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正值三月,我们进入最舒服的季节<br></font></h1><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沙河之滨 春风习习</span></div><font color="#ed2308"><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很遗憾未能与您在这里相见</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居家之中 共抗疫情</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我们谈一场“网恋”</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起来“逛”展览吧!</div></font></h1> <h5> 为了丰富广大人民群众在疫情防控期间精神文化生活,充分发挥博物馆传播知识、解读文化、弘扬精神方面的积极作用。太和县博物馆拟从3月2日起,按照博物馆历史文化基本陈列的六个部分(六个展厅),按年代序列分六期,精选推出“网逛博物馆 宅出新风味”系列活动,带您来<font color="#ed2308">“博物馆云春游”!</font></h5>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 color="#ed2308">提 要</font></b></div></h1><h3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ff8a00"><br></font></h3><h3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ff8a00"> 西晋至元代,太和区域先后县名六易,县治五迁。行政区划历经调整,奠定了本区名贤旧治、千年望县的地位。唐宋时期,太和居淮颍“南粮北运”漕运线之咽喉,北宋时期,是繁荣富庶的京畿名区。这一时期,南朝刘宋时期县令成郙、后梁武臣杨师厚、蒙元枭雄貊高等,皆以文治武功知名于当时。请继续浏览第四部分(第四展厅):</font></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千年望县</font></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第一单元 县治迁移</font></h1><div><br></div> 西晋至蒙元千余年间,太和县名与治所变迁频繁。 西晋设宋县,细阳县省入宋县境,治所称新郪故城; 南朝宋、齐及北魏袭旧治; 北魏太和末年废宋县,南梁置陈留县,北齐改陈留郡,治所在今城关镇; 隋代陈留更名颍阳县; 唐贞观元年省县入汝阴,置百尺镇;<br> 北宋升百尺镇为万寿县,县治移于今原墙集; 宋宣和元年更名泰和县,县治移于今旧县集,至金因袭不变;元至元二年省泰和县入汝阴,大德八年复置,更名太和县,治所迁于今县城。<br> 三水孕城——太和古代县治之城迁徙的规律与动因:古代郡、县治所之城的选建,交通条件是设治筑城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太和古代县治之城的构筑与频繁迁建,皆临西淝河、茨河、颍河两岸选址,体现了城市漕运交通的重要性。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部分文物推介</font></h1> 又称作团花镜,国家三级文物,唐代,铜器,重残,断两块。圆形,圆钮有穿,团花纹座,主纹区配置六组宝相花纹,素窄折缘。直径:16.79cm,缘厚:0.44cm,质量:458.18克。太和县马集乡发掘出土。<br> “宝相”是佛教徒对佛像的尊称,“宝相花”是对自然形态花朵进行艺术加工处理后,形成的一类具有富贵、吉祥、圆满寓意的团花纹样。因这类花图案主要取材于莲花、牡丹、菊花等,所以也有人称作“宝仙花”“宝莲花”。宝相花结构规整严谨、雍容华贵、饱满大气、圣洁端庄,在隋唐铜镜图案中十分流行。 金代铜镜,菱花边形,体扁薄,扁桥钮。主纹区花卉纹,因锈蚀模糊不清。镜缘一侧阴线刻“泰和县官造”五字,铭文后有押记标识。<br> 金代实行严格“铜禁”政策,铜料的储藏与使用、钱币与铜器铸造由官府统一监管实施,铜镜铸造多由官作坊进行,民营作坊造镜必须在官府机构的监管下实施。铜镜流通市场前,必须由政府专门的勘验机构——镜子局审核勘验,刻上勘验铭文、押记后方可作为商品进入市场售卖。<br> 北宋宣和元年(1119年),颍州万寿县更名“泰和县”,治所移至今旧县集。绍兴三十三年(1162),泰和县改属金,沿旧制仍称泰和县。端平二年(1235)泰和县复归宋,元大德八年(1304),泰和县更名为太和县,这枚铜镜铭文,是宋金时期设置“泰和县”的重要物证,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 2枚,1件葵花边形、1件圆形。桥钮,主纹区置双鱼纹,铸有“镜子局”款识。<br> 金代铜镜,金代实行“铜禁”政策,铸造铜镜由政府设置的镜子局统一监管。这类自铭“镜子局”的铜镜,应是有镜子局作坊铸造后流通市场的。<br> “鱼”在传统文化中有着爱情、生殖的特定内涵,渊源十分古老。