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在交流或者思考问题的时候,不可避免要对词语进行界定,区分,起码你得知道大家要讨论的是什么,当自己说出一个词的时候,要知道这个词是什么意思,自己在说什么。<div>这个时候,我们就涉及到“定义”的问题。</div><div>我们从小,背课本上的词语解释,对很多朋友来说是不胜其烦了。其实如果给小朋友充分的时间进行探索,大胆发言,是一个很好的逻辑训练。快来看我们做的一组游戏吧!</div> 定义,就是用简洁的语言,精准概括、说明一个事务或者短语。<div>前两天,我带着几个二年级的孩子做了这个下定义的游戏。</div><div>如图,魔法瓶子里有这样一些词汇。</div><div>我首先问:“请解释什么叫早餐?”</div><div>有孩子很快答出:“早上吃的那顿饭。”</div><div>我:“很棒!什么叫做船?”</div><div>有的孩子说:“可以过河的。”我说,船可以在海上行驶吗?有的孩子说“可以在海面行驶。”有的就说:“在水面上行驶的。”我就开始问,河、海、水,哪个包含的范围大。有的同学就说,当然海比较大。(理解成了现实生活中的面积大小),然后再进一步引导,一个词语包含的范围是什么意思。后来大家一致认为,河水,海水都包含在水这个概念里。然后问他们,船是个什么种类。有的孩子回答“交通工具”。于是定义就成了“可以在水面上行驶的交通工具。”</div><div>再继续问:“什么叫酒?”</div><div>有孩子说:“是一种喝的。”能否用书面一点的词汇表达呢?</div><div>有的孩子说:“是一种饮料。”</div><div>老师继续引导:“这种饮料有什么特征?”</div><div>有的孩子说:“很难闻。”也有的说:“大人喜欢喝。”这样的定义都是可以和孩子探讨是否合适,比如,大人也爱喝茶,喝咖啡啊!就有孩子说,大人吃饭的时候喝的。然后可以继续追问……最后有个孩子说“喝了人会醉。”</div><div>于是,酒的定义就出来了:“一种人喝了会醉的饮料。”</div><div>接下来葡萄酒,孩子们说“葡萄做的,人喝了会醉的饮料。”</div><div>也有孩子说“葡萄做的酒。”</div><div>都很不错。</div><div>。。。。。。</div><div>这里用到的下定义的方法,是一种最实用,最有效的方法,叫“属+种差”的方式。也就是先搞清楚被下定义的词属于哪个大类,然后和同一大类里其他小类有何不同。上面我们的讨论过程就很好的例子。</div><div>当然了,下定义有很多需要注意的问题,比如不能界定太宽或者太窄;被解释的词语,不能出现在解释的内容里;尽量少用否定句式;用词尽量是通俗易懂的书面语等等。这里就不一一举例了。低年级的孩子,要尽量在交谈,发问的过程中把这些要点渗透进去,避免讲枯燥的理论给孩子。相信用心的家长们都可以操作好。不要给孩子灌输概念,尽量让孩子自己大胆思考,大胆发言,然后家长用追问的方式让孩子不断思考,完善。这样,学到的东西才是自己的。</div><div>当然了,还有些专业词汇的意思和约定俗成的意思不同,比如物理里的“质量”这个词,和我们生活中形容东西品质的“质量”意思就不一样,所以作为<b></b>也要留心。</div><div><br></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