、刘因、 郝经、姚枢,廉希宪,张文谦,刘秉忠、赵汸、汪克宽、华幼武、吴海、戴良、李祁、张宪、梁寅、苏天爵、张昶等等、明朝湛若水、王守仁、朱得之等,广义上包含三苏、王安石、司马光等人。他们哲学的中心观念是“理”,把“理”说成是产生世界万物的精神的东西。理学的出现对后世政治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作为官方正统文化的儒家文化,发展到宋朝,出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也涌现出一批人们耳熟能详的大家,如二程、张载、周敦颐、邵康节而被称为“北宋五子”。 理学亦称义理之学,是宋元明时期儒家思想学说的通称。理学,以宋儒论学多言天地万物之理而名。道学,以当时流行称谓、且《宋史》有《道学传》而名。又因其始兴于宋代,又称宋学,与汉学相对。 理学分两大流派:一称程朱理学,以 “二程”(程颢、程颐兄弟)、朱熹为代表,强调理高于一切; 一称陆王心学,以陆九渊、王阳明为代表,强调心是宇宙万物的主宰。今人又有三派之说:气本论一派,以张载为代表;理本论一派,以程朱为代表;心本论一派,以陆王为代表。理学各派宗旨各异,对“本体论”、“自然哲学”、“心性伦理”和“政教方案”等方面的研究也各有侧重。理学,则概括了宋元明儒学之共总特点。 宋明六百年儒学之发展,世人称之为宋明理学,宋明理学之“理”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道理、理论或义理。对其若不中肯定位,即显空泛,而难以抓住其实质,更不能了然其与先秦儒家之关系。 宋明理学是“性理之学”,它是亦道德亦宗教的合一。(此宗教非西方拜神之宗教,乃是宗本性或本心之教化之宗教。)</h3><h3><br></h3><h3>这种“性理之学”不仅仅是程伊川、朱子开出的“性即理”,还含有“本心即性”的“性理”义,此乃陆象山、王阳明开出的“心即理”。我们也可以称之为“心性之学”。 这种心性之学,即是内圣之学。内在于个人自己,自觉地作圣贤工夫、作道德的实践以完善自身之德行,圆满人格之学问也。内圣之学在先秦儒家已彰显成定局,经宋明儒者六百年之发展与弘扬,益发展至极高之境界。内圣之学也可以称之为成德之教,“成德”的最高目标是成圣、成仁、成大人,其实际意义是将个人有限生命扩充至无限圆满。 这个“成德之教”仅学问面而言,亦可称之为“道德哲学”,其中心问题有二:一者讨论道德实践之所以可能的超越根据,此即心性问题;二者道德实践如何下手的问题,此即工夫问题。道德哲学只有兼顾这两方面始能完备。在心性问题上,心性不仅作为道德实践之本体,亦是宇宙生化之本体,一切存在之本体(依据)。这样,道德哲学中自然又引生出一道德的形而上学。 理学至高神是礼乐文明中祭祀的上帝又称皇天、天理,上帝人间代表是君(历代天子)、师(至圣先师孔子、亚圣孟子、朱子朱熹)。史书中最早出现“上帝”一词的书籍是《尚书》和《诗经》。《礼记》里也多次提到上帝。《尚书》:“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其克相上帝,宠绥四方。”《尚书·汤誓》:“王曰:“予惟闻汝众言,夏氏有罪,予畏上帝,不敢不正。”《诗经》:“皇矣上帝,临下有赫,监观四方,求民之莫。”《礼记》:“是月也,天子乃以元日祈谷于上帝。”昊天上帝(来自《尚书》)或皇天上帝(北京故宫供奉的牌匾)是上天、天帝、天父(与“地母”相对)、皇天(与“后土”相对)、老天爷等的正式称谓。 道德神学的意思是由道德入手来建立的神学。就是说我并不是先去预设有个上帝在,然后上帝创造了道德,上帝规定了道德。如果这样的话,那就是先有上帝,后有道德,这个叫“神学伦理学”。道德神学是反过来的,先承认人是有道德的,然后这个道德从哪来?只能推测它来自于上帝(天理),所以说是由道德入手来建立的神学。<br></h3><h3><br></h3><h3><br></h3> <h3><br></h3><h3><br></h3><h3><b>2、朱熹闽学</b></h3><h3><b><br></b></h3><h3><b><br></b></h3><h3>闽学指以宋代朱熹为首的理学学派,因朱熹曾侨寓并讲学于福建故称其学派为闽学。</h3><h3><br></h3><h3>朱熹(1130-1200),南宋哲学家、教育家。