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因为每个生命最天然的声音都是自恋的,都想做自己,如果父母或者其他权威人物发出的期待是鼓励我们做自己,那就是很幸运的事情。</p><p><br></p><p> 人性中最深刻的需求就是赞美,特别是来自权威、或者重要的人的赞美。其实权威的人就是我们的镜子,当我们得到赞美的时候,相当于我们从镜子里照见了自己是好的,但当我们得到批评的时候,镜子里照见的自己就是坏的。</p><p><br></p><p> 一些人之所以太喜欢批评别人,根本问题是他自身的自恋问题,他需要通过贬低别人来抬高自己。但也可以这样说,太喜欢批评别人的人,是因为从权威的镜子里照见的自己是不好的,所以当他作为镜子的时候,照见的你也总是不好的。</p><p>相反,喜欢赞美别人的人,也是因为从权威的镜子里,照见过自己有多美。</p><p><br></p><p> 美国心理学家科胡特创造了一个术语——不含诱惑的深情,认为人与人之间最美好的情感,是我深深地理解你、接纳你,而且不给你设任何条件。</p><p>这里说的条件,就是诱惑。</p><p> 诱惑就是,你要达到我设置的条件,我才给你情感。</p><p> 不含诱惑的深情境界太高,但其实,哪怕有一些诱惑也没关系,只要其中有深情就好。</p><p><br></p><p> 在电影《后天》中,有一位男科学家读书无数,有人怀疑他是怎么做到的,他说最开始养成读书习惯是因为,父亲每次出差前都会扔给他一本书,出差回来就会和他探讨书上的内容。 </p><p><br></p><p> 在这个故事里,书不仅是诱惑,也是父子间建立起情感链接的媒介和桥梁,他后来那么热爱读书,其实都是在通过读书感受父爱。</p><p> </p><p> 当父亲给他奖励的时候,那份喜悦溢于言表,父亲有时还会拉着他跳舞,开心得大笑,这个时候他就会被深深感染到,觉得自己和父亲之间有了一份深刻的情感链接。在他看来,父亲给他的不是一种沉重的期待,而是架起了父子之间情感的通道,在这个通道里,有爱,有热情,有生命力在流动,他感觉到喜悦与饱满,还因此有了一种自然而然的动力,去追逐卓越。</p><p> 这种状态也带到了他的工作中,他从来不考虑老板会怎么看他,他深信只要努力做出成绩,其他的一切自然都会拥有。结果,他的这份内在感知都一再变成外在现实,每一个老板都非常信任他,对他也很慷慨。</p><p><br></p><p> 这是最为深刻的体验之一,如果你不断体验到什么是深情,你会发现,你的生命力会源源不断地涌出,你会因此变得饱满而丰盛。</p><p>总结——</p><p> 第一个层面,自恋。因为每个生命都想证明自己是好的,所以有了自我实现的预言,这是命运轮回的基本。当内心的自恋处于比较低级的状态时,就会忍不住去压制别人,这样一来,自恋会让自己远离幸福快乐。但当自恋发展得比较成熟时,就会形成“我好你也好”的生命观。</p><p><br></p><p> 第二个层面,他人的期待。重要的人对我们的期待,特别是父母等权威的期待,会对我们造成巨大影响,这份期待会深入到我们内心,成为一种影响命运的力量。</p><p><br></p><p> 第三个层面,链接的力量。自恋是一股能量,他人的期待也是一股能量,当这两股能量相合的时候,一个人的生命力就会被激发,而这两股能量相悖的时候,一个人的生命力就会被撕扯。最好的情况是,如果这两股能量可以融为一体,建立出深情的链接来,就最能激发出生命力,那样,我们不仅能自然而然地追求卓越,同时也会去享受幸福。</p><p><br></p><p>甚至可以说,生命最重要的,就是这样三个命题:</p><p>第一,自恋,就是做自己;</p><p><br></p><p>第二,满足别人期待;</p><p><br></p><p>第三,超越自恋和满足别人期待,体验到链接的深情。</p><p><br></p><p> 用更简单的话来讲,就是 “我”要做自己,同时去寻找另一个能对我产生重要影响的“你”,一旦“我”和“你”建立积极的链接,那我们彼此都可以追求卓越、享受幸福。</p><p><br></p><p> 就像诗人鲁米的作品里写的那样:</p><p>我为什么要寻找他呢?我不就是他吗?</p><p><br></p><p>他的本质透过我而显现。</p><p><br></p><p>我寻找的只是我自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