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纪实”系列二十:战“疫”面前,有召必回

武大中南医院感染四百毒不侵团队

<p>2020年不一样的春节,病毒肆虐,武汉封城,迎来了一场全民抗疫大作战。我是一名17年党龄的老党员,更是一名曾在部队服役20年的老兵,曾参加汶川抗震救灾、沉船救援、驻守岛礁、军事演习等重大任务,奔赴抗疫前线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我第一时间毫不犹豫地报名参与抗疫一线战场。</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第一战场—感染科</b></p><p><b style="font-size: 20px;"></b>大年初一,接到医院通知让我负责感染四病区工作,我立即逐一给每个医生打电话,建立了医生群,进行指南、感控和急救方面的集中学习,手写好排班表。我匆匆吃完午饭,叫了社区志愿者的车,就赶到了医院。</p><p><br></p> <p>病房已安置好,当天我和方远医生开始收治患者。第一次穿防护服、戴帽子、口罩、手套和面屏,里三层外三层,有点透不过气来。整套装备下来,感觉自己像个宇航员一样,工作起来特别笨重,4-5小时不能喝水、上洗手间。时间久了,鼻梁感觉要被镜架压塌了,系口罩的绳子勒得后脑勺阵阵刺痛。问病史,查体,开医嘱,写病历,忙到晚上21点,迎着凛冽寒风,穿过空无一人的汉街和万达影院,到酒店才发现自己没吃晚饭。</p> <p>每天例行上午、晚上两次在隔离区进行查房,查看每个患者的检查结果,调整治疗医嘱,对于病情复杂的重点病例,及时请示专家组意见。忙的时候经常会忘记吃饭,就算下班回到家休息,若发生紧急状况,也会立即赶到病房。病房里老年患者较多,多数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病情易发生变化,为做好抢救应急准备,我们在护士站对面设置了1间抢救室,且备好除颤仪、监护仪和呼吸机及各种抢救设备、器械,对全科医护人员进行培训。随着疫情的蔓延,很多患者表现出焦虑、恐惧、烦躁、失眠等情况,个别甚至有严重的负面情绪和表现。我们进行床边心理疏导和药物对症治疗,建立“一家亲”医患群,方便患者、医患之间的随时沟通,提供在线心理支持和辅导,并在生活方面提供及时的帮助,我们病区里还准备了一些励志的书籍,供患者阅读。</p> <p>5楼污染区医护是全副武装着。4楼医务人员办公、生活区,我们根据院感要求完善相关区域划分和布置,明确相应的消毒和防护措施,以避免发生交叉感染。</p> <p>感染科作为对抗疫情的重点科室,我们每天都在忙碌中度过。无论多苦多累,大家都毫无怨言,只想尽力多做点事情,不辜负医务工作者的神圣使命。</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第二战场—发热门诊</b></p><p>刚开始就诊量激增,就诊患者都带着深深的焦虑和一大串的疑问,在嘈杂的环境里这种情绪被无限的放大。多数时候我们都在向病人反复重复着相似的话,安抚情绪、解释病情,常常感觉声嘶力竭。最难受的后半夜班,我们要穿防护服连续工作很长时间,额头流汗,眼镜起雾,看不清屏幕,电脑上文字工作全靠盲打。脱下防护服,穿在身上的衣服都可以拎出水来,每次我第一件事就是赶紧上厕所,找水喝。摘下口罩的那一刻是最轻松的,回家后虽很疲惫,但经常毫无睡意。</p> <p>记得有一次,夜班门诊收治一位70多岁老太太,呼吸急促,测量氧饱和度85%,口唇紫绀,一直在大喊:“我快不行了”。我赶紧和护士将氧气筒推过去,给予高流量吸氧,安抚患者,指导平静呼吸。严密观察患者血氧饱和度、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终于上升至94%,生命体征平稳,我才稍稍放松下来,立即联系社区,并把她送到了定点医院。还有一次,晚上九点多从某私营医院转来一个30多岁的孕妇,羊水都已经破了,家属预准备做完CT后回某医院。我判断其情况非常危险,立即告知家属该孕妇病情危急。并给予吸氧,电话请产科急会诊,迅速安排陪检人员,快速完成肺部CT检查,最终安全送达产科病房。发热门诊部分患者伴基础疾病,如高血压、心衰、消化道系统疾病等都需要一一处理。有时候有些患者也会因焦虑而吵闹,这里的夜班需处理各种突发状况。</p> <p>我累并快乐着,痛并坚持着。我们是医生,更是白衣战士。“若有战,召必回,战必胜”。我们都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抗疫作出自己的贡献。涓涓细流汇成大海,点点星光点亮银河,有我们每个人的坚持和努力,病人就会少一些病痛,国家就会少一些负担。摘掉口罩、呼吸新鲜空气的日子也指日可待。</p><p><br></p><p><b> 供稿:徐志鹏</b></p><p><b> 编辑:陈 梁</b></p><p><b> 校审:柯 洁</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