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一次偶然,得高人指点,与驴邂逅。广查资料,详询长辈,整理细碎,感慨颇多。记述之愿感其怀,言其志,明其德。奈何文笔不才,惟尽力而已,愿蒙不弃。</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小毛驴</h3></font></h3> <p style="text-align: left;"> 其实与驴并没有什么交集,所以也谈不上爱憎,更未曾深入思考过驴的世界。<br></h3><h3> 唯一的印象,就是儿时回老家,发现院里的木板车前多了一头驴,小小的我站在旁边,好奇地打量着,它那么高大,我得仰视它。</h3><h3> 大多时候驴安静地站着,大大的眼睛,含情脉脉,略带忧伤;偶尔啼叫,听起来像是叹息。</h3><h3> 二大爷总是嘱咐我,别离它太近,小心它踢你。但我总觉得,它侧视的眼眸并不讨厌我呢,好几次我和它就那么安静地相对而立,那种感觉,悠悠地载满了童年。</h3><h3><br></h3> <h3> 驴,食草,可骑、可驮、可拉磨。</h3><h3> 个子比马小,耳朵比马大,性情比较温驯,经调教后,妇女、儿童也可骑乘驾驭。</h3><h3> 驴较聪敏,善记忆,如短途驮水,无人带领,常可自行多次往返于水源和农家之间。驴胆小而执拗,俗称“犟驴”,一般缺乏悍威和自卫能力。</h3><h3> 驴适宜农村各种路况,能吃苦耐劳,驴步幅虽小,但频率高,常日行40-50千米,驴的驮力常达其体重的1/2以上。</h3><h3> 其中野驴为大型有蹄类动物,四肢刚劲有力,蹄比马小,但略大于家驴,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h3> <h3> 虽然驴有很多优点,但从古至今,驴好像并未得到多少赞誉。甚至印象中,驴常被冠以贬义。</h3><h3> 从视觉上看,它常附以搞笑、笨拙、迟缓等面目出现。有关驴的俗语也多为贬义。如 “蠢笨如驴”、 “借坡下驴”、“骑驴倒堕”、“卸磨杀驴”、“非驴非马”、“驴鸣狗吠”、“黔驴技穷”、“好心当成驴肝肺”、“倔驴脾气”……</h3><h3> 驴其实并没有和谁过不去,但好像偏偏招谁惹谁了,任何人都可以随心所欲拿它来调侃、戏谑——骑驴看唱本,走着瞧。 <br></h3> <h3> 想来,也许是它比不上 “千里马”跑得快,也比不上“老黄牛” 劲大,难登大雅之堂吧。</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驴·诗 ·画</h3></font></h3> <h3> 花驴儿,渡江踏遍江南土。</h3><h3> 正值江南无马时,驴儿得志雄威武,况是能解花门语。 </h3><h3> 江南淫雨二百日,洪涛巨浪掀天舞。</h3><h3> 麻麦烂死秧苗无,百姓吞声苦饥苦,驴儿啖粟恬故故。</h3><h3> 江南子弟不晓事,掷金驰逐争先睹。</h3><h3> 夸渠省得人语言,纵使能言亦何补?花驴儿,乃奇遇。</h3><h3> 昨朝方上评事厅,今日又登丞相府,哮吼纵横谁敢侮?</h3><h3> 老夫平生不信怪,见此怪事欲呕吐。归来十日不食饭,扼腕攒眉泪如雨。</h3><p style="text-align: right;">——王冕《花驴儿》</h3><p style="text-align: left;"> 一曲《花驴儿》,道尽民间疾苦,贫富不均,也道尽了文人的辛酸与悲愤。</h3> <h3> 有人说:“不骑马,不骑牛,骑上毛驴最风流”。自古以来,驴以其“平民”身份,颇与文人墨客结缘。</h3> <h3> 八仙之一的张果老就独具慧眼,按说他什么样的坐骑“买”不起,却偏偏酷爱倒骑毛驴,一定有他的神仙之道!