字元晦,(字仲晦),号晦庵 (又号称晦翁),别称紫阳。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h3><h3><br></h3><h3>随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专心学习儒学,成为程颢、程颐之后儒学的重要人物。</h3><h3><br></h3><h3><br></h3><h3>朱熹在哲学上发展了二程关于理气关系的学说,集理学之大成,建立一个完整的理学体系。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理”、“气”两个方面构成的,气是构成一切事物的材料,理是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现实世界中理、气相依而不能相离。“天下未有无理之气,亦未有无气之理”。又断言“理在先,气在后”,“有是理便有是气,但理是本”,把“一理和万理”看作“理一分殊”的关系。提出“凡事无不相反以相成”,事物“只是一分为二,节节如此,以至于无穷,皆是一生两尔”。</h3><h3><br></h3><h3>发挥《大学》“格物致知”思想,探讨认识领域中的理论问题,他强调穷理离不得格物,即格物才能穷其理,穷理愈多而知之愈广。在认识来源上,既讲人生有知的先验论,也不否认见闻之知。强调知先行后,又认为知行相须,注重行在认识中的重要性。强调天理”和“人欲的对立,要求人们放弃私欲,服从天理。</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b>3、元代理学</b></h3><h3><br></h3><h3><br></h3><h3>元朝通过灭金、西夏、南宋,实现了中国的大统一。元朝在实现大统一的过程中以及在实现大统一之后,都推行汉化政策,不仅实现了自身的封建化,而且注重吸收汉族儒学为主的思想文化。通过推行汉化政策,尊崇儒学,巩固了政权和大统一的局面,同时促进了儒学的承续和发展。</h3><h3><br></h3><h3>元代,理学被尊崇、传播,并上升为官方学术地位,不仅是统治者政治上的考虑,还有赖于理学家的提倡与努力。这些人以儒家传统的“道”自任,并积极地以此去影响统治者,其中,赵复、许衡起的作用最大。</h3><h3><br></h3><h3><br></h3><h3>理学在宋朝的发展,到元朝时期正式被确立为官方思想领域上的统治地位,大力的弘扬“君臣大义”的思想已经超越“华夷之辩”成为当时社会的普世价值。被包括汉人在内的知识分子所广泛接受,大批的汉族色目地主纠集的“义兵”兴起,也成为镇压红巾军的主力。不过元朝消耗汉族世侯对于汉族知识分子的排斥,也使这个群体很大程度游离于元朝中央政权之外,使元朝的统治根基脆弱,最后崩溃。</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b>4、明代心学</b></h3><h3><br></h3><h3><br></h3><h3>明太祖朱元璋因理学君臣大义的根深蒂固元遗民众多,明朝开始赎买理学阶层,与元朝相比虽无出彩但也比较平缓。至明朝中叶左右,由王守仁继承发扬了陆九渊的心学思想,完成了心学体系,后人合称“陆王心学”。明中期以后,心学几乎取代程朱理学,在思想领域影响颇大。</h3><h3><br></h3><h3><br></h3><h3>王守仁(1472-1529),明代哲学家,心学集大成者。字伯安,号阳明,浙江余姚人。著作由门人辑成《王文成公全书》。早期奉朱熹理学,转而出入佛老,后转向心学。</h3><h3><br></h3><h3><br></h3><h3>王守仁接受了陆九渊的“心即理”学说,完成了心学体系。提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认为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本体便是理,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所在便是物,心外无物。</h3><h3><br></h3><h3>认为“心”与“理”合一,不可分离。