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鞭风雷动,扬帆正当时

黉学悦读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教育部课改实验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项目领衔县区展示</span></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举鞭风雷动,扬帆正当时</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临沂市兰山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整体推进的尝试</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文/郭士丰</p><p><br></p> <p>  兰山区是临沂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自古文教昌明,人文荟萃,历史文化底蕴深厚。3000年的建城史中,兰山区孕育了孝文化、书法文化、红色文化等光辉灿烂的文化,涌现了“书圣”王羲之、“至孝”王祥、著名书法家军事家颜真卿、“笃圣”闵子骞等英才名士。独特的区位,悠久的历史,赋予了兰山区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丰厚的资源。在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推进上,兰山区教育和体育局坚持立足国学经典,涉猎国术民艺,以培育师生深厚的国学底蕴和博雅的文化气质为原则,制订了“突出一点,串成一线,连成一片,排成一面”的课程化整体推进策略,探索了一条有效的推进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之路。</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突出落脚点,塑造三个层级</b></h1><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对于一个人的熏陶渐染力量是巨大的。为了充分推进传统文化教育的落地生根,我们首先在全区开展了“一人一特质,一班一特点,一校一特色”活动,力争实现从个体到群体的文化塑型。一人一特质,涵养君子品格,成就浩大气度。教师先要广泛阅读文化经典,深悟中华文化之精妙,要能把古圣先贤的伟大思想、高尚情操与当下的时代要求有机结合,自身先成谦谦君子,才能为学生示范,引导学生形成君子风骨。李官中学着眼于菊花的清正,开展了培育菊花,诵读菊花诗,举办菊花节,品味菊花茶,浸润菊花精神等系列活动,将传统栽培、茶道、吟诵、讲演等结合,而今是满园菊花香,人人君子样。</p><p>  <b>一班一特点,培育浩然之气,成就博大情怀。</b>班级是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基本单位,集体主义、家国情怀大多在班级内形成。通过经典诵读活动,从《论语》吟诵中寻得仁爱精髓,从《中庸》中学习处事之道,从《孟子》中养得浩然正气,从《道德经》中明辨道法自然,在优秀诗词中涵养家国情怀……发动学生寻找本班班情与传统文化的契合点,由此班班有班训,人人有情怀。 </p><p>  <b>一校一特色,锻造学校灵魂,成就宏大格局。</b>学校文化是学校的灵魂,但文化绝非只是到处张贴的名言与口号,它需要根植于内心的自觉。临沂第三中学以黉学文化为立校策略,于2018年建成“诚信广场”,塑立孔子、荀子雕像,此后的高一入学仪式中,敬献先师、尊崇先贤成为固定环节。学校随后还打造了黉学苑,成立黉学读书会,构建了独有的黉学文化体系,用儒学思想,重塑学校文化,从而接续了该校立校于古老的临沂孔庙的900年的学校文脉。临沂第十二中学的德育修身课程由时任临沂市副市长侯晓滨亲自担任组长,其《修身课程》在全国引起轰动。苗庄小学则以“经典古诗文吟诵”为抓手,成为山东省“春秋课堂”示范校。</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串联特长线,实施课程化管理</b></h1><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传统文化大抵可以分为国学经典、国术、民艺等类型,涉及精神、文化、礼俗等层面,或阳春白雪,或下里巴人,只有从易处着手,才能在推进中做到提纲挈领。</p><p>  <b>班级并联成线。</b>每校各个班级都成立了自己的传统文化特长小组,这些小组串起来会组成年级社团,不同年级的同一类社团并联起来,构成学校的大社团。之后,学校筛选出与该校文化发展方向相一致的大社团进行整合,实施主项目管理,来构建学校传统文化基础课程,发展学校的校园文化。</p> <p>  新桥小学的“桥文化”就是依托地域文化特色构建的校本课程;临沂洗砚池小学依托王羲之故居,以书法为特色,构建了“书道文化”课程。</p><p>  <b>学校串联成线。</b>学校文化的发展是需要传承的,自身文化的构建往往具有地域文化特色,所以本区域的幼儿园、小学、中学会不自觉地靠向这一特色。不同学段进行同一主题的设计自然要有层次的区别。区教研室指导该区域内的幼儿园、小学、中学各校进行顶层设计,根据不同年龄层次设计不同的校本课程,既相互联系,又各自不同,由浅入深,环环相扣,共同构建其区域学校文化。白沙埠幼儿园、白沙埠小学、白沙埠中学地处一域,三校一主线,就根据发生在该地的“王祥卧冰求鲤”的孝贤故事设计了层级分明的“新孝道文化”课程。