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萦徽州《歙县历史文化丛书》序

叶如强

<p> 梦萦徽州</p><p><br></p><p>《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歙县丛书》总序</p><p><br></p><p> 歙县是著名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名胜区,是中国文化史上独树一帜的徽文化发祥地。“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其灿烂丰富的人文景致,曾让不朽名剧《牡丹亭》的作者汤显祖梦萦魂牵;“鸟度屏风里,人行明镜中”,其如画如幻之自然风光,令大诗人李白流连忘返、歌咏赞叹。历代名人被其吸引,或诗文抒怀,或丹青存形,而为这座名城增色。现已名满天下的牌坊群,座落在棠樾村,当年乾隆皇帝曾为该村御书:慈孝天下无双里,衮绣江南第一乡!能不为这以古建三绝为标志的古文物、古遗迹所慨叹否?境内古牌坊现存82座,被誉为中国牌坊大观园;有古民居数千幢,古朴清雅,美不胜收;古祠堂气势恢宏,雕栏画栋。能不为这新安画派、新安医学、徽派盆景、徽墨歙砚所醉心否?还有那曾称雄中国商界数百年的徽商,影响中国思想界越千年的程朱理学。如今,海内外游人如织,学生云集,寻访遗存,忘情山水,沉浸名城物、景、情、思交融的文化氛围……</p><p>  歙县自秦建置,古称新安,为徽州府治,是徽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宋代就因其文化昌盛、人才辈出被誉为“东南邹鲁”、“文化之邦”。徽学是当代与敦煌学、藏学等齐名的地域文化显学之一。安徽省名就是清初由安庆、徽州两府名中各取首字合成。歙县地处新安江流域,北倚黄山,南临千岛湖,山川秀丽。历史文化的滋润,灵山秀水的哺育,使之英才辈出。古有程朱理学创始人二程和朱熹,新安画派发韧者渐江,武英殿大学士许国,马克思推崇的理财家王茂荫,活字印刷术发明者毕升,农民起义领袖方腊,“扬州八怪“之罗聘、汪士慎;近有经学大师吴承仕,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国画大师黄宾虹,革命音乐家张曙,文艺理论家叶以群等,可谓群贤荟萃,群星闪烁。</p><p>  歙县地狭人稠,力耕所出,不足以供。为生存,求发展,不屈于命的古歙人,踏上艰辛的商旅之路,创造了盛及百年、富甲天下、曾左右国家经济命脉的徽商和“无徽不成镇”的奇迹。出门包袱雨伞,归来腰缠万贯,除修祠堂、建庙宇,光宗耀祖外,更把大量资金投向教育,“十户之村,不废诵读”,教化之风蔚然。“连科三殿撰,十里四翰林”,“父子尚书”、“同胞翰林”,传为佳话。走出了一条以商入文、以文入仕、以仕保商的兴旺之路。</p><p> 歙县历史悠久,旧石器时代就有先民生息。春秋时属吴,战国时属越,越亡归楚,属于吴越和楚文化范畴。从考古发现的祭祀和现仍流传的傩舞、演出服饰等来看,依稀可见屈原九歌所描述的情景。后因中原贵族避祸南迁,更因政治中心和中原文化南移,南北文化在歙县融合,加之徽商“贾而好儒”,投资驱动,致使歙县古文化空</p> <p>前繁荣。历经两千多年的沧桑,在王朝更替的烽火狼烟中,歙县古文化基本幸免兵燹,大抵因山和宗族势力的缘故。歙县地处皖南山区,连绵群山宛如天然屏障,阻战火于山外,境内俨然世外桃源。强大的宗族势力,也不容他人侵扰祖宗牌坊和灵位的安宁。歙县整座古城及境内众多文物藉此存留,今天,我们还能有幸凭览……</p><p> 歙县古文化底蕴丰厚,博大精深,于文学、艺术、医学诸多领域,举足轻重。特别是新安画派、新安医学、徽派建筑、徽墨歙砚以及徽菜,如奇葩开放于文化艺术之林。徽剧更因其成为国剧的基本源头而享誉京华。</p><p> 翻开中国画史,新安画派作为重要一脉被浓墨重绘。‘’敢言天地是吾师”,明末清初,歙人渐江首开新安画风,与查土标、孙逸、汪之端号称”海阳四家”,笔墨冲淡枯寂,构图清高悲古,在画坛独树一帜。其追随者众,数百年不衰。近代黄宾虹浑厚华滋,生气盎然,为又一峰巅。张氏三代新安大家薪火相传。