认为“良知”乃人察知善恶的本能,世人因受各种物欲蒙蔽而隐没良知,故须下“致”的功夫,以摆脱私欲,回复原有的善良本性。主张“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并认为“真知”是在实行中得来,所谓“真知即以为行,不行不足以语知”,与朱熹“知先于行”的主张截然不同。</h3><h3><br></h3><h3><br></h3><h3>明代理学基本以王守仁的心学为中心。在王守仁之前,有陈献章创立的江门心学;在王守仁同时期有湛若水之学,他们与王守仁心学交相辉映。王守仁之后,王门诸子几乎遍布天下。</h3><h3><br></h3><h3>黄宗羲的《明儒学案》中将其弟子分成浙中、江右、南中、楚中、北方、粤闽、泰州七派。其中浙中学派著名的有钱德洪、王畿、徐爱;被称为“王学正宗”的江右派著名的有邹守益,聂豹、罗洪先。泰州学派著名的有王艮、颜钧、何心隐、李贽。</h3><h3><br></h3><h3><br></h3><h3>明末,王学开始衰微。东林学派顾宪成、高攀龙批判王学末流谈空说玄、引儒入禅的学风,欲用朱学救其弊,提倡治国救世的名实之学。明未两大儒中的黄道周推崇朱学,而刘宗周以“慎独”为宗,对王守仁思想进行改造和发展。</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b>5、清代理学</b></h3><h3><b><br></b></h3><h3><b><br></b></h3><h3>清代理学,钱穆在《〈清儒学案〉序》中曾说:“至论清儒,其情势又与宋、明不同;宋、明学术易寻其脉络筋节,而清学之脉络筋节则难寻。</h3><h3><br></h3><h3><br></h3><h3>清学之脉络筋节之易寻者在汉学考据,而不在宋学义理。”又说:“清儒理学既无主峰可指,如明儒之有姚江;亦无大脉络大条理可寻,如宋儒之有程、朱与朱、陆。”论断精到。诚如钱氏所言,清代于顺治、康熙朝虽有一批理学名儒名臣,但多守成而少创获,实无可与明代发展陆九渊心学之王守仁相比肩,更不能与宋代理学开派者、集大成者的程颢、程颐、朱熹和陆九渊相比拟。“无主峰可指”,“无大脉络大条理可寻”,洵为有清一代理学的一个特点。</h3><h3><br></h3><h3><br></h3><h3>概括说来,理学讨论的问题主要有:</h3><h3><br></h3><h3><br></h3><h3>① 本体论问题。即世界的本原问题。在这个问题上,理学家虽然有不同的回答,但都否认人格神和彼岸世界的存在。张载提出气本论哲学,认为太虚之气是万物的本原。二程建立“天即理”的理本论哲学,认为观念性的理是世界的本原。朱熹提出理为“本”,气为“具”的学说。</h3><h3><br></h3><h3><br></h3><h3>② 心性论问题。即人性的来源和心、性、情的关系问题。张载提出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和心统性情的学说,认为天地之性来源于太虚之气。程颢提出了心即天以及性无内外的命题,把心、性、天统一起来。程颐则提出性即理的命题,把性说成形而上之理。朱熹认为心之本体即是性,是未发之中;心之作用便是情,是已发之和 ;性和情是体用关系,而心是主宰。</h3><h3><br></h3><h3><br></h3><h3>③ 认识论问题 。即认识的来源和认识方法问题 。张载首先提出“见闻之知”与“德性之知”两种知识,并提倡穷理尽性之学,成为理学家共同讨论的问题。二程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学说;朱熹提出“即物穷理”的系统方法;陆九渊强调“反观”;王守仁则提出“致良知”说,认为格物致知就是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从而完成由内向外的认识路线 。</h3><h3><br></h3><h3><br></h3><h3>理学所讨论的问题随不同时期、不同流派而有所不同。理学与唐以前儒学尊《五经》一个重要不同之处,《四书》成为尊信的主要经典。价值体系和功夫体系都在《四书》。《五经》为粗米,《四书》为熟饭。