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本期活动,我们为大家准备了三首有关节日的古诗。有清明时节,白描清明风俗的《清明》;有重阳时节,登高思乡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有新春之际,辞旧迎新的《元日》……在一天天的诵读中,在一日日的积累中,古诗词慢慢浸润我们的心田!</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清明节:绵绵细雨有微寒</span></p> <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清明(唐)杜牧</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清明时节雨纷纷,</p><p style="text-align: center;">路上行人欲断魂。</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借问酒家何处有,</p><p style="text-align: center;">牧童遥指杏花村。</p><p> 清明节,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之一,一般在公历四月四、五日。这时节雨水增多,大地呈现春和景明的景象。当天,人们会进行扫墓、踏青、插柳等活动。</p><p> 杜牧《清明》这首诗写的就是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的情形。春雨微寒,路上赶路的行人遇到这场春雨,心情也变得不太好。好在,路遇小牧童,知道有小酒店避寒,也算是一大幸事吧。</p><p> 真希望疫情快快结束,小朋友们都能在郊外自由玩耍,领略春风春雨的独特气息。</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重阳节:登高望远思亲人 </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唐)王维 </p><p style="text-align: center;">独在异乡为异客,</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每逢佳节倍思亲。</p><p style="text-align: center;">遥知兄弟登高处,</p><p style="text-align: center;">遍插茱萸少一人。</p><p> 重阳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因在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故又称重九节、晒秋节、踏秋。古时民间重阳节一般会出游赏秋、登高远眺、观赏菊花、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饮宴求寿等。传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于重阳之日享宴高会,感恩敬老。</p><p> 诗人王维写这首诗时,青春年少的他独自离家求学,一人漂泊在洛阳与长安之间,每逢佳节来临格外思念亲人。重阳节,大概故乡的兄弟们都在登高望远,大概他们身上都佩戴了茱萸,让人遗憾的是,自己却不在其中。</p><p> 佳节,往往是家人团聚的日子。对家人的思念,往往和对家乡风物的许多美好记忆联结在一起,所以这句“每逢佳节倍思亲”成为了千古名句。小朋友,你记住了吗?</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元日:除旧迎新过大年</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元日(宋)王安石
</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爆竹声中一岁除,</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春风送暖入屠苏。</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千门万户曈曈日,</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总把新桃换旧符。 </p><p> 春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小朋友,你知道吗?宋代人过年,一定要做这样三件事情:点燃爆竹、饮屠苏酒、换新桃符。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p><p> 爆竹,是古人烧竹子时发出的爆裂声,用来驱鬼辟邪,赶走大怪兽。后来演变成放鞭炮,让新年气氛变得热闹非凡。
</p><p> 桃符,是一种绘有神像、挂在门上辟邪的桃木板。据载,很久以前有百鬼出没,有一对兄弟每年岁尾站在一株大树下,见到有害人的凶鬼,就捆起来喂老虎。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们,就把他们的肖像刻在桃木上,除夕下午悬挂在门两旁,以辟邪。现在换新桃符演变成贴春联,同样也抒发了人们美好的新年愿望。
</p><p> 屠苏酒,是古人春节时饮用的一种养生酒。相传唐代的名医孙思邈每年腊月,总要分送给乡邻一包药,告诉大家以药泡酒,除夕进饮,可预防瘟疫。后来,饮屠苏酒成为过年的风俗。
</p><p> 在诗中,诗人王安石描写了这些辞旧迎新的景象,让人感受到春风送暖的勃勃生机,以及对新年的美好期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