徽派版画和歙派印章、碑帖作为新安画派分支,如众星拱月,更加丰富了新安画派。</p><p>  “不为良相,即为良医”的儒家思想,山水奇幽,盛产中药材的客观条件,决定了新安医学的兴起。明清,新安医学进入鼎盛时期。名医辈出,典籍盈箱,专科秘术,杏林瞩目。新安医学成为中华医学宝库的重要组成。</p><p>  歙县山多地少,徽商致富荣归故里,不 能广置良田,而是大兴土木,附丽其上的木雕、砖雕、石雕应运而生,精雕细刻,美仑美奂。歙县山青水秀,粉墙黛瓦,互抱地势,和谐无垠。为何要深墙大院开天井?巍峨的马头墙,逶迤的坡面,飞檐冲天,凡此种种,成为徽派建筑风格的基本架构,化作美术家笔下生动画卷。</p><p>  文房四宝的徽墨歙砚均出自歙县,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歙砚质地坚韧,纹理缜密,发墨益毫,贮水不干,雕工精细,造型美观。苏东坡云:“砚之美,润而发墨,唯歙砚……二者德相兼”。欧阳修曾赞曰:“徽州砚石润无声,巧施雕琢鬼神惊。老夫喜得金星砚,云山万里未虚归。“徽墨为秘方配制,舐笔不胶,入纸不晕,香味浓郁,不腐不蛀。徽墨歙砚是我国经久不衰的文化瑰宝。</p><p>  歙县物产丰高,是中国第一产茶大县,三潭枇杷闻名遐迩,黄山贡菊为饮中佳品。全国八大菜系之一的徽菜,远在宋代就有“沙地马蹄鳖,雪天牛尾狸“的记载,它以山珍为主料,色重味浓,鲜美香郁。</p><p> 一江春水泻丹青,满城古韵动心扉。名人故里旧踪觅,徽州遗影入梦围。自戊寅年主政歙县以来,我常遇领导、专家、朋友乃至游人问: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歙县作如是说?怎样打好黄山牌,做好徽文章?要发掘歙县徽文</p> <p>化的特色,特色就是形象,特色就是知名度,特色就是发展方向。于是,我开始涉猎博大精深的徽文化。我发现,研究、描述徽文化,歙县的书籍可谓多矣,但可以留给人完整印象的均系史料、论文、志书,而面向大众,雅俗共赏的虽不乏精品佳作,尚不成系统;歙县地表有大量历史遗存,但还没有专门的文化艺术陈列馆。如何让库房文物文献的精萃进入寻常人家?于是,萌发了编纂《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歙县丛书》的设想。</p><p> 已卯阳春,安徽大学校园,我与当年同学、黄山书社主编左君克诚谈及旧事。安大校园,那决定我人生转折的圣洁地方呵。记得毕业前夕,同学们意气风发,充满信心地向老师表示,要造福社会,要让著述如白鸽飞降先生的书房。时光倏忽,不少同学成为学者、作家,更多的如我,投身社会实践的主战场。生聚教训,不失赤子之心,梦笔之花是否已化红泥?剑气未销,旧梦依稀,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社会稳定、文化昌盛,是谓美政也!当谈及宾虹老人“莫辜负新安大好山水”,谈及编纂《歙县丛书》,克诚兄鼓励尽快付诸实施,黄山书社将以精心的编辑和精美装帧重点推出。</p><p>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歙县丛书》以公认的理论研究成果为基础,以散文列传式的笔调,全方位多视角展现歙县几千年恢宏的历史文化。这是一套面向社会雅俗共赏、知识性、可读性较强的普及读物。丛书作者中有知名作家、国家级中青年专家、文坛后起之秀,也有退休和在职干部。他们浸淫文献,含咀英华,呕心沥血,几易其稿,保证了丛书质量。</p><p> 歙县乃至徽州的辉煌过去已穿过历史的河床,如何吸取精华、推陈出新,再造新的辉煌,构建折射时代光芒的新的歙县和徽州文化,是我们光荣而艰巨的使命。随着黄山走向世界,古徽州所在地歙县,应根据固有的框架与资源,构筑山城水城桥城,营造文化名城氛围,托起历史与现代联结的桥梁,创造歙县美丽迷人、灿烂辉煌的明天。我想,这是编纂《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歙县丛书》的宗旨和意义所在。</p><p><br></p><p> 一九九九年十月,歙县练江之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