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情深

原创 古巴州人

<p class="ql-block"> (网络借图,存谢!)</p> <h3>  父子关系血浓于水。父子情,骨肉情。父慈子孝是父子情深的一种体现,也是每一个家庭的向往和期盼。父爱如山,子孝孙贤,幸福绵绵。 党员领导干部的父子情是推己及人的家国情怀。近期中央电视台热播的电视剧《谷文昌》里有这样几个片段: 当谷文昌的爱人史英萍晕倒在工作岗位上时,谷文昌之子谷豫闽跑到他的办公室,叫他去看一看,谷文昌犹豫了片刻却没有去,此刻谷豫闽说丢下一句话:作为县委书记,你可以打100分,作为丈夫、作为父亲,你只能打0分,然后转身就走了。 当谷豫闽上大学时,谷文昌因为工作忙而没有能去送他,史英萍代谷文昌送给他一本小人书《琅琊山五壮士》。谷豫闽埋怨说,他一天就是忙工作,我已经习惯了。上车后,他打开小人书,在书的扉页上是谷文昌写给他的一段话:对不起,儿子,爸爸没有能送你,出门在外,记住两句话:责己之心责人,爱己之心爱人;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爸爸期望你早日学业有成,报效国家。往事历历在目,谷豫闽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当谷文昌被下放劳动改造时,谷豫闽去看他时说,大学上了四年,少了你对我的整顿,我还不习惯呢……临走时,谷豫闽把整理后的一篇作文《我的傻父亲》递给了他。送走儿子后,谷文昌读着儿子对自己的评价:说他傻,是因为……我的傻父亲,整天围着树转,好像那才是他的孩子,说他傻,是因为他为了种树,牺牲了个人时间,错失了对爱人和子女的陪伴……他的傻,终于被不理解他、不相信他、质疑他,甚至怨恨他的儿子认可了,想起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或许父亲在子女心中都会有一个背影,而我心中的这个背影,让我骄傲。读完儿子的作文,谷文昌感动得热泪盈眶。 三个小小的片段体现了一位党员领导干部对儿子的严格要求,寄托着对儿子的殷切希望,自己的所作所为也深深地影响着下一代,彻底改变了儿子对自己的看法。世界上有什么能比他们父子之间这种特殊情谊更高尚、更深厚呢? 普通百姓的父子情体现在父慈子孝的家风家教上。回想起我的父亲,他把爱倾注到了我成长进步的每一个环节中。小时候,父亲一直把我带在身边,跟他一起上学、生活,那时候,父亲在我心目中的形象高大而威严,因为除了他是我的父亲外,还有另外一个身份——老师,我和其他同学一样对他具有畏惧感。大热天和他在一起睡午觉,总是翻来覆去睡不着。为了练好字,他总是写一些红模字让我在上面模。为了让我学会写《申请书》,夜晚在昏暗的油灯下,因为写不起那个“费”字,而挨了他一烟斗,那个场景至今我还记忆犹新。后来,我离开父亲到县城读中学,每次回去,父亲都会挑出几本小学生作文来,让我批改,锻炼我的写作思维和文字功底,我的写作水平因此而得到逐步提高。为了望子成龙,当我第一次参加高考名落孙山后,父亲并没有失望,而是鼓励我去复读,争取来年再考,可高额的复读费又成了压倒父亲的最后一根稻草,但父亲却厚着脸皮四处求爹爹告奶奶,终于在亲戚朋友的支持下凑齐了500元的复读费,给了我继续学习的机会。父亲就像一头拉车的牛,默默地承担起让儿子增知识、长才干的重担。再后来,我幸运地被招进了农信社,在父亲的严格要求和自己的艰苦努力下,参加工作八个月,我就被当时的农行营业所表彰为“优秀青年”。会后,应邀参加会议的父亲对我说了这样一句话:搞银行工作需要认真负责、审慎细致,你这种性格最合适,你在银行工作,我最放心!这是父亲第一次对我的肯定,也是对我最大的鞭策和鼓励。父亲就是我登天的梯! 父亲还把他对儿子的爱融入到生活的点点滴滴。上世纪七十年代,每年暑假,作为民办教师的父亲都要到区文教办公室集中学习一个月。有一次,为了改善学员的生活,给每个参加学习的教师发了一个皮蛋,父亲硬是舍不得吃,而是待到一个月学习结束把它带回家来,切成块,让我们几兄弟品尝,那种味道至今还深深地留在我朦胧的记忆中。还有一次,那是我在城里读高三的时候,一天晚上,我正在上晚自习,父亲突然出现在教室外面的走廊里,见到父亲后得知,他进城办事,专门过来看我,他将手里的袋子交给我,我打开一看,原来才是父亲刚刚在街上给我买来的半只卤鸭子。我说,爸爸,我吃过晚饭了,你拿去吃吧!父亲说,你读书辛苦,补补身子,好好学习,将来报效祖国。话音刚落,父亲回头转身就走。看到父亲日渐花白的头发,弯驼的背脊,蹒跚的脚步,顿时泪水模糊了我的双眼,直至他远去的背影消失在我的视野里。父亲就是一颗参天大树,他为我们遮风挡雨,驱寒送暖。 子孝父心宽。记得我刚参加工作不久,父亲所在的中心校组织老师们到峨眉山去旅游,每人要交100元的旅游费,听说这事后,我从当月仅有的64元工资中拿出50元交给父亲,让他开开心心去旅游。近几年,每逢公休,我总会带上父母到国内的一些景点走一走、看一看,饱览祖国的大好河山,愉愉快快安度晚年,尽一份当儿子的孝心。 如今,父亲已经年逾古稀,赋闲在家,但他仍坚持劳作,耕种着半亩菜园。我虽然身处异乡,但心存惦念,总会隔三差五地回去陪伴,打消他晚年的寂寞,多多聆听他的谆谆教诲,因为在父亲眼里,我们永远是长不大的孩子! </h3><h3><br></h3> <p class="ql-block">  古巴州人(周依春),四川巴中人,中国金融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四川散文学会会员,四川金融作家协会副主席,巴中市、巴州区作家协会会员,开江县作家协会理事,著有《山路十八弯》《岁月留痕》等文集,曾在《中国金融》《中国金融文化》《中国农村金融》《金融文坛》《中国农村信用合作报》《四川日报》《四川经济日报》《青年作家》《华西都市报》《达州日报》《达州晚报》《巴中日报》等报刊杂志上发表作品100余万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