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去花还在

山里娃

 <font color="#167efb"><b> </b>周末闲暇,在家浏览微信朋友圈。远在万源的好友阿玲带着孩子和几位闺蜜在一片金黄色油菜花里的照片格外引人注目。<br>  或许是因为疫情压抑太久,画面迸发出比春光还灿烂的笑容,以及溢出整个九宫格的满满幸福。这一切,勾起了我无尽的回忆……<br>  “那匹哥呢?”我自然地在微圈一问。<br>  “他不愿照。”阿玲回复。<br>  我问的那“哥”,自然是镜头外的“护花使者”——阿玲的爱人阿华。<br>  “还记得你们以前的合影不?”阿玲再问。<br>  “当然,只是春去花还在……”我莫名地感叹。<br>  是啊,回想起几年前,我那时工作生活在万源,每个春天,我们一家三口都要和阿华阿玲他们一起去踏青,明媚的春光,醉人的芳香,真情的美好,至今叫人珍藏回味!</font><br>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一)</font></b></h1>  阿华最初只是我的一名同事。1999年8月,我和他同时分到万源市河口中学任教。记得当时我先去报到,他比我晚去几天。由于教师宿舍紧张,他当天无处落脚,于是学校领导硬生生把他安排与我晚上临时“搭床”,一场“拉郎配”使两个素昧平生的男人便从此结缘。<br>  同在一所学校教书,头一年学校又安排我们教同一个年级同一门学科,我们的交往自然就多起来。阿华不但工作认真负责,而且知识丰富功底扎实,很快成为学校的教学骨干。平时我们教研活动,与其说是在业务上切磋,不如说我在向他请教,这更加深了我对他的情谊。<br>  我胸无大志,工作安稳下来便急于考虑婚姻大事,不久便和在邻乡学校教书的阿莉 “闪婚”;而阿华却以自己的理性和实力,在两年后赢得新来的“校花”老师阿玲的芳心,可谓“爱情事业双丰收”。<br>  虽然彼此都成了家,但丝毫不影响我们的兄弟情谊。相反,我们两家人的关系,因为我和阿华的友情而得到延续和深化。后来我和妻子添了个“千金”,阿华和阿玲直接认领她为“干女儿”,两家人从此成了世交。<br>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二)</font></b></h1>  2004年暑期,阿华通过考调进入万源中学;不久,阿玲也调到城区附近一所学校任教。夫妻双双进城,这对当时的区乡教师来说,实在是令人艳羡的小日子了。<br>  说实话,阿华夫妇的调离,对我来说颇显失落,好一段时间都有一种莫名的孤独感。<br>  然而,他们的“远走高飞”,无疑也给我的人生树立了很好的奋斗榜样,成了我决心走出那片山旮旯的激情动力。<br>  通过不懈努力,一年半后,我终于在2006年3月进入万源某市级机关工作。从乡下到城里,从学校到机关,我的工作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br>  “兄弟,你刚来,吃住就在我们家里,租房子的事你暂时不要考虑,先把工作熟悉了再说……”在万源上班的第一天,阿华就真诚地对我说。<br>  其实,我挺难为情的。他当时也是租房在住,因为我这个不速之客的加入,阿华年迈的父母晚上只好到他在城里工作的姐姐家去住。<br>  于是,我就成了他们家庭中的一员,每天下班回家,阿华的妈妈已将一桌丰盛的饭菜摆上桌,男女老少一大家子,共八九个人围在一起开心分享,他们时不时还给我夹菜。<br>  就这样,我一直在他们家白吃白喝两个多月,直到暑期将至,我工作基本熟悉,加之妻子女儿也要进城陪伴我,我才另外找了套房子搬出了他们家。<br>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三)</font></b></h1>  2007年春季开学,妻子几经周折也进入万源城区一所小学教书。同居一城,我们和阿华阿玲他们一家的交往更加频繁起来,周末经常在一起小聚,甚至逛街购物也常常相约在一起,其乐融融胜似一家人。<br>  我和妻子工作生活都是白手起家,那几年立家创业的过程异常艰辛。而阿华和阿玲他们在万源城区的人脉资源很广,总是给我们很多慷慨无私的帮助。<br>  因为各方面的压力,加之当时年青气盛,家庭成了最脆弱的“火山口”和夫妻矛盾的“主战场”。我知道,只有阿华和阿玲最懂我们的心,最能说服我两口子。于是每次我和妻子吵闹到不可收场的时候,我只好向他们求助。<br>  无论白天晚上,只要一接到我的“报警”电话,阿华和阿玲都会不辞辛劳,风驰电掣般赶到我们家来“灭火”,成为义务“消防员”。每次经过他们一番苦口婆心的劝说,我和妻子都会很快冷静下来,和好如初。可以说,我和妻子的婚姻,当初有一半是靠他们在帮助经营。<br>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四)</font></b></h1>  阿华是个地道的好男人,不嗜烟酒。而我因为当时工作环境不一样,在外应酬比较多,明明酒量不行,偏偏又喜欢要面子逞能,因此常常喝得酩酊大醉。<br>  记得有一次,我在外喝醉了酒,开始现场“直播”。同桌的几个“酒友”电话通知妻子去“接人”,把不省人事的我交给阿莉后便如鸟兽散。<br>  我烂醉如泥,妻子娇小力弱,于是只得请阿华阿玲他们前去帮忙。第二天清晨我舒醒过来,才发现自己正躺在一家诊所的病床上打点滴。<br>  “现在没事了吧?”阿华微笑着问我,“以后再也不能喝多了哈,你看把阿莉急惨了!”<br>  后来,妻子告诉我,当晚是阿华和阿玲联系了他们一位开诊所的朋友,一起把我送到那里给我输液,才慢慢好转了,不然后果不堪设想——而他们陪伴了我整整一夜……<br>  <font color="#39b54a"> </font><font color="#167efb">四年前,我和妻子因工作关系,家搬到了达州。阿华和阿玲他们仍住在万源,如今事业有成,儿女双全。虽然彼此不再常在一起,但电话微信时时保持着联络。我常常怀念起,那些年,我们一起教书的日子;那些年,我寄他“篱”下的日子;那些年,我风雨走过的日子;那些年,我们在猫儿坝、天马山、白沙河春游的日子……<br>  那些年,已经成往事。那些年的春天,春去花还在!如今,人到中年,唯真情不老。祝福阿华和阿玲,春去花常在!</font><br> 2020.03.18晚于达州