</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勾连区块链,构建教研群</b></h1><p>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且“损不足以奉有余”。在浩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只有高位谋划,顶层设计,精细设计,团结互助,才能真正有效挖掘经典智慧,传承经典价值。</p><p>  <b>建立同类联研群。</b>全区学校均将优秀传统文化跟本校历史传承有机结合,设计了自己的核心文化。这些相近的文化内涵必然会发生交融和互补,区教研室适时将这些学校归类,成立传统文化主题联盟校,对该主题进行课题化管理。临沂是沂蒙红色文化的发源地,为了整合这一传统宝藏,区教研室成立了沂蒙文化研学课程研发课题,用课题引导该主题项目学校,以研学的形式进行传统文化教育。</p><p>  <b>建立差异联建群。</b>现实中,城乡学校间的传统文化开展还是有差距的,为了城乡学校文化共融,由传统文化建设较好的驻城学校与农村学校共建,形成了手拉手学校联建群,每个季度举行一次联合教研,效果十分明显。</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铺排联动面,创建示范区</b></h1><p>   兰山区教体局于2012年就成立了“优秀传统文化与国学教育教学研究室”,推选了兼职教研员、核心组成员,统筹谋划,多措并举,区域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教学。全区以课堂教学为经线,以社团活动为纬线,经纬交织,铺排成面,创建传统文化教育示范区。</p><p>  <b>一是骨干化。</b>“士先器识,尔后文艺”,要想让传统文化教育顺利推进,首先需要解决的是局长、校长对传统文化教学的认识问题。为此,我们采取了“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我们远赴北京东方书院、曲阜尼山书院,依托首都师大和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国学中心举办了几期局长、校长研修班,通过政策解读、经典导读、讨论交流等,让校长重视传统文化教学,从学校层面动起来。其次是解决传统文化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升问题。由于教师编制等客观原因,传统文化专职教师很少,大多是语文教师兼职,区里有计划组织骨干教师到昆明、广州、曲阜学习交流,请专家教授进来对老师进行针对性培训,从教师层面活起来。</p><p>  <b>二是课程化。</b>2015年4月,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与临沂市教育局签约共建“基础教育课程综合改革示范实验区”,传统文化与国学经典教育工作得到快速推进,兰山区乘势而上,制订了《兰山区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施方案》,成立了传统文化项目组,实施课程化策略,推动戏曲、书画、传统体育、中医文化、民间艺术等进校园,在国学经典诵读课程、传统礼仪修身课程、文化历史研学课程、人文地理课程以及红色文化课程等方面进行了系统化的探索和设计。</p><p>  <b>三是课题化。</b>传统文化教育的主阵地依然在课堂,在日常的春风化雨中。各校除了倾心打造广场文化、灯箱文化、走廊文化、楼宇文化、节日文化、校史文化等,更是对经典阅读的课堂教学进行研究。为了让传统文化课与语文历史政治课既有区别又不排斥,使其呈现独立学科的样式,仅市级传统文化规划项目专项课题就立项11项。</p><p>  <b>四是活动化。</b>为了推进经典诵读工作,教体局成立了兰山区吟诵学会,举办了全区传统文化教师诵读比赛、学生的国学小名士比赛、中小学生国学知识大赛、文化作文大赛、古诗文读写竞赛、古诗文考级活动、传统节日征文比赛等;依托最美诵读小程序举行了全区中小学生诵读打卡活动,累计参与50余万人次,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国学知识、拓展了学生的文化视野,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p> <p>  经过几年的整体推进,兰山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呈现出群芳争艳的局面。兰山区现有教育部民间艺术文化进校园示范校1所,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民间文化教育”示范校2所,山东省传统文化体验教育实验学校4所,山东省教科院“春秋课堂”示范学校1所,山东省传统文化体验教育主题联盟学校14所,临沂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国学经典教育”项目学校37所,临沂市“吟诵教学实践”试点校16所。虽然在各级领导和专家们的精心指导下,兰山区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已经步入正轨,但我们深知“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在今后的工作中会再接再厉,将工作推向深入。</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div> </div><div><br></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