在冷兵器时代,马主要是用于征战,驰骋疆场,当然也可以用于拉车,但一般人消受不起。牛主要是用于耕种田地。作为仙人的张果老,既不热衷于武力,又不经营农事,倒骑着毛驴兜风,多么的逍遙自在!</h3> <h3> 中国是个诗歌的国度,驴与诗人的联系,准确可考的是诗人屈原,他曾以驴为坐骑“驾蹇驴而无策兮,又何路之能极?”至于唐宋,这一诗词的时代里,驴则是诗人必备的交通工具,所以,驴与诗人的第一个关联应在交通。</h3> <h3> 古有谚曰:壮士跨马,逸士骑驴。诗人不都是隐逸人士,但驴却是诗人的标准装备。有人做过统计,说大约有七十多首唐诗提到过驴,所以,驴,应该是诗人的身份标志。</h3> <h3> 诗圣杜甫,“骑驴三十载,旅食京华春”,在驴背上吟出很多千古名句。他有一首为自己写的骑驴画像诗:“迎旦东风骑蹇驴,旋呵冻手暖髯须。洛阳无限丹青手,还有功夫画我无?”无比的真切而生动,所以,人们看到的大多是骑着毛驴的诗圣形象。可以说杜甫是骑了一辈子驴的,“骑驴三十载,旅食京华春”,这个不仅仅是他的自嘲,也是驴陪伴终生的真实写照。</h3> <h3> 李白失意时曾骑驴游华山,县宰认不得他,他也不报名,只说:“曾用龙巾拭唾,御手调羹,力士脱靴,贵妃捧砚。天子殿前,尚容走马,阴道上不许骑驴?”出言何等豪放!</h3> <h3> 最喜欢驴子的应该是诗人贾岛,张籍在一首《赠贾岛》的诗里描写说:“门连野水风长到,驴放秋原夜不归。”贾岛不用驴子的时候,是野放着的。他常说自己“野桥孤店跨驴行”,“主簿跨驴归”,早晚都靠驴子代步,甚至骑在驴上与刘栖楚、韩愈的“轿车”相撞,酿成交通事故,才戏剧性地演生出了“推敲”一词,以至后人说他“骑驴冲大尹,夺卷忤宣宗”……<br></h3> <h3> 为什么古代诗人爱骑驴,情有独钟地在驴背上吟诗? </h3><h3> 也许,达官贵人出行不是骑马就是坐轿,而文人雅士因为穷困潦倒就得骑驴了。</h3><h3> 也许,驴泼实,不娇惯,驴步儿碎,慢悠悠,徐缓的节奏,诗人坐在背上不颤不晃,可以悠闲地观景,惬意地构思。</h3><h3> 唐代郑綮善诗,有人问他:“近为新诗否?”郑答曰:“诗思在灞桥风雪中驴子上,此何以及之?”骑驴竟然有引发灵感的作用,难怪陆游感叹:“蹇驴闲后诗情减”。</h3><h3> 也许,骑马高高在上,人不可近。驴的形象带有乡土味、人情味,诗人骑驴,村夫村妇也骑驴,就有了生活味,就有了亲切感。</h3> <h3> 陆游在其《山村经行因施药》诗中自叙骑驴行医的情状:“驴肩每带药囊行,村巷欢欣夹道迎。”</h3><h3> 骑驴的诗人最关心民间疾苦,骑驴的诗人也最受人民的爱戴。</h3><h3> 就这样,驴子总是陪伴在诗人身旁,是诗人几乎都骑驴,有驴子大多有诗人,驴子成了诗人的身份象征。</h3><h3> 真是马背上出名将,驴背上出诗人啊!可见,驴背成就了诗人,也雕塑了诗。</h3> <h3> 中国古代因诗成名的有,因诗致富的未有所闻;因诗入仕的有,因诗得高官的凤毛麟角,所以诗人多与清贫寒庶为同义词。</h3><h3> 驴子本身比马瘦小羸弱,再加上贫弱清瘦的形象,往往是古代诗人的肖像。若论起来,我觉得中国的诗人与驴,倒像是是星星相惜的知己!</h3><h3> 杜甫一生善道、贫寒、穷愁,所以“平明骑驴出,未知适谁门”,人说“杜陵饥客眼常寒,蹇驴破帽随金鞍”,想见是怎样的一副饥寒交迫的形态。</h3><h3> 白居易回忆自己从前的潦倒窘境时说,“日暮独归愁米尽,泥深同出借驴骑。”诗人穷的连隔夜粮都没有,骑驴还要向别人去借。被贬谪江州司马的时候也是潦倒的重回诗人身份,因此有前面提到的“龙钟校正骑驴日,憔悴江州司马时”的诗句。</h3><h3> 杜牧有两句诗,“可怜走马骑驴汉,岂有风光占伊人”?与驴为伴的诗人一定是贫寒的,功名利禄的风光是照不到骑驴的诗人身上的。</h3><h3> 驴在诗人身旁分明表示的是诗人的贫寒,那驴也只能是诗人的贫寒符号了。