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山城—萨拉热窝

彬彬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萨拉热窝位于丘陵地帯之中,被浓密森林所覆盖的丘陵地和5座山峰所包围。有4座山峰曾是1984年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会场。市内有较陡的斜坡街道和位于高丘的住宅,四大宗教的教堂、清真寺、会堂林立。是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波黑)的首都和经济、文化中心。</p> <p>  来到萨拉热窝已是下午,我们第一时间来到日落时分俯瞰全城的最佳地点—黄堡。</p> <p>  黄堡原址居高临下,成了登高远望、俯瞰萨拉热窝美丽风景的胜地,其中黄堡的高度适中、视野好,可拍摄萨拉热窝的全景。</p> <p>  站在黄堡,俯瞰饱经历史和战争的萨拉热窝老城,清真寺、天主教堂、东正教堂、犹太会堂尽收眼底。</p> <p>  被载入世界历史史册,引发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拉丁桥。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国皇储斐迪南夫妇在此被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刺杀。这次事件导致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成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拉丁桥畔粉红色的楼是萨拉热窝博物馆。</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位于拉丁桥北端的玻璃纪念碑,上面刻有斐迪南夫妇的头像和有关文字。</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位于拉丁桥北端的为纪念斐迪南夫妇而建的石椅。</p> <p>  晨曦下的拉丁桥。</p> <p>  “永恒之火”是为纪念第二次世界大战解放, 萨拉热窝建立的纪念场所,于1946年4月6日庆祝萨拉热窝解放一周年之际正式对外开放。</p> <p>  纪念碑由前南斯拉夫国旗的几种颜色组成,有蓝色、白色和红色,前面有一座花环形的炉子,热烈、不断燃烧的火焰,象征着萨拉热窝解放者永恒而鲜活的精神,同时炉子也是前南斯拉夫的徽章形状。</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钟楼。七十年代,风靡全中国的前南斯拉夫讲述二战的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拍摄地。瓦尔特居高临下地扫射数倍于己方的敌军,掩护战友撤退。</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拍摄地—黄堡。</p><p> 穷途末路的德国军官站在这里说:“Sehen Sie diese Stadt?Das ist Walter ” (看这座城市,他就是瓦尔特)。</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萨拉热窝围城战(1992年4月5日到1996年2月29日)是波黑战争期间发生的都市保卫战,共计围困1425天,是现代战争史上最长的围城战役。</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波斯尼亚的塞尔维亚人武装势力(塞族共和国军队)为回击宣布自南斯拉夫独立,刚刚新组织的波黑政府的军队(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纳共和国军),在山上驻扎了军队包围了萨拉热窝。塞尔维亚人势力拒绝参加刚刚新独立的波黑,目标建设塞尔维亚人国家塞族共和国。因此他们派遣13000名部队驻扎在萨拉热窝附近的山区进行围城。塞族军队使用迫击炮、坦克与步枪对市区进行攻击。波斯尼亚政府被包围在城内,其防御力量薄弱难以突出重围。城内的克罗地亚族和穆斯林族武装共有70000人,但他们武器匮乏,无法突破重围。13952人在萨拉热窝围城期间被杀害或者活活饿死,这其中包括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的著名导演哈·克尔瓦瓦茨,他是一名穆斯林,就住在萨拉热窝,1992年时已经66岁,最终这位老人没有熬过萨拉热窝围城战,饿死在了城中。</p><p><br></p> <p>  在进入萨拉热窝市区之前,我们还先探访了波黑战争中的那条有名的“希望隧道”。</p><p> 这座 “隧道博物馆”,在萨拉热窝机场西南角上不远的一座名叫布特米尔(Butmir)的小村庄里。