理学的主要根据和讨论的问题都与《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紧密相关。</h3><h3><br></h3><h3>理学讨论的主要问题大体是:理气、心性、格物、致知、主敬、主静、涵养、知行、已发未发、道心人心、天理人欲、天命之性气质之性等。</h3><h3><br></h3><h3><br></h3> <h3><br></h3><h3><br></h3><h3><b>6、文学和理学的关系</b></h3><h3><br></h3><h3><br></h3><h3>文学在春秋战国时期兴起,理学盛行于两宋之际,代表有:朱熹和北宋五子。</h3><h3><br></h3><h3>理学主要探查人与世间万物、大自然和内心的关系。</h3><h3><br></h3><h3>而文学分布范围广: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现代诗歌,散文…等等,甚至从广义上说:理学是文学的分支!理是思维、是概念。文学讲体裁格式,侧重于表达演绎,抒发渲染。可以用理学来拓展思维视野,却不能只要求理而忽略文学的本质。</h3><h3><br></h3><h3>文学艺术来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这也是文学的特殊性。</h3><h3><br></h3><h3>在中华学术史上,宋明理学无疑有着独特的地位。自南宋后期始,理学被奉为官方哲学,成为宋以后中国近古时期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h3><h3><br></h3><h3>作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结构与内涵的一大转折与新变,理学对总体社会思潮及具体意识形态的演进嬗变皆有重要的影响乃至支配作用。这种影响,在文学艺术领域表现得尤为复杂,各种文学艺术体类对理学或由感契而承受,或由撞击而交织,虽程度不同,方式各异。</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b>7、理学家为什么崇古抑律? </b></h3><h3><b><br></b></h3><h3><br></h3><h3>古体与律体之辩跟诗歌史联系起来,就是古体的典范,和汉魏晋诗与律体的典范——唐诗之辨。</h3><h3><br></h3><h3><br></h3><h3>那么,为什么讲求声律、对仗等形式技巧就是品格低呢?理学认为,诗歌的审美方面、形式技巧方面对于人的道德修养没有正面的价值。</h3><h3><br></h3><h3>以这种价值观去看诗歌的体载样式,古体诗就高于律诗。既然诗歌的审美方面没有价值,本来可以不讲究,但是如果要进入到诗歌领域去谈诗的话,那么形式方面人为的工巧因素越多,其价值就越低。</h3><h3><br></h3><h3><br></h3><h3>抛开诗歌的内容不论,单从形式上看,近体诗要讲求声律、对仗等,这些讲求在理学家看来,是其在品格上低于古体诗的重要原因,认为以形害意,以意的表达为主。</h3><h3><br></h3><h3><br></h3><h3>反其道而行之的崇律抑古,也是不合理的,是片面解读文学的真正含义和效用。</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b>8、文学术语解释</b></h3><h3><br></h3><h3><br></h3><h3>1)造理:合于事理。符合作诗五忌之理短。</h3><h3><br></h3><h3>2)造势:营造声势。符合作诗要求之赋比兴。</h3><h3><br></h3><h3>3)造物:安排物象。以景物切入带引抒情。</h3><h3><br></h3><h3>4)赋:赋咏、讲述、描绘。</h3><h3><br></h3><h3>5)比:比喻、形容、对比,比喻又分明喻、暗喻、借、化。对比属于造物的技巧,以对立条件来比衬。</h3><h3><br></h3><h3>6)兴:抒发、渲染,也可理解为造势。</h3><h3><br></h3><h3>7)借:借用,分借典(典故)和借名句。借名句又分借整句和借半句,借半句叫剥皮手法。