金代铜镜中的双鱼纹十分流行,这类纹样有富足、完美、情爱的寓意,是金代人祈求多子多福、人丁兴旺、家族世代延续思想的表达。 以上8件文物均饰黄釉、胎质粗糙,属寿州窑系造器。寿州窑是唐代七大瓷窑之一,陆羽《茶经》记载“(寿州)瓷黄色紫”,将寿州窑列为第五位。寿州窑以中原文化为主,兼含南北方文化,并具有地方特色。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第二单元 成郙治境</font></h1><div><br></div> 南朝刘宋时期,宋县(今太和)县令成郙治县施政宽和,仁爱在民,县境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 <br> 成郙在宋县任职期间,还注重保护古树名木。宋县境内有两棵珍贵的汉代银杏树,县令成郙下令保护,并于元嘉二年铭刻《保全白果古树碑记》作标识昭示乡民,永远禁止砍伐破坏。这块古碑埋藏地下千余年后于民国十三年(1924年)重建天日,是成郙执政宋县政绩的重要物证。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第三单元 后梁股肱</font></h1><div><br></div> 唐末五代社会动荡,地方藩镇割据势力交互攻伐,杨师厚是这一时期从战争中成长起来的一代枭雄。他骁勇善战,屡克劲敌,为建立、巩固朱梁王朝立有显赫军功,是后梁著名的股肱重臣。<br> 杨师厚(?—915年),颍州斤沟(今倪丘斤沟集)人,原为河阳人李罕之的部将,降朱温后被委以重任,累迁检校右仆射兼任曹州刺史。唐朝天复三年击破李茂贞于岐下,迫降王师范,败赵匡凝于襄阳。后梁开平元年,授山南东道节度使,加检校太保、同平章事。三年,袭取长安,击破刘知俊军,大破李存勖军而解晋州之围。乾化三年,末帝朱友贞即位后,官至检校太师兼中书令,封邺王。五年三月病逝于镇州(今河北正定),追赠太师。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第四单元 颍水咽喉</font></h1><div><br></div> 隋唐、北宋时期,淮颍(蔡)漕道是我国“南粮北运”廊道上的一条重要漕运线。太和居淮颍水道之咽喉要地。“安史之乱”后,北方藩镇割据势力控制汴水,导致唐王朝汴水漕运无法通行,淮颍水道则变成“南粮北运”的主要交通线。这一变化对太和境经济、商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br> 北宋定都开封,淮颍水道在“南粮北运”线上的重要地位更加凸显,太和境得淮颍漕运、京畿舟车之利,境内经济富庶、农商百业发达,从这一时期出土文物管窥当时社会繁荣富庶状况。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隋唐、北宋时期“南粮北运”路线图</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税镇与旧县集——颍水漕运兴起的商埠重镇</font></h1><div><br></div> 太和居颍淮漕运咽喉要冲,是过往官船、商旅之必经要地。独特的区位优势促进了本区经济、文化的发展繁荣。从太和旧志记载看,至迟在唐代位于颍水之滨的税镇就是商贾云集的漕运码头。旧县镇在北宋时期,既是泰和县治之城,又是重要的商埠重镇,区域位置攸关重要。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部分文物推介</font></h1> 又名白釉瓷注子,宋代,国家三级文物,瓷器。残缺,执行残缺,口沿处残缺一处。敞口呈喇叭状,圆唇,长颈,圆溜肩,颈与肩部执手(残缺)和短圆状流,长圆腹,短圈足外撇,平底。灰胎,白釉,口及腹部施釉,下腹及底露胎,执柄内侧的肩部,有绿色窑变斑。口径:7.9cm,腹径:13.5cm,,底:6.95cm,通高:20.79cm,质量:675克。太和县双浮镇出土。 国家二级文物,瓷器,宋代,保存完整。侈口,折沿,短颈,鼓腹,平底。腹部由两周弦纹界阁,上,下多饰一组水波纹。体表饰黑釉,底部露胎不施釉。口径:11cm,腹径:24.2cm,高:21cm,质量:2590克。赵庙镇城子李继东捐献。 侈口,深弧腹,腹部向下内收,矮圈足。通体饰白釉,腹部饰莲花纹。 侈口,直腹,腹向下内收,小圈足。通体饰青釉,釉下饰花卉纹。此类大口、直壁、小圈足青瓷碗,器型酷似一个倒置的斗笠,俗称作“斗笠碗”,在宋代十分流行。 三级文物,陶器,宋金时期。微残,边沿有两处破口,有一裂纹直砚中。砚呈扁圆形,砚面圆形内凹,平底,圆周起浅沿,近沿一侧凿祥云形,边缘处上直沿,下弧圆处侈。平底,三矮柱形足,底中竖刻白文楷书“梁公砚”三字。砚灰白色,质地细腻坚硬。高:16.5cm,直径:9.75cm,内沿径:8.55,质量:140克。太和县税镇镇出土。<br> “梁公澄泥砚”属金代名砚,其中三足圆鼎形者尤为珍贵。这方澄泥砚,泥质坚硬细腻,色泽灰黄,砚背模印精整,属同类器中的精品。明代高濂《遵生八笺》“论砚”一节,已经记载“梁公砚”之名。此类澄泥砚,产于山东鱼台县,为梁姓家族铸造。康熙《鱼台县志·风土·梁砚》记载:“昔有梁姓者,云就古秦尚书宅址,取泥为陶砚,文理莹腻,色碧绿,谓之梁公砚。往时上台索之尽,近无有藏者。”这方澄泥砚早年出土于太和县税镇,现在的税镇,唐宋以来曾是颍水漕运咽喉重镇,商业繁荣,文化发达,诸多文人墨客寓居于此。这方名砚的出土,是佐证税镇悠久历史的重要实物材料。 原名金方砖墓志,国家三级文物,文物类别:文献文书类,质地类别:砖瓦。微残。