</h3> <h3> 诗画相生相依,古代也不乏爱画驴的文人雅士。</h3><h3> 如明代书画家徐渭的《驴背吟诗图》,树枝间所盘青藤纷披垂落,树下一老翁乘驴缓缓而过,仿佛正在吟哦诗句,悠然雅适。所谓 书中有画,画中有书是也。<br></h3> <h3> 近代画家黄胄擅长画驴,且尤爱画驴,所画驴传神入情,阔笔纵横,线条流畅,被戏称做驴贩子。黄胄的墨驴、王子武的墨蛙、徐悲鸿的马、齐白石的虾被行家并称为“四大绝活”。1978年夏,黄胄先生创作的“百驴图”,在邓小平首次访日时被作为国礼,赠送给日本天皇,小毛驴堪称进入大雅之堂了。此后,驴子作为绘画题材,被广泛使用。</h3><h3> 驴与诗,与画,交错共生,相得益彰,共同成就了中国特有的诗画意象。</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驴·精神 ·岁月</h3></font></h3> <h3> 其实,自古以来,驴都是人类的好朋友。在过去以农业为主的社会里,驴,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深受百姓的喜爱。小小驴,大大劲,吃草少,多攒粪,应当是人们对驴最公道、最恰当、最生活化的评价吧。</h3> <h3> 百姓爱驴,爱的是驴真诚朴拙的品质。 </h3><h3> 驴既廉价,又朴实能干,吃的还少,在一般人家可谓性价比最高。</h3><h3> 比如拉磨,是最重、最苦、最单调的活,围着磨盘,常年累月地转。 </h3><h3> 可爱的小毛驴不计报酬,埋头苦干,如果你对它好,它会为你拼命,和别的驴赛跑,任劳任怨地转一辈子!</h3><h3> 真诚朴拙是一种工作、生活的态度,是对自己价值的认可,更是对自己的负责。</h3><h3><br></h3> <h3> 百姓爱驴,爱的是执著坚毅的精神。有人说驴是有着一股犟脾气的。但正是这一股犟脾气,才能做成事情啊!</h3><h3> “玉不琢,不成器”。我们想要从一块“石头”变成价值连城的玉器,就要经历千万道工序的“磨砺”。</h3><h3> 当我们的目标选定后,就不能让它成为一个空想,而是要用执著坚毅的精神去努力实现。</h3> <h3> 百姓爱驴,爱的是驴浑身上下全是宝。</h3><h3> 人们钟情于驴身上的每一寸宝:你要吃美味吗?天上有龙肉,地下有驴肉;你想要美颜吗?驴皮胶是上好的补品;驴胃里更有驴宝,又名驴砂,每千克卖到6万元......</h3><h3> 想想,卸磨杀驴,确实是太残忍的一种行为。你杀的驴,是不是那个为人们辛辛苦苦拉了一生磨的驴呢?</h3><h3> 听长辈们说,很多人是不吃驴肉的,人们感恩驴的贡献,面对辛苦了一辈子的驴,在它终了时,会敬重地把它埋葬。</h3><h3> 但也有人说,在贫苦的年代,谁舍得放弃那宝贵的驴肉?所以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驴体现了自己对人类最后的价值。</h3><h3> 驴,是一种平凡而又伟大的动物,他的身上散发出难能可贵的精神。</h3><h3> 所以驴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驴的一身,也是奉献的一身。</h3><h3> 驴的精神,是不是也值得我们人类学习呢? </h3><h3> 那悠悠的岁月,</h3><h3> 有多少人的记忆里,</h3><h3> 也镌刻着和驴一起走过的美好光阴?</h3> <h3> 最后想说,</h3><h3> 有些岁月,注定要和“驴”一起过,</h3><h3> 驴的故事,</h3><h3> 和“驴”一起消磨的时光,</h3><h3> 也注定会在美丽的情境中,</h3><h3> 对人生有所深悟。</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