</h3><h3><br></h3><h3>8)化:化用,将典故或名句之意演化,换个表达形式和句式,化掉原句词语只取原意。化也分全化和局部化。</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 <h3><br></h3><h3><br></h3><h3><b>9、《理学和理学诗的特色》</b></h3><h3>作者:张宁海</h3><h3><br></h3><h3><br></h3><h3>钱穆把理学诗作为一大类。理学诗之一种特殊面貌,可备诗中之一格。钱穆当然指的是理学诗相对唐诗而言的别具一格。这样的分类之前没有,但是有意义。唐诗富哲气,理学诗富哲理。哲气是感情带有哲学的气息,哲理是哲学加入情感使理性生动,各分主次。</h3><h3><br></h3><h3><br></h3><h3>唐风诗富哲气的经典写法是触景生情。正所谓唐诗在气象,极致的写法是只写景,让读者想象大风大浪或风花雪月中发生的故事,灵动飘逸中隐含着的生活启迪,故而称哲气。是领略感受之余而悟出哲理。</h3><h3><br></h3><h3><br></h3><h3>暮江吟 唐·白居易 </h3><h3>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h3><h3>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h3><h3><br></h3><h3> “残阳,可怜”带有人生的感悟,还不算地道的只写景。</h3><h3><br></h3><h3><br></h3><h3>绝句 唐·杜甫</h3><h3>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h3><h3>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h3><h3><br></h3><h3><br></h3><h3>完全用描写景色表达杜甫得知安史之乱被平息的消息后喜悦的心情。景纯情纯,这是正宗的触景生情。</h3><h3><br></h3><h3><br></h3><h3>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步之差谬之千里。这是格言。这样的句子写成诗是箴言诗,是另外一个极致。这样的格言诗情感不够丰富,理性不够生动。非钱穆归类的理学诗。</h3><h3><br></h3><h3><br></h3><h3>情景理哲出界境,精于炼剪望才尘。</h3><h3>终究文字出功底,仄竖横平造化人。</h3><h3><br></h3><h3>情景理哲出界境,也就是朱子说的理气动静出境界。包含情景理哲全要素才是理学诗。</h3><h3><br></h3><h3><br></h3><h3><br></h3><h3>泛海</h3><h3>/王阳明 </h3><h3>险夷原不滞胸中,何疑浮云过太空。</h3><h3>夜静海涛三万里,明月飞锡下天风。</h3><h3><br></h3><h3><br></h3><h3> 前两句在说理,后两句是写景。关键是前两句说理不仅仅是事理,而应该是“哲理”。对下面的叙述有指导意义。《理学六家诗钞》把这首诗作为代表性的经典范墨。王阳明的心学在理学家里面应该是首屈一指的。有了心学,理学诗方可称一格。为什么?展开说一说理学和心学。</h3><h3><br></h3><h3><br></h3><h3>在心学之前中国的学术基本是以自然界和社会作为研究对象。是研究天之理的。而心学是把人类的思维作为研究对象。心即理就是“思维学”,是研究心之理的。这在思想史上称为“主体性转向”,具有划时代的意义。</h3><h3><br></h3><h3>如心学的核心理念“致良知”在西方相应的有“良心论”“意志论”等理念,和文艺复兴及宗教改革相关。“主体性转向”开始了世界范围的第二个轴心思想时代(第一个轴心以孔子,苏格拉底为代表)。全增嘏教授主编的《西方哲学史》据称是文革结束后中国出版的第一本哲学专著,其特色是把哲学放在“阶级斗争史”即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加以论述。不是从概念推导概念的“经院式”哲学。