方形砖,面刻竖线字栏,共十三行,主文每行十三字,阴刻行草祭文,四角磨损,字迹不辨,祭文中有“大定二十九年八月二十八日......和祭主刘海”等内容。尺寸:29×29×4.7cm,太和县双浮镇李中村李中书捐献。<br> 这是一块方砖,上面刻满铭文,铭文原以朱砂描绘,出土时朱砂脱落。根据方砖上的铭文可知,这块砖是金代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祭主刘海,为其祖父刘谨置办丧葬时刻写的买地券。铭文:“维大金国亳州卫真县第六都王村,祭主刘海,敬奉为祖父刘谨在于赀土,今于大定二十九年八月二十八日甲申大葬,启土支(之)神,今用银钱久千久百久十久贯久文,伏维土地大王中宫皇帝,方舆禁忌支(之)神众,以此哀债(情)孝意,上达天曹,下通地府,更曾(增)容我祖先灵魂支(之)众,尊卑不殊,大小有轮(伦),按其尊荣,依其穴返,各安其位,各其居,历百世而常(长)存,经千载而不休。后依子孙连年不施,方此启祝。五内分裂,临于而散。 祭主刘海 大定二十九年岁次巳酉癸巳朔壬申月二十日。”宋金时期,丧葬买地劵的内容与撰写有较为固定的格式,是研究同时代社会生活面貌、丧葬文化与习俗的重要材料。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第五单元 蒙元枭雄----貊高</font></h1><div><br></div> 貊高(?-1368年),元代太和县人。善用兵,被元廷任命为知枢密院平章政事总河北诸军事,赐号“忠义功臣”。至正二十八年七、八月间,貊高与大将关保在晋宁(今山西临汾)合攻扩廓·帖木儿部被擒杀。葬于太和县城东关外,现在的县第二人民医院大门右侧。<br> 蒙元貊姓家族是我国东北地区少数民族之一,祖居东北浑江、鸭绿江、苏子河、太子河流域。貊高出身蒙古探马赤军民,元初随蒙古大军南下入主中原,占领河南府后驻扎镇守颍州太和境,后族人在太和境内定居并绵嗣至今。<br> 元政权灭亡后,貊高家族后裔淡出政治舞台。明正统年间,貊高的孙子貊安任职河南内乡县县令,期间修城池、补县衙、尚贤礼士、体恤百姓,政绩卓著。《内乡县志·名宦》记载:“貊安,安徽太和人,监生。正统末(1449)至景泰四年(1453)任内乡知县。宅心耿介,莅政公勤,尚贤礼士,敦信恤民。景泰四年(1453)将考满而卒于官,民思之,祀名臣。”《内乡县治》还评价说:“官以民为心,必能为民谋衣食,必能为民全性命,貊安殁(mò)而民思之,则其能以民为心可知矣。”现在的内乡县衙内,还刻有奉祀县令貊安的碑文。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 color="#ed2308">下期预告</font></b></div></h1><h1><br></h1><h3> 当下民众议论最高的就是本次非典型肺炎疫情,国内外患者从最开始的少数几人增长到现在数十万人,严重程度不言而喻,那中国历史上在过去是否发生过其他疫情呢?从史籍资料和考古出土文物可以发现,历朝历代都有关于疫情的记录。欢迎继续浏览我馆即将推出的“<font color="#ed2308">抗击疫情 太和博物馆在行动之五 ▎中国疫情简史初探</font></h3> <br><div style="text-align: right;">供 稿:博物馆开放部 </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编 辑:刘佳慧 </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摄 影:黄海燕 </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审 定:范晓东 金亚东</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温馨提示 ▎PROMPT</span></h1><p><br></p><h5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地址:太和县城关镇文明西路与创意路交叉口北侧六馆两中心内</span></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公交:7路(县政府--六馆两中心)</span></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12路(湿地公园--泓大城)</span></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导航:太和县博物馆</span></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电话:0558-8656765 8662716</span></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开放时间:每周一闭馆(国家法定节假日除外)</span></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周二至周日9:00-17:00</span></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16:30停止入馆)</span></h5><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