村庄主要街道旁,有一座二层住宅小楼,从外观上看,普普通通,与周边的民居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但走进它的小院,有条维系着全城35万居民生死存亡的惊天秘密隧道,就藏匿在这家的小院中。</p> <p>  希望隧道是萨拉热窝围城战役期间于1992年至1995年期间由波斯尼亚军队修建,以连结萨拉热窝市区和萨拉热窝机场。当时两者之间的联系已被塞族人切断。隧道使得食品、军用物资和人道主义援助得以进入萨拉热窝,也成为绕过武器禁运,提供守军武器的重要方式。也有许多人通过隧道逃出萨拉热窝。萨拉热窝隧道已经成为旅游景点,入口处和出口处被改建为博物馆</p> <p>  这些原有的爆炸弹坑,人们用水泥砂浆填平后,再涂上红漆标记,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战争遗迹。这种地面上的“红色油漆”弹痕,被人们称为“萨拉热窝的玫瑰”。</p><p><br></p> <p>  工作人员正在张贴反映当时萨拉热窝战争的照片。</p> <p>  这是一座独特的历史体验场所。保存着一条在1992~1995年的波黑战争中,萨拉热窝35万市民被围困长达1425天的生死攸关的生命运输线。</p> <p>  萨拉热窝保留的众多20世纪90年代内战的伤疤和遗迹,时刻警醒着人们,不要忘记这场还不曾走远的惨烈战争,还有那不堪回首的民族矛盾、宗教纷争的血泪历史。</p> <p>  内战留下的标语。</p> <p>  在萨拉热窝市中心,这座满是弹孔的大楼前挂着波黑的国旗,现在是波黑政府机构所在地。</p> <p>  以前对于有关波黑战争的新闻,总是不清楚其中的内涵,这次通过到巴尔干半岛旅游,回来后再查阅资料,终于弄明白是穆斯林族和克罗地亚族起初结盟对抗塞尔维亚族以及前南斯拉夫人民军,后来穆斯林族和克罗地亚族也反目成仇了,各方互殴进而酿成了欧洲自二战之后最大规模的内战,算是旅行的收获吧。</p> <p>  萨拉热窝以其宗教多样性闻名于世,素有“欧洲的耶路撒冷”之称。这座城市历史上曾先后属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和奥匈帝国,独特的地理位置让天主教、东正教、伊斯兰教和犹太教文化在这里交汇融合。</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圣心主教座堂位于萨拉热窝的旧城区,是天主教萨拉热窝总教区的主教座堂。</p> <p>  圣母诞生大教堂是塞尔维亚东正教会教堂,建于1863年至1868年期间。</p> <p>  东正教堂</p> <p>  古老的皇帝清真寺庄严肃穆。这是 乃至整个地区最古老的清真寺,早在1462年,奥斯曼帝国的君主 麦哈麦德二世征服 之后不久,就下令修建,在随后的500多年间,也是几经战火毁坏,数次重建。</p> <p>  格兹·胡色雷·贝格清真寺。院子西面的高大雄伟的钟塔,从1697年就开始为信徒们测算每天的祷告时间,也是世界上唯一的一个保持月历时间(àla Turk)的钟,根据这个系统,新的一天开始于日落。</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巴斯卡斯加清真寺在 波黑 战争(1992 - 1995年)期间,清真寺遭到严重破坏,之后进行了大规模重建。 2006年,清真寺被正式指定为波黑国家纪念场所。</p> <p>  犹太会堂。</p> <p>  老城中的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分界线,东部是穆斯林聚集区,西部是塞族聚集区。这条分界线以东的伊斯兰风格建筑与西的欧式风格建筑的明显区别。</p> <p>  位于东区的格兹·胡色雷·贝格清真寺,院子外面是热闹的巴什察尔希亚老城商业街。</p> <p>  位于东区的经典地标建筑—塞比利( Sebilj)喷泉, Sebilj的意思是“建在水流经过地方的建筑”。它建于1753年的奥斯曼帝国时期,曾毁于大火,1891年重建。这种形式的建筑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引入,主体部分为八角,主要是为了供伊斯兰信徒净身和饮用。</p> <p>  Sebili喷泉周围的广场叫喷泉广场,亦称“鸽子广场”。</p> <p> 分界线向西景色完全不同,街道笔直宽阔,两侧鳞次栉比的是西欧古典风格建筑。</p> <p>  萨拉热窝商业步行街,注意这小画廊上方挂着的牌子,警醒人们提防小偷。</p> <p>  步行街上的漫画墙。</p> <p>  我们还登上缆车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萨拉热窝。</p> <p>  萨拉热窝旧市政厅。这座伊斯兰风格的建筑物位于米利契卡河河边,前身是市政厅,后来改成国立图书馆。但可惜在一九九二年战争时遭到破坏,内里很多藏书都遭到烧毁。现时建筑物已经重建,外形和风格都很独特。</p> <p>  这两张是在黄堡上拍摄的萨拉热窝,用了十多张照片拼接的全景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