</h3><h3><br></h3><h3><br></h3><h3>现象学与现代自然科学有着密切的关系是科学的科学,西方哲学对人类思维规律的研究极大的推动了科学的发展。出现了大量的新的所谓边缘学科也就是交叉学科。</h3><h3><br></h3><h3><br></h3><h3>那么,王阳明的心学为什么没有产生这么大的影响呢?</h3><h3><br></h3><h3><br></h3><h3>国学大师曹伯韩(《国学常识》)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认为理学的方法如“归纳演绎”“六经注我”等等是正确的,开启了中国思想理性思维的新时代。</h3><h3><br></h3><h3><br></h3><h3>有的学说认为理学研究对象太狭窄。太学不学科学,科举不考科学。只有官僚机构,没有科学机构。太医院,造办处,样式房等这些最接近科学技术的机构,并没有发展出综合性大学或医学院工学院。政策导向不对,理论创新就不会充分。</h3><h3><br></h3><h3><br></h3><h3>科学这个名词就是文艺复兴时期出现的。德国古典哲学就是建立在近代科学发展的基础之上。黑格尔之后出现了马克思。1850年爆发了太平天国“拜上帝教”。其思想高度思维水平的差距是显而易见的。</h3><h3><br></h3><h3><br></h3><h3>宗教也在转向。英国当代神学家唐·库比特认为伽利略和达尔文使得基督教“痛苦”地放弃了奥古斯丁以降的宏大故事。科学的叙事就是旧宗教的死亡。直到1950年教皇在《人类通喻》中聪明的将人类的身体交给了达尔文主义者。而为上帝保留了人类理性的灵魂。也就是基督教不再执着于上帝创世纪了。神学已经成为研究性的学科。新神学因此还能存在下去。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唯物宇宙观取得了压倒性的优势。</h3><h3><br></h3><h3><br></h3><h3>早在上古时期,我国劳动人民就已利用规矩来制认为作方圆。战国《墨子》中有小孔成像光学原理。诸子百家里多有科学家。秦汉五百年成书的《周髀算经》和《九章算术》中,对图形面积的计算已有记载,刘徽、祖冲之、王孝通等对几何学都有重大贡献。宋朝的理学大师朱熹的科学素养也极高。说中国没有科学传统是没有道理的。自由的科学长期领先于西方。中国古代文明辉煌灿烂。直到明初郑和下西洋中国的科技水平都是领先世界的。</h3><h3><br></h3><h3><br></h3><h3>崇拜祖先的实质是尊重传承先辈在生存斗争中积累的经验。本源是唯物主义的。在氏族社会这种崇拜是全社会的英雄崇拜。那时候的英雄是人类生存斗争的英雄如羿射九日。孔子的形象是智慧的老者而不是神灵。是思的英雄。祖先崇拜到了封建社会逐渐演变成了家族为基础的封建宗法。就成了束缚思想发展的绳索。中国的封建社会虽然没有布鲁诺被烧死的案例,却也越发不思进取和突破。</h3><h3><br></h3><h3><br></h3><h3>传统中原文化受草原文化狼图腾冲击,给儒家文化注入野性。但是这种进攻意识缺少进取意识。清朝的大臣不叫大臣叫奴才,王后面还要加个“爷”,王爷、万岁爷、老佛爷。家天下的祖宗成法不可变,修铁路都怕惊动了龙脉。还发展什么科学?清朝还有上百年的文字狱。中国不缺乏第二个轴心时代的思想家,而政治的黑暗约束了思想的发展,迟滞了科学技术的进步。所以孙中山强调天下为公。</h3><h3><br></h3><h3><br></h3><h3>理学诗的产生是有深刻历史背景的。心学“心即理”是研究人类思维的,就是思维学。</h3><h3><br></h3><h3><br></h3><h3>诗歌是文学不是做理论报告。必须有文学的形式特色。理学是中晚唐发端,宋朝开始集大成的,北宋五子的哲学探索被朱子结构在了一个集大成的系统中。到了明朝产生了心学。朱子解决了宇宙本体论问题。王阳明已经无本体论的羁绊,专注于思的研究。这也是主体性转向的基本走向。理学诗自然也是以宋诗为主体的。宋诗常常把诗弄的象写议论文。这或许就是转向的特色。</h3><h3><br></h3><h3><br></h3><h3><br></h3><h3> 仁术</h3><h3> /朱熹</h3><h3><br></h3><h3>在昔贤君子,存心每欲仁。</h3><h3>求端从有术,及物岂无因。