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有诗意的人生</p><p>——朱德华先生《在风的尽头,有棵树》读后</p><p><br></p><p> 荷尔德林说,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地安居于大地之上。 </p><p> ——题记</p> <p> 朱德华先生,是知名的画家、诗人、学者,更是一位睿智、令人尊重的长者,这几乎是小城文化圈里的同仁们公认的。此夜,我的手正捧着先生的诗集《在风的尽头,有棵树》,心也沉浸在他的诗意人生里。</p> <p> 三毛曾说过,岁月极美,在于它必然的流逝,春花、秋月、夏日、冬雪。仿佛也正因为此,我们许多走出大山的人,才不停地回望那回不去的故乡。家乡,几乎是每一名诗人的咏叹调,或者说软肋。先生的诗,也不例外。其中,山就是他脑海里沉重的意象之一。在《爱着每一片叶子和每一朵花》里,“就像珍藏故乡山的倩影/以及珍藏围绕在老屋檐上的缕缕炊烟”;远望《家乡的山》,“不是那座山/谁又会把乡愁举得高高”,因为“这是我的山(《我的山》)”。而在《小村的黄土高坡》里,扁担、镰刀、鸭鹅,亦或是屋檐、月儿、炊烟,都来了,几乎都被他铺陈并浓缩到诗里,因为那些都是他对故乡的印象。诗集中的许多篇章,都是挤满了家乡的事物,他的思乡情感一直在洗涤着故乡的每一个元素。</p> <p> 俗话说,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算起来,先生的诗,创作时间主要集中在2002年到2018年,大都是知天不惑后的思考与回忆,结集出版,仿佛是对自己这多年工作和生活的回望。所以,在他的诗里,有很多的笔墨,是他对父母孩子亲情的诠释和解读。在《故乡三题》里,思念母亲之情更烈,“还是像以前一样久久站立/却再也不能望到那缕银色的炊烟/那是妈妈用白发织出的云锦……只在一个秋雨黄昏/被妈妈全部带走了”,“一座山/从此驻进他的心房”,“于是我不再能独立支撑”。在《老屋》里,小木杆、老锄头、旧草帽“是老爹的”,“只是/当那顶旧草帽跌落后……老屋不在属于老爹。”而《犁过的土地》呢?如果这些话题过于沉重,那么在《登南山公园记》《为收到长策儿高考录取通知书而作》诗作里,则是畅快淋漓的情感流露,一个父亲的担心与快意,让人一览无遗。</p> <p> 人生最终的价值在于觉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只在于生存。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诗里,有他对人生的感怀。先生为人耿介,做事认真,几乎是圈里所有人对他的评价。他当过供销社售货员、机关秘书、新闻记者,历任电台台长、报社负责人(总编),可以说是他自己一步步走过来的。蓦然回首,《春风秋雨》如诗,“一点两点黄昏雨/迷乱长亭/放倒过,几多气度”“还有千里万里雷声/步步莲花/又湮灭多少沉浮”;《大凌河之夜》有悟,“轻轻跨过去,风雨两岸/慢慢回转身,低眉俯首”,是对摆渡人的感谢呢,还是对过去种种的尊重,诗人“打马归去,已忘却所有的理由”;《留一个微笑给自己》里,他可以说真正为自己释怀,因为《这样的微笑》,“无关解语/无关泪……”此时的语言,无需华丽,那是因为,厚重的人生感悟,华丽的辞藻已经不能负重。</p> <p> 人最容易忘记的是自己。而在诗集里,诗人也苦苦思索自己的人生。诗里,有许多岁月的浮子。浮子不是钓鱼的漂,是诗人对自己人生的思考、定位或者过去与未来的追寻。这一切的思考,都是健康而积极向上的,让每一名读诗的人,都能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思量。这个浮子,我认为是风,更是树。这不仅是诗人故意透漏给我们的,也是我猜的。虽然他在《我是》一诗里,说自己是飘荡的石头,说自己是“红了脸的高粱”,说自己是“飞舞的蝴蝶”,但那都是他对自己性格和人生下的定语。而他的希望是,《希望山顶那边长出高高的树》,那棵树只属于他;他说《我是我的风》,“我是我唯一可以自主的风”;而《在风的尽头,有一棵树》,如“一页经幡/在大梦深处”……风是什么?树又是什么?是诗人在岁月中的磨砺,还是在岁月中磨砺的诗人!风和树,过去、现在和将来,都不是对立的矛盾体,而是与自然、岁月融为一体的诗人!他做到了。</p><p> 忽然想起,前两天,同事跟我说的话,母亲告诉她,你内心得有一片自己的世界。我感觉自己的世界,最好当是诗意人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