</h3><h3>恻隐来何自,虚明觉处真。</h3><h3>扩充从此念,福泽遍斯民。</h3><h3>入井仓皇际,牵牛觳觫辰。</h3><h3>向来看楚越,今日备吾身。</h3><h3><br></h3><h3><br></h3><h3><br></h3><h3>奉题张敬夫春风楼</h3><h3> /朱熹</h3><h3><br></h3><h3>隆堂谨前规,杰阁耸竒观。</h3><h3>凭栏俯江山,极目眇云汉。</h3><h3>主人沂上翁,顾肯吟泽畔。</h3><h3>俯仰一喟然,冲融无间断。</h3><h3>我来抑何幸,屡此承晤叹。</h3><h3>生平蔕吝胷? 若层氷泮继。</h3><h3>继今两切切,保合勤旦旦。</h3><h3>万事尽纷纶,吾道一以贯。</h3><h3> </h3><h3><br></h3><h3>何为谨前规,何为眇云汉?何为冲融无间断?何为保合勤旦旦?还有生平蔕吝胷? 若层氷泮继,如何“一以贯”?</h3><h3><br></h3><h3><br></h3><h3>诗是要吟诵的。这样诵读只靠听有几人能听得明白?理学诗不仅仅是听的诗歌,而且还是看的诗歌。 这首诗看不明白也听不明白。所以不在理学诗范围之内。</h3><h3><br></h3><h3>理学发展时期已经有了活字印刷,纸媒应该比唐朝发达。理学诗可以传的开。<br></h3><h3><br></h3><h3>而朱熹这样写属于议论诗,清朝有宋诗学派,民国和今人写诗“理趣”的味道也甚浓。然而诗毕竟是文学,要传情达意,具有文学的美感,承载的美学元素。</h3><h3><br></h3><h3><br></h3> <h3><br></h3><h3><br></h3><h3>观书有感 南宋· 朱熹 </h3><h3>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h3><h3>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h3><h3><br></h3><h3><br></h3><h3>从字面上看这是一首风光诗。文字轻松活泼毫无锤炼的痕迹,借自然景观阐明他的理。客观有天光云影的天理。作为哲学命题这没有问题。而朱熹还把它用于道德范畴,“存天理,灭人欲”。虽然朱熹强调灭人欲是不赞成欲望过分奢靡,做到“清如许”就很好了,不是不食人间烟火。但是 “灭人欲”至少在修辞上过于极端,从社会实践来看有限制个性发展的倾向。</h3><h3><br></h3><h3><br></h3><h3>月榭 /朱熹</h3><h3>月色三秋白,湖光四面平。</h3><h3>与君凌倒景,上下极空明。</h3><h3><br></h3><h3><br></h3><h3>荣格说“无意识成就浪漫主义”,“上下极空明”就可以是“存天理,灭人欲”的无意识的浪漫主义的意象。朱熹的无意识也这样的居高临下。而这么读诗似乎也太费劲。那么如何又空明又理学呢?</h3><h3><br></h3><h3><br></h3><h3>王阳明的心学强调人的意志,致良知。一个致字尽得心学之要义。朱子也说天理有良知。天理良知是由人的意志推动实现的。西方术语叫“意志论”。王阳明的“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就是这个意思。而从道德层面看却有提倡个性自由的倾向。在封建皇权时代显得鲜活而另类。朝廷并不喜欢王阳明的学说。而心学的社会反响却很大。王阳明讲学时四方“裹粮而来”者不计其数。周围能住人的地方都住满了人。“更相就枕席,歌声彻昏旦”,那样的盛况。</h3><h3> </h3><h3><br></h3><h3><br></h3><h3> 心学诗·王阳明 泛海</h3><h3>险夷原不滞胸中,何疑浮云过太空。</h3><h3>夜静海涛三万里,明月飞锡下天风。</h3><h3><br></h3><h3><br></h3><h3>钱穆说理学诗“洒落恬淡”。和朱熹的诗比,王阳明的诗气势大而不逼人,似乎更符合钱穆的审美意趣。笔者亦然。</h3><h3><br></h3><h3><br></h3><h3>意义先于存在。按照解构主义的方法,七绝按布局法,多是以起承赋转结比兴,也就是说先描景后抒情,但是也可以反过来布局。这首诗就是反结构。这是王阳明的艺术特色。</h3><h3><br></h3><h3><br></h3><h3> 按照军事家乔良“超限主义”的思想,前面加强理哲的气息,后面要尽量减少哲理最好只说风花雪月大风大浪,效果怎么样呢?</h3><h3><br></h3><h3><br></h3><h3>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h3><h3>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h3><h3><br></h3><h3><br></h3><h3>毛主席的诗具唐风也具哲理。而把哲理“无限风光在险峰”放在最后,这是“总结性的”。名流大家的写法,个性更强。如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就放在全诗的最后。</h3><h3><br></h3><h3><br></h3><h3>如果写成理学诗可以是这样的。把哲理格言放在前面景色放在后面,叫景结,这样开放式结尾显得意境悠远,余音缭绕。不强求格局而是保留格调。</h3><h3><br></h3><h3><br></h3><h3>假若这样表达:</h3><h3><br></h3><h3>天成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h3><h3>松立苍茫消暮色,乱云飞渡显葱茏。</h3><h3><br></h3><h3><br></h3><h3>主席是飘逸豪放的唐风诗,后面改的就是理学诗了。</h3><h3><br></h3><h3>诗是多维度的结构,这里仅仅是在一个维度上进行定格。其他维度仍然是自由的。绝句的很多手法,都是存在的。</h3><h3><br></h3><h3>唐诗里有一个结构叫以景结情。情未说出以景断之,是历代诗评家称誉最高的结尾技巧。</h3><h3><br></h3><h3><br></h3><h3><br></h3><h3>王昌龄 《从军行》七首之二</h3><h3>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h3><h3>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h3><h3><br></h3><h3>这个和理学诗只差一步。理学诗是以景断理,理未说出以景断之。而且做到极致。在一个维度上进行极致的解构和重构是结构主义诗学的一个方法。这里极致就是极理学又极空明。</h3><h3><br></h3><h3><br></h3><h3>写哲理,要道法纲常通天达地炉火纯青,写景色却要无欲无念写意留白韵味无穷,理景互在相得益彰让人拍案叫绝。一般是景生情,情再生理。直接由景生理的理学诗是不容易写的。</h3><h3><br></h3><h3><br></h3><h3>戊午吟 /景逸</h3><h3>莫为为者是真机,稍着安排便已非。</h3><h3>桃自鲜红李自白,鱼能跃渊鸟能飞。</h3><h3>不知本体原如是,安得功夫妙入微。</h3><h3>看尽古今差谬处,只缘些予见相违。</h3><h3><br></h3><h3><br></h3><h3>看尽古今差缪,这是写理学诗的“真机”,不强求格局,觉得保留格调似乎更适合一般的格律诗词爱好者的写作。理学在某种程度启发了文学的思维方式,在某种意义上又干扰了文学的纯粹和基准。</h3><h3><br></h3><h3><br></h3><h3>理学诗若为了突出理而忽略境,认为多余,那就如朱熹的说教诗和景逸这首,读起来和很多文学作品的感受不同。</h3><h3><br></h3><h3><br></h3><h3>当事物出现对立面时,应该充分权衡利弊,取利所用,这也是历史洪流的法则。如水,善因势下。文学也是如此,怎样才是美的?这个鉴定也自在人心,人心趋善从美。美不排斥理。有景有情是美,再加上有理,可作极盛之美来理解。</h3><h3><br></h3><h3><br></h3><h3><br></h3><h3>白鹭国学苑</h3><h3>午午 整理</h3><h3><br></h